读朱永新的著作《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当读到“对话叶圣陶”这一片段时,突然被“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句话深深打动。是啊,工业的特点是流水线,是标准化,农业是顺应天时地利,耐心等待作物自然成熟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与顺应,是对土壤、气候、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与适时干预。教育作为农业,老师面对的是一颗颗不同的种子,要精心培育,而不能像工业生产一样,用统一的模具去锻造。
工业产生”工匠”,农业期待“园丁”,工匠关注的是产品的完美无瑕,而园丁则着眼于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生态系统。
我曾有过深刻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体验,当春天第一缕春风拂过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农人迎来了新一年的开始。尤其是惊蛰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气仿佛大自然的一声号角,唤醒了沉睡中的一切,是夜,春雷轰鸣,细雨绵绵,仿佛是大地对田野的温柔呢喃,也是对新生命最诚挚的欢迎,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踏着湿润的田埂,我们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我对未来的期许,它们将被埋进这片肥沃的土地,等待时间的滋养,成长为金黄的稻浪,或是翠绿的菜蔬。播种的过程,既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对心灵的洗礼,每一粒种子的落下,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承诺,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这是春种,然后是夏长秋收冬藏。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季节都遵守了大地的秩序和规律。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农业生产生产如此,教育亦如此。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庄稼。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习惯了把教育当作工业,把孩子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考评,成绩好的是优等品,成绩不好的是次品,甚至废品,我们用考试这把尺子去丈量每一个孩子,符合标准的就是人才,不符合的就是庸才。
可是,我们忘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庄稼,他们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有自己的生长方式,有自己的花开花落、成熟季节,我们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更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庄稼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庄稼的生长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我们不能春天播种了,就期待夏天收获;也不能秋天收获了,还期待庄稼继续生长。同样,孩子也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成长,有的孩子走得快一些,有的孩子走得慢一些;有的孩子先开花,有的孩子后结果。这都是正常的,我们无需焦虑,更无需比较。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常常在破坏这种节奏,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快一些,再快一些,我们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他们提前学习各种知识;我们给他们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期望去成长,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梦想追求。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暂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都是以牺牲孩子的快乐、兴趣、甚至健康为代价的,而且,这样的成绩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孩子没有真正的内驱力去支撑他们生命力。
庄稼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庄稼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这是庄稼生长的基本条件,同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这里的“阳光”是指爱、关注和鼓励,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这些爱和鼓励就像阳光一样,能够温暖孩子的心灵,给他们成长的力量。“雨露”则是指知识和技能的滋养,孩子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滋养应该是适时的、适量的,而不是过度灌溉或者缺乏滋润,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来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土壤”则是指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和社会文化等外部条件,这些条件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成长,但却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学校氛围、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都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常常忽视了这些“阳光雨露和土壤”,我们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我们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我们追求高分和名校,却忽视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成长的综合影响。
庄稼需要耐心等待和细心呵护。庄稼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和细心呵护,同样,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爱心去陪伴他们。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和规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困难,当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时,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认可和表扬,让他们有信心去继续前行。我们需要细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成长,更是心灵上的成长,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我们需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常常缺乏这种耐心和细心,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我们总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却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我们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忽视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
工业是制造,农业是培育,教育,更像是一场耐心而细致的农耕,孩子是那片需要我们精心培育的庄稼,他们的生命力,才是我们最应珍视和激发的宝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每一粒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周期和所需的环境条件,教育的任务,不是强行将种子塑造成某种预设的形态,而是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水分,让种子自然而然地发芽、生长,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陪伴和等待,是去发现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
没有一蹴而就的丰收,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与耐心等待,老师,我更希望你是“园丁”,用心培育每一颗种子,让它们在时间的滋养下,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你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风吹麦浪,正是教育最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