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远见的教育

文摘   2024-12-09 18:48   甘肃  

教育的远见,是生命的被看见,是看见孩子的一生和可能。

但现实是,我们教育的一线和实践,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一时一届,而缺少了对孩子一生一世的关怀。一生很长,届很短一生是一个人的朝圣,届是无数人同行的短暂交集一生和届,是时间的两个维度,也是教育的两种视角。站在孩子的一生看教育的一届,很多问题的答案会变得不一样。

父母之爱子,则谓之计深远,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教育放在孩子的一生去观照。如果以孩子的一生为时间参照,我们现在所秉持的、坚定的、追求的,应该会有变化。

健康比成绩要重要,但家长还是被成绩的光环诱惑。生命的健康,我们追求一切美好事物的前提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强健和完整,更是心灵上的明媚与坚韧。成绩,这个自古以来衡量学识与能力的标尺,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是通往高等学府的敲门砖,更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家长们殷切的目光、老师们殷切的期望、社会无形的竞争……这一切,都让成绩成为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仿佛只要成绩好,就能拥有一切。于是,孩子们的书包里装满了沉甸甸的书籍,课外辅导班一个接一个,休息时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他们像是一台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日夜运转,只为在那张薄薄的试卷上留下满意的数字不自觉地被成绩的光环所诱惑,将孩子的成长简化为一张张试卷上的数字。然而,有多少人真正问过自己:这样的付出,值得吗?

在成绩的照耀下,健康往往被悄然忽视孩子们的眼睛不再闪烁着好奇与纯真的光芒,而是布满了因长时间学习而引发的疲惫;他们的身体不再矫健灵活,而是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弯下了腰;他们的心灵,本该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却因过度的压力而变得脆弱不堪。我们似乎忘记了,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了健康的体魄,再高的分数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难以支撑起未来的梦想与希望。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体则是监狱当我们的孩子为了成绩而牺牲了健康,他们真的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幸福吗?

我们常说,要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可是,在过度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幸福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孩子们失去了玩耍的乐趣,失去了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温馨时光,甚至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他们变得焦虑、抑郁,对未来充满迷茫。试想,即便一个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如果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不满,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幸福不是一张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灵魂,即使成绩再好,生命也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习惯比知识利长远,但家长还是被知识的牢笼束缚。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生活的今天,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无论是学术研究的深奥理论,还是生活琐碎的实用技巧,只需轻轻一点,便能尽收眼底。然而,正如海洋虽广,若无灯塔指引,航行者亦将迷失方向。知识,便是那片浩瀚的海洋;而习惯,则是引领我们穿越迷雾、找到彼岸的灯塔。习惯,是日常行为的自动化模式,是我们面对生活的第一反应它关乎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与他人相处,乃至如何对待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支撑起生命的成长,发展壮大;不良的习惯,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意志与潜能。遗憾的是,我们太多家长和孩子被知识的牢笼所束缚,成为了知识的囚徒忙于追逐分数、证书、排名,却忽视了习惯的培养与塑造。孩子们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看似让孩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实则让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习惯。知识是死的,习惯才是活的;知识可以拿来,习惯却需养成我们要鼓励孩子探索未知,勇于尝试,同时教会孩子如何规划时间、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保持好奇心。这样的孩子,即使面对未来世界的无限变化,也能游刃有余,因为他们拥有的是适应变化、持续成长的能力因为知识是船,习惯是帆没有帆的船,只能随波逐流有了帆的船,才能乘风破浪,驶向心中的彼岸。

生存比生活更要紧,但家长还是被生活的假象蒙蔽。想起某某某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现在的教育,不是在帮孩子成长,而是在毁他们的未来。因为现在的教育,只教孩子如何考一个好大学,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人生。深以为然。我们总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要考一个好大学,要找一份好工作,但却忘了告诉他们,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考试和成绩,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比起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坚持自我,如何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一生衣食无忧;也没有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明白,生存,永远比生活更要紧。

以前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许多家长也秉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背后,其实是资源的竞争而资源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家庭环境,他们的人生,自然也比别人更容易一些但更多的孩子,他们出身平凡,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优渥的条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而我们做的,就是接受这种不公平,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去培养他们面对未来的能力。倾尽所有培养孩子,就真的一定能换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吗?未必。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当然可以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却不一定能够改善物质面貌它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贫富,也不能保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心声,他们逼迫孩子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让孩子功成名就,而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不必为了生计而妥协,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活得太辛苦。
父母的想法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更加残酷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应该对未来抱有太大的希望,唯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生存,才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事情,却往往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比如可以悲观一点,先让孩子学会生存。

作为教师,和学生共渡的时间是三年或者六年,我们称之为一届,教育的理想一定指向孩子的未来,但教育的现实只看到了孩子的当下。

我们明明知道应该长远考虑,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当下效益。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总是缺乏长效机制,为什么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当下?为什么我们一方面制止形式主义,一方面却在制造形式主义,为什么各种检查、评比、验收专项整治压茬推进为什么很多工作都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反而被挤压了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却有时候连一时的责都付不起?我们总是在谈论教育改革,总是在倡导素质教育,但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走向应试的老路?
这些问题,答不起!看似是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但背后却折射出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层次矛盾说点身边的,学校里,老师们总是被置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境地:一边是教育的理想,一边是教育的现实。教育的理想,是那份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未来的期许;而教育的现实,则是那些繁琐的行政事务,是那些无休止的检查和评比,是那些为了应试而应试的无奈选择。这种二元对立,让老师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无奈之中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但现实的压力却让他们不得不妥协他们想要给学生更好的教育,但却又不得不为了应试而应试这种矛盾,不仅让老师们感到疲惫不堪,也让学生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理想现实很近我们习惯于舍远求近,总是被各种短期的目标所牵引,总是被各种应试的压力所束缚我们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把教育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工具我们忘记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存在的目的。当我们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走向当下效益的陷阱我们会为了短期的成绩而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会为了应试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会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效益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对他们未来发展真正重要的事情。当下效益的陷阱让我们在追求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长远发展的视野被各种指标所衡量,被各种排名所比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失去对教育的热情和信念。教育之于教师,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会忘记教育的美好和意义,会忘记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明明知道应该百花齐放,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千人一面。我们的教育,似乎正在走向一条千人一面的独木桥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要让孩子自由发展,百花齐放,但现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将孩子推向那座名为高考的独木桥。教育的初心,本该是百花齐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光彩正如春天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颜色,每一株草都有它特有的姿态。我曾幻想过这样的教育场景: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地讨论,老师在一旁引导,而不是主导;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被一纸课表束缚;评价孩子的标准,不仅仅是分数,更是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元化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百花齐放,各展所长。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教育千人一面,万马齐喑。高考,这个原本应该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今却成了教育的全部。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更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他们的个性、兴趣、创造力都被无情地压抑。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教育,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的教育,真的适合生命的发展吗?

为何我们对高考如此执着?为何我们明明知道教育的初心是百花齐放,却还是要将孩子们推向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或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在我们的社会,学历往往被视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一个好的大学文凭,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孩子考上好大学而高考,作为通往好大学的唯一途径,自然就成了家长们眼中的金钥匙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被卷入一个又一个的理念之中,从慕课到微课,从翻转课堂到混合式学习,从建构主义到认知主义,从BYJU大单元教学……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创造了数以万计的教学模式,好多老师只能顶礼膜拜,然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笨拙地模仿,东施效颦一般地演绎着并不属于自己的精彩。于是,无数的人在奔跑,无数的人在追逐,还有无数的人在气喘吁吁地跟着,一边跟,一边丢,最后,丢了自己,也丢了教育的本真。我以为,除了热爱,对于教育而言,其他方法都是教育的假设和可能所以,请不要再盲目地追逐那些所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了请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教育?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何方?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当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或许,我们就会明白,热爱,才是教育最好的方法。因为热爱,所以,即便是最朴素的课堂,也可以演绎出最动人的精彩;即便是最平凡的孩子,也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们明明可以让孩子轻松轻快,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悲壮悲怆。从教育理论上讲,我们是可以让孩子轻松轻快的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少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让他们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理论上讲,我们是可以这样做的就像理论上讲,我们是可以不必那么急匆匆地赶路,不必在地铁上抢一个座位,不必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而明争暗斗,不必为了一个大房子的首付而耗尽几代人的心血。

我们都活在现实里,我们也只能活在现实里。现实是我们必须争分夺秒,现实是我们必须出人头地,现实是我们必须光宗耀祖,现实是我们必须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让我们的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活得更好。于是,我们只能悲壮地,甚至是悲怆地,走在一条既定的道路上我们只能让我们的孩子,也悲壮地,甚至是悲怆地,走在一条我们为他们选定的道路上这条路的名字,叫做成功。我们都希望孩子成功,我们都希望孩子比我们更成功我们希望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我们希望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们希望他们门门功课都考第一,我们希望他们一路重点学校读上去,最终考上清华北大,我们希望他们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希望他们工作后能年薪百万,我们希望他们功成名就,我们希望他们衣锦还乡。我们希望他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于是,教育的悲壮悲怆之感便油然而生,网上随便一搜,发现悲壮的高三宣传口号比比皆是,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教育现象。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大楼!”“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好端端的孩子,为什么要被这样往死里整呢?

我也知道孩子很辛苦,我也心疼孩子,可是没办法呀,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让孩子吃苦,将来孩子就会吃更大的苦。”“就是呀,谁不想让孩子轻轻松松地长大呢?可是别人家孩子都在拼命学习,你家孩子不学,将来怎么跟人家竞争?”“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你光心疼孩子有什么用?你能改变得了吗?你改变不了就只能适应,不然就被淘汰。这是家长或者老师的心声。

我们明明可以让孩子轻松轻快,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悲壮悲怆。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害怕。我们害怕他们输,害怕他们失败,害怕他们受伤,害怕他们不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害怕,他们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于是,我们用我们的爱,编织了一个牢笼我们用我们的期望,铸就了一条锁链我们用我们的担忧,绘制了一幅囚徒的画像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困在了里面。

不卷,我们也许逐渐轻松轻快;要卷,我们势必悲壮悲怆,谁在卷,卷的不是人,是一个时代的内卷。

做有远见的教育,要有一颗看见孩子一生的眼睛,要有看见人间无数可能的视野,要有等待每个生命突围的胸怀。做有远见的教育,很理想很艰难,因为当飞雪满天时,每朵雪花都要跟着白,但是天已雪,没有一个夏天,值得你在大雪纷飞中回望,你要在冬天一点点接近春天。

梅花镇
梅花镇,一个人的江湖,不种梅花,只养月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