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真的很辛苦

文摘   2024-10-18 18:25   甘肃  

早上6点,他出门去学校,在学校食堂吃早餐,中午1220,他回家,做一阵子作业后吃中午饭,等着吃完饭马上就要去学校。晚上940多一点他回家,回家后马上开始学习,十二点过一点才能上床睡觉。这是一个县城最普通的高一学生的基本作息。

早上750,她在家里吃完早餐,出门去学校,中午1130接她回家,中午155,送她去学校,下午530,接她回家,晚饭后督促学习汉语拼音,认识生字,11点过一点,上床睡觉。这是一个县城最普通的一年级学生的基本作息。

这是时间维度上的日常,在空间维度上,他们不是在书桌旁,就是在床上,就是在路上,他们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就在这被规定的时间和极其有限的空间里,他们要接受大量的学习,要开展大量的学习活动,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围着学习在高速运转。

不仅仅是他们,就看看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我们应该能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辛苦。如果回想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内心竟然有了别样的想法。

那时候的生活是苦的,但学习没有这样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富有的时代,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教室里破旧的课桌椅吱吱作响,一块木板涂上黑漆就是黑板,写上去的字稍不留神就成了白板字冬天,寒风穿透薄薄的窗户纸,我们的小手常常冻得通红,甚至握不住铅笔。学校没有现在这种统一印制的作业本,课后作业大都是在自己买的白纸上完成,我们甚至会用碳棒在学校的操场上练习写字,老师也不太布置太多的家庭作业,所以感觉学习是件很轻松的事儿。到了年级,开始有了少量家庭作业不过那时老师们布置作业很有艺术性,往往因人布置,量力而行,不会让哪个孩子感到吃力。那时没有课外辅导班,也基本上没有啥教辅资料,更不用说现在这种网上作业了除了几本课本,最多就是到了初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多掌握点知识而刻印的蜡版油印的试卷所以,放学后,大家疯玩一阵,就要帮着大人做家务,吃过晚饭,最多小时,就能在煤油灯下把作业全部搞定。当然,轻松归轻松,但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老师自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学习上不掉队除了课堂教学,老师最常用的就是组织各种学习小组,让大家比学赶帮超。我记得那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都时兴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四五个人,多是按照居住距离远近结合,方便大家放学后聚在一起学习讨论。小组里一般都会有一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大家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因为带有比赛性质,各小组都不甘落后,除了完成老师课堂布置的作业外,还会自发找些课外读物或者习题来做这样,既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还让孩子们在学习上变得主动起来。

当然,那时的教育,除了课本学习外,也搞德育,而且搞得很有声色。我记得从上小学起,学校就经常组织各种德育活动,除了定期组织的全校大会,各个班级还要不定期举办主题班会,结合五讲四美”“学雷锋树新风以及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让学生们自己讲故事、演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五讲四美是那个时代的热词,也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所谓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则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标准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里同时,学校还会放农忙假,这就是最实效最专题的劳动教育,还经常组织学雷锋做好事以及各种文体比赛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回想那时候的中国教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轻负担与自由的教育理念,更看到了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社会各个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中,有的成为了顶尖的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带领企业不断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还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的成功,无疑证明了八九十年代中国教育理念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教育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命远见,不苛求不拔高,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目标。

现在的生活是甜的,孩子的学习实在很苦

不惑之年的我,还能记得田野的风,还能想起门口的大杏树,还能在梦里勾勒出故乡的原风景: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如伞的大树无边无际的田野,黄绿相间的梯田。那时候没有辅导班,没有特长班,甚至没有学前班我们在田野里疯跑,我们在小河里捉鱼,我们在涝坝中嬉水,我们在大树上掏鸟,大自然是我们的研学旅行基地,这是童年给我的馈赠,也是教育给我的润泽。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貌似没有童年从呱呱坠地起,家长们就已经为他们规划好了人生。什么时候学走路,什么时候学说话,什么时候背唐诗,什么时候学奥数,什么时候参加辅导班,什么时候参加特长班,什么时候考级,什么时候表演,甚至于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营养配置,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孩子们就像是一只只木偶,被一根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进行着违心的生命表演。

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辛苦?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孩子的辛苦,来源于社会的竞争和压力这是一个充满焦虑和不确定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革新的时代,焦虑遍布各行各业,竞争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知识改变命运的残酷现实是最大的生存竞争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时代。曾经,一个人凭借一门手艺或专业知识,便能安稳度过一生,但如今,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稍有懈怠,便可能被时代淘汰,这种对知识的持续追求,实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生存竞争。不进则退的残酷法则造就了发展竞争如果说生存竞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那么发展竞争则是那些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人必须跨越的障碍,在社会的金字塔结构中,越往上走,竞争就越激烈,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超越同龄人,为了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生存生活,你必须更加刻苦。技能更新换代的挑战引发了职业危机今天,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所取代,许多传统行业和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巨头,也可能因为一次技术革新而黯然失色。对于职场人来说,职业危机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为了避免这种危机,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个体的生命被裹挟其中,好像只能随波逐流,面对以上种种,只能卷在其中,越来越卷,越来越苦。

孩子的辛苦,来源于既定的秩序和环境。人生活在人群中,人也生存在环境中,我们彼此成全又互相制约。大家都怕落在后面,都在抢着跑、偷着跑,你不拼命跑,生怕落后,也必然落后。因为思想无法统一,也没有统一思想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大家明明知道这样做违背教育规律,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没有谁愿意以孩子的未来作为赌注来践行正确的教育观念,尽管教育专家一直呼喊,尽管教育内部一直改革,但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思想上的自我安慰,所以国家减负了很多次,照样减不下来,甚至于负担愈加严重,所以很多人就是要抢跑,只要提前跑就有胜利的希望,只要有一个人抢跑,必然有人为了怕掉队,也开始抢跑,后来就全部开始抢跑了,形成气候,就改变不了了。除了努力学习,没有捷径。虽然国家提出综合评价,但目前考试还是只要分数,录取的客观公正的依据依然是分数,而为了提高分数,除了刻苦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多做题,多背书,耗费大量时间,只有如此,成绩才会不断提高,这是唯一的途径,你不苦学怎么办?别人在苦学,你不刻苦只能掉队,掉队了就没有上升的空间和机会。除了考大学,没有其他出路。现在的学生也是很可怜,除了上大学,几乎没有任何出路,任何单位招工,公务员教师考试,都有学历要求,没有学历,你几乎寸步难行,可能连打工的资格都没有,为了更好地生活,必须上大学,必须更加刻苦地学习,百万人过独木桥,这也是必经之路。在这样的学习秩序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早早被掏空有关,他们再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为中小学太辛苦,好多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对学习根本没兴趣,白白浪费了四年的大学光阴,更可怕的是这样悲壮的学习换来的大学入学资格,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有真才实学,即使有真才实学,并不能保证你有适合的工作,这扯的有点远了,超出了讨论的范围。

孩子的辛苦,来源于生命的比较和期待。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比较的社会里,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到成年后的工作成就,似乎每一个阶段,都有人在用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我们的长短。孩子们在比较中成长,在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的社会氛围中,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生命,比较成了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家长们聚在一起,谈论的总是谁家的孩子成绩好、谁家的孩子上了名校,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观念:只有比别人更强,才能算得上是优秀。这种比较,往往不是出于对个人成长的关心,而是源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和刻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不再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求知欲,而是为了在比较的赛场上不落后于人。孩子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家长期待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老师期待学生能够品学兼优、成为栋梁之材;社会期待年轻人能够勇于创新、引领时代潮流。这些期待,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在每个孩子的肩上,当期待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痛苦的挣扎。如今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卷入了一场无形的竞争,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早教班、衔接班、启蒙课程应运而生,孩子们在还未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被迫开始了学习的征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竞争压力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学校里的考试、课外的琴棋书画、英语演讲比赛……每一项活动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们在其中奋力拼搏,只为能够赢得家长和老师的一句赞许,或者是在同学中那微不足道的优越感。

孩子的辛苦,来源于父母的厚望和寄托。每当夜幕降临,不少孩子仍在书桌前埋头苦读,而他们的父母,或许正在一旁陪伴,或许在门外焦虑地徘徊,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无数家庭中上演。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承受的,仅仅是学习的压力吗?父母的厚望其实隐藏着父母之间的比较,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将来很难有好的出路,某某家的孩子考了个211学校,后来在那里工作;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你家娃学得好,我家孩子不行。这样的话语,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父母们聚在一起,谈论的往往是孩子的成绩、特长、未来发展,孩子,似乎成了家长之间攀比的对象,成了他们虚荣心和自尊心的载体,当父母在比较孩子时,他们其实也在比较自己。在孩子身上,父母寄托了自己未竟的梦,我当年没有机会上大学,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这样的话,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透露出他们自己的遗憾,许多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们将这些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替他们完成。然而,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孩子公平吗?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们不应该被父母的期望所束缚,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成为父母意愿的牺牲品。父母在比孩子,也在比自己,寄托自己,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这样辛苦,但实际是每个孩子都很辛苦,所以允许孩子慢慢来,是对父母最大的考验。

孩子的辛苦,来源于兴趣的缺席和短缺学习之苦,究竟苦在何处?是堆积如山的作业,还是永远考不完的试卷?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学习之苦,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往往是在被动地学习,而不是主动学习;在于我们缺乏真正的兴趣引导,而不得不进行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引导的学习,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知识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那个点燃我们内心火焰的兴趣导师。当我们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学习本身的呢?我们学习,往往是因为我们应该学,而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是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学习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的内容,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我们会对知识充满渴望,会在探索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往往被要求去学习那些并不感兴趣却又重要的知识,仅仅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教育体制,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热爱我们变得功利,只关注分数和升学,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获得一些短期的成功,但却可能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当然,也有人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对学习的热爱,他们或许是真正的学霸,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考试,同时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但这样的人毕竟少数,更多的人则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孩子的辛苦,来源于资本的介入和贪婪。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迅速聚集资源,推动行业的发展,甚至改变社会的格局。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涌入,从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到各类辅导机构的遍地开花,资本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资本的介入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无疑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可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资本逐利的本性正在让学习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背负了太多本不应属于他们的压力和期待。教育机构以提分”“名校”“精英培养为噱头,吸引着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趋之若鹜,生怕抢不了先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被外力驱动的任务,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课外辅导之间疲于奔命,他们的学习乐趣被严重剥夺,取而代之的是对分数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资本对教育的深度渗透,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些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少数人所垄断,他们通过高额的学费和其他各种隐性成本,将普通家庭的孩子拒之门外,这样的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更让无数孩子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内卷时代的压力,正在压垮我们的孩子,而我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中流砥柱,我们要深思。

本人只是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有点小想法,却无大道理,以上谬言,以上纯属个人拙见,无特别严密论证,仅供参考

梅花镇
梅花镇,一个人的江湖,不种梅花,只养月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