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针砭时弊,无力指点江山,但面对教育种种现象,一种深层次的忧思却挥之不去,尤其是当你处在这样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中,看到教育同仁伸不直展不开,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好多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良心做事,更是平添忧虑。对于这些在县域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教育的无奈和痛楚,有时候只能得过且过,有想法没有办法,不妨举例说明。
游戏害人不浅
当下,物质主义盛行,功利心态泛滥,导致部分学生追求表面的成功,忽视了内在品质的培养,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娱乐文化产品,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大部分学生都爱玩游戏,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早已不再是小众娱乐,而是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全球游戏玩家数量已超过25亿,其中不乏大量青少年玩家,大部分在校学生都曾经或者正在被游戏吸引,《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第五人格》等热门游戏几乎成为了年轻一代的社交货币。于是,我们在教室里看到了越来越多心不在焉的眼神和恍惚的表情,听到了越来越多敷衍了事的回答,老师们苦口婆心地说教和神采飞扬的讲解,往往敌不过一款热门游戏令人眼花缭乱的吸引力。游戏中有甜蜜的毒,游戏的魅力在于其高度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机制,它以绚丽的画面、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无尽的乐趣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这使得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这种高频率的正向刺激也让许多孩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试想一下,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只要按下几个按钮,就能获得无尽的乐趣和奖励;而在现实世界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却未必能立刻看到成果,面对这样的对比,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抵挡住诱惑呢?甚至于成人都难免深陷其中。游戏影响学生成长,游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一旦不幸沉迷,往往难以自拔,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虚拟世界中,本该用于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时间被无情地吞噬,结果自然是学业荒废,成绩一落千丈。游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颈椎病、腰椎病等,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暴力游戏可能会扭曲青少年的心理,使其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甚至造成轻生等极端事件发生,长此以往,社会上或将出现更多的“键盘侠”甚至犯罪分子。此外,电子游戏还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而游戏中的互动则简单直接,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会变得不愿与人面对面交流,缺乏社交技巧和社会经验。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更可能延伸到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中,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短视频消磨意志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抖音、快手等应用几乎成了每个年轻人手机中的必备软件。短视频有着巨大的吸引能力,短短十几秒或几分钟的时间里,用户可以浏览到各种新奇有趣的内容,从搞笑段子到生活窍门,应有尽有,短视频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平快”,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并通过大数据算法投其所好,不断推送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这种即时满足感让学生们欲罢不能,仿佛每一条视频都在向他们发出诱人的召唤。试问,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精神食粮”,有多少人能够抵挡住诱惑?这样一来,好多学生无心学习,甚至在课余时间或者上课时偷偷刷短视频的现象屡见不鲜,过度依赖碎片化信息导致他们的专注力严重下降,长此以往,如何指望他们在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学习任务中表现出色?尽管我们严禁手机进校园,可各种APP任务要求学生要在手机上完成,又有多少学校真的杜绝了校园手机,学生假期难道没有机会接触手机吗?这应该是皇帝最漂亮的新装。短视频的最大危害之一在于其极大地破坏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原本计划好的学习时间和任务安排,在一次次“再看一条”的自我纵容下化为泡影,日复一日,本应充实的学习生活变得空虚而乏味,意志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正如古人所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看似微不足道的几秒钟浏览,最终累积成无法弥补的时间浪费。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会导致学生思维深度的显著下降。“过度的感官刺激会使人丧失理性思维的能力”,习惯了快餐式的碎片化信息摄入,学生们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将受到严重制约,须知,真正的智慧来源于深思熟虑而非浅尝辄止。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的社会将会缺乏具有独立见解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此外,短视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频繁刷屏带来的短暂快感背后,往往伴随着焦虑和不安,虚拟世界中的光鲜亮丽与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容易引发自卑情绪和社交压力。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良内容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需要说明的是,短视频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当这种娱乐方式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问题便接踵而至。
直播扭曲观念
这是一个全民主播的时代,也是一个全名粉丝的年代,在流量为王的价值观念主导下,我们渐渐迷失了基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搞笑搞怪博人眼球,以丑为美颠覆认知,在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美颜滤镜的加持下,万千主播粉墨登场,网络直播如同一场狂欢盛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在这场视觉和听觉的饕餮大餐中,在耳濡目染下的朝夕相处中,对于孩子们来说,价值观念渐渐扭曲变形,对于教育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似乎变得无用,价值变得缥缈。我们需要审视网络直播的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娱乐、游戏到教育、科普,各类内容应有尽有,这种多样性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了一种“泛娱乐化”的现象。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吃喝玩乐,这些轻松愉快的内容占据了主流,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性内容却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学习和知识不再是必要的,甚至是一种负担。毕竟,当他们可以在直播间里轻松获得即时的快乐和满足时,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那些枯燥乏味的书本呢?于是,“知识无用论”悄然滋生,并在网络直播的温床中迅速蔓延。网络直播所带来的虚拟奖励机制也在无形中扭曲了人们对价值的认知。主播们通过各种手段吸引观众打赏,礼物和金钱成为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财富的获取方式更加容易,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不再是传说,这种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使得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究竟能否带来实质的利益,这种赤裸裸的利益驱动,很容易让观看者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成功可以通过捷径实现,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观念无疑是致命的,他们可能会因此而忽略学业的重要性,转而去追求那些看似光鲜亮丽却华而不实的东西。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所谓的“知识直播”也未能幸免于商业化的影响,某些主播打着传授知识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为了推销课程或产品,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知识本身的纯洁性和权威性,也让学生们对真正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质疑。消费主义的渗透,在直播间内,随处可见各种高价商品的广告和推销。主播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极力推荐所谓的“潮流单品”,诱导粉丝购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消费狂热中,认为拥有这些物品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消费观将严重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的异化,网络直播中的弹幕和评论区常常充斥着低俗的语言和恶意的攻击。面对这些负面信息,年轻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更为可怕的是,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们会逐渐丧失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和责任感,虚拟世界里的肆意宣泄,使得他们在现实中变得冷漠、自私,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道德底线的模糊,不可否认,有些直播内容存在着暴力、色情等不良元素,尽管平台方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但依然防不胜防,这些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正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期的孩子们,如果长时间接触这类内容,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走上歧途,他们会对是非对错失去判断能力,甚至模仿其中的行为,酿成悲剧。
学生管不起
有人说,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此话不假,有人说,教师可以惩戒学生,但不能体罚学生,这话也对,惩戒和体罚虽然有明晰的概念界定,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控和实施,则是一个难题,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这不仅是个教育问题,更应该是个社会命题。不敢管,如今的学生对权威和师道尊严的敬畏感减弱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氛围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一方面,教师担心因为管理严格而被贴上“严师”甚至“苛刻”“不满意”的标签;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对于教育方式过于关注和挑剔,人人都懂教育,都想对教育指手画脚,也让老师们如履薄冰。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接受约束和指导,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有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对抗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如此种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不敢管。不愿管,先有不敢管,才有不愿管,以身边的实例为证,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稍有严格或者不当,便会遭到学生的反感甚至家长的投诉,动不动市长热线,动不动人民网留言,甚至于学生会三番五次打电话到教育局投诉,收到留言后上级部门反馈给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限定回复期限,这样属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启动调查程序,撰写回复材料,不管最后处理结果如何,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关于办学行为方面的留言,作业多了嫌多,作业少了嫌少,更让老师难以接受的是,居然有学生三五成群到教育局“上访”,实名投诉老师,理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当然,我们不提倡布置大量作业,但学生如此行为,会让教师心寒。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缺乏一种心平气和的对话交流机制,这样的压力使得很多老师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结果导致课堂纪律松散,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加之社会舆论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出现师生矛盾,媒体往往会站在同情学生的立场,无形中加剧了老师的压力,以上种种,势必造成教师“不愿管”的现象出现。诚然,我们坚决反对不敢管、不愿管现象的出现,但是在反对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入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此类现象的发生,是制度使然还是观念作祟,值得研究。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教育政策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传道受业解惑”将毫无价值和意义。
以上四类,应该被看见,应该被认清,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当然,存在即是合理,但合理中又悖情,教育的问题很多不在教育内部,归根结底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它只是社会问题的一种教育表现而已,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教育力量无异于隔靴搔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更高阶的解决办法和更深刻的洞见以及更雷霆的手段。古有周处除三害,今有教育四大患,吾辈当三思。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或许耸人听闻了,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