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教案不用,用的教案要“备”

文摘   2024-11-19 16:18   甘肃  

真正的冬天已经来了,但真正的寒冷还在路上,岁月周而复始,光阴日复一日,有人总说“意难平”,有人总爱“不甘心”,其实啊,在我们未知未来的领域中生活已是定局,而人生只是生命朝着定局的一次奔赴。所以要坚持,坚持热爱,坚持为自己热爱的事情继续坚持,就坚持利用清晨的细碎,利用午夜的宏大,用手机、用笔记本、用电脑记录一些蝇头小字。

因为坚持,不免偏执,但不是所有的偏执都是固执,有些偏执,或许是不能说出的道理,比如关于教案的话题。

今天你写教案了吗?作为老师,写教案是教师生涯的必修课,只不过有人把写教案当作工作需要的一部分,有人把写教案当作事业追求的一部分,两种写作动机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教案:一种是应付检查的,另一种是真正用来教学的这两种教案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理念、教师职业态度以及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当然,我不能反对写教案,也不会反对写教案,正如建筑工人在施工前需要图纸,医生在手术前需要方案,教师在上课前也需要教案。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理念,对一堂课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的结果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步骤以及课堂管理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教案是教学的蓝图,是教师课堂上的指南针尤其是对于新手教师而言,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往往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够强这时,一份详尽的教案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它能帮助新手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点,预设教学难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写教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查阅资料、研究教材、分析学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积累,通过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教案,教师还能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写教案更是一个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通过认真地撰写每一份教案,新手教师可以更快地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更好地理解教材和考试的要求,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这些经验和感悟,将成为新手教师未来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但是,我反对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教案。你的教案有没有用来检查,你有没有为了检查而写教案?别笑,或许你正在经历,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会定期进行教案检查,以此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这类教案有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书写工整,排版精美,格式规范到无可挑剔,它们可能有着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板块,但仔细一看,内容却空洞无物。例如,教学目标可能只是从教学参考上机械地抄录下来,缺乏针对具体学生群体的分析和调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没有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深入思考,而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充斥着大篇幅的理论性叙述,缺乏生动、具体的实例比如在语文教案中,对于课文的讲解部分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概念,如分析人物形象,却没有实际展开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像是为了填满教案的空白而拼凑文字。第二类是由于赶时间赶进度照抄别人,书写潦草、粗枝大叶的教案,一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干脆照搬他人教案,或者简单修改后敷衍了事,往往是标题式的、结构化的、字如斗大的,这样的教案不仅失去了个性化教学的灵魂,更可能误导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样的教案往往是出来的,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出来的既然是出来甚至“抄”出来的,那就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教案上的内容与实际教学是脱节的比如,教案上写的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用的是另一种方法;教案上写的是要重点讲解某个知识点,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可能一带而过,这样自然也就无法为教学提供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老师们在课堂上,往往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教学,而教案则成了一种摆设或许还有第三类,不再赘述,老师们别躺枪,我只说普遍视角,并无个体恶意。以上几类,都是别人的教案,而不是自己的教案,和拿着一本教学参考书上课没有什么两样,大概率只是在上级和学校检查时用用而已。

诚然,我清楚老师为什么为了检查而写教案。身不由己的事太多,言不由衷的话也不少,我是如此,老师们哪能例外,产生此类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政压力使然,行政有一双很厉害的看不见的手,学校在面对各种行政部门的检查评估,教案的完备性往往被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为了在检查中获得好成绩好印象,保住学校的声誉或者争取更多的资源,学校管理层不得不对教师提出严格的教案撰写要求教师们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只能花费大量时间在教案的表面功夫上,以确保检查过关。传统观念作祟,长久以来,教案被视为教师工作态度的重要体现许多人认为,一份厚厚的、内容详尽的教案就是教师认真负责的标志这种片面的观念使得教师陷入了一种误区,即教案的数量和形式比其实际质量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重要。形式主义的监督机制,试问一下,每学期开学初教导主任在教师教案上写下的“照授”二字有多少含金量,教导主任什么时候认真地看了那个教师的教案,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检查教案只是简单地查看教案是否完整,而很少关注教案内容是否真正有助于教学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检查方式,让教师们有了敷衍了事的机会他们知道只要把教案写得像模像样,就能够顺利通过检查,从而催生了应付检查的教案。

其实,单纯为了应付检查写教案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应付检查的教案往往只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和教学流程的机械安排,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样的教案不仅是对教师精力的浪费,更是阻碍了教学创新步伐,降低了教学效果。教师精力的浪费,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当他们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在应付教案检查上时,就无暇顾及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如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等本来可以用于精心备课、个别辅导学生或者参加专业培训的时间,被消耗在了无意义的教案书写形式上。例如一位高中教师可能需要同时教授多个班级,面临巨大的教学压力,如果还要把课余时间主要用于按照繁琐要求撰写教案,那他必然会疲惫不堪,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物质资源的浪费,为了满足教案检查的形式要求,有些学校往往会提供大量的纸张、笔墨等物质资源,甚至于在印刷厂个性化定制装帧精美的昂贵的教案本,但这些不会产生实际的教学价值,这些物质资源实际上是被白白浪费掉了。此外,一些学校为了方便教案管理,还会购置专门的教案管理系统或者档案设备,而这些资源在面对一堆缺乏内涵的应付性教案时,也失去了其原本促进教育发展的意义。错失教育创新的机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但应付检查的教案编写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们习惯于按照固定的模板和要求编写教案,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生怕不符合检查标准。长此以往,整个教育环境变得保守和僵化,许多潜在的、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创新举措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利用教师的教学思维变得僵化,无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果要写,就“备”出指导课堂教学的教案。注意,这个小标题中两个字非常关键,一个是“写”,一个是“备”,因为教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备出来的,写教案备课常常被教师们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等的深入理解,以及结合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备课重在“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完备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对教师而言,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即三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环,是备课的纸上留痕,是备课的显性呈现教案可以写,也可以不写,但备课绝不能少。教案一旦备出来,它必须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准把握学情后的产物这样的教案充满了个性化色彩,充分考虑到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例如,在数学教案中,教师会根据学生之前的作业情况和测验成绩,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起点难度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普遍掌握得不好,教案中就会专门安排复习和强化环节。这类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非常灵活且具有启发性教师会预设多种教学情境,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比如在英语课上,教师会设计小组对话练习的场景,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对话范例,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这样的教案从教学效果来看,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教案是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教案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在撰写和使用教学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案编写也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回应教师的教学引导。

可是,一个好教案不一定就是一堂好课。首先再此声明,写教案不是备课。有个别教师错误地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备课就是为了写教案因而,他们为了应付检查,常常迫不得已而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重写轻备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备课与上课的严重脱节。备课其实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调动教师的全部智慧备课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及敬业态度只要把这些内功练好了,有没有教案,或者教案写得是否详略得当、是否工整漂亮,真的不是十分重要。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凝聚在教材中的知识、情感、能力、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等,通过加工、提炼、转化,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思考:我的教学预设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我的教学设计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精准?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我的课堂容量是否适当?我的教学是否有效甚至高效?等等。教师不是“留声机”,而是艺术家。教案只是备课结果的一种显性呈现方式,此外还有隐性的呈现方式,比如,存在于教师头脑里的教学方案,只要烂熟于心,即使不写教案,也同样能把课上好。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只要吃透剧本、融入角色,即使丢掉剧本,也能把戏演好。有人曾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真正的备课远远不止于设计教案,它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教师的创造力。教师绝不是教书匠,更不是传声筒或留声机,而是艺术家备课就是教师不断创造的过程,是教师知识积累、情感投入、思维碰撞、灵感闪现、经验升华等过程的综合显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需要尽可能多地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使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等,以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听课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这样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对于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一辈子准备一节课,这个准备过程便是积累:是文化的积累、是知识的积累、是思想的积累、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得到发展好课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上”出来的,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写教案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为了写教案而写教案,更不能把写教案当作备课的全部。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写出来的教案并非一成不变,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也就是说,好课不是出来的,而是出来的这就好比剧作家与演员的关系一部好的剧本,可以为演员提供一个好的蓝本,但演员绝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定位,以及观众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策略,使表演更加生动、真实、感人。同样,一个好的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好的教学思路,但教师绝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案,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的实际情况或者课堂生成,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与其敷衍去写,写而不用,不如解放思想,解放老师。当教案失去了它的教学属性,而沦为检查工具的时候,教育人是不是应该三四,与其苦苦相逼,不如顺其自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案的价值所在。教案不应只是为了应对检查的材料,而应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可以是简洁的、灵活的,重点在于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以及应对课堂变化的策略。例如,一些优秀的教师会将教案写成思维导图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勾勒出教学的主线和关键节点,同时预留出足够的空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记录。这,能允许我们需要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教育管理部门要给学校办学自主权,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在教案的撰写格式、内容要求等方面适当放宽限制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撰写教案。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只撰写简案甚至不写(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创新和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上而对于年轻教师,则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框架,但也要避免过度束缚。这,要鼓励我们需要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要改变目前教案被敷衍对待和写而不用的现状,关键在于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不是教案的篇幅长短和格式是否规范。例如,如果一位教师能够通过生动有趣、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取得显著进步,即使他的教案看起来不那么完美,也应该得到认可和奖励。这,要支持。我们需要促进教案的共享与交流。可以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教案的共享与交流,鼓励电子备课、基于集体备课的二次备课,这样可以让优质的教案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能让教师们从他人的教案中汲取灵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案分享会,让教师们介绍自己教案中的亮点和特色,分享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运用教案的这种共享与交流不仅能够提高教案的实用性,还能增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这,要推广。

有些衣服,明明是皇帝的新衣,但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它的华美。以上观点,并无严密论证,属偏执下的偏见,切莫口诛笔伐。


梅花镇
梅花镇,一个人的江湖,不种梅花,只养月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