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随叶起,一灯惹夜色。
当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降下的时候,城里的灯火要叫醒满天星辰。这样的夜晚,像是一幅被岁月晕染出的水墨画卷,宁静而深邃,那些曾经在枝头绿意盎然的叶子,经历了秋霜的洗礼,如今已悄然飘落,路灯昏黄的光线洒在落叶上,使得每一片叶子都像是被镶上了一道金边,微风吹过,落叶轻轻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一首低吟的小夜曲,奏响着季节交替的旋律。漫步街头,脚下的落叶发出清脆的断裂声,仿佛是它们在向我讲述着往昔的繁华,它们曾是树上蓬勃的生命,见证了春夏的热闹喧嚣,目睹了小城人来人往的烟火日常,而现在,它们以最安静、最优雅的姿态谢幕,融入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也许生命本该荒芜,而曾经的繁茂,只是理想。
夜读毛杰厅长在2024年中原名师培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究竟应该坚持什么?》,很受启发,她在讲话中推荐了一篇文章《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文章里有这样一个的故事:柏林墙倒塌前两年,东德的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克利斯。1992年2月,在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亨里奇受到审判。被告律师辩称,亨里奇只是在执行命令,而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罪不在他。但是法官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一厘米,微乎其微,有些时候甚至会忽略不计,但是在教育上,可能会因为这“一厘米之变”事情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能做的这“一厘米之变“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到这里,我突然有个更夸张的想法,一厘米太长,一毫米不短,教育的一毫米,其实就是教育的成功或者失败。毫米虽然是长度单位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大约是一根铅笔芯的宽度,差不多是一粒大米的长度,几乎看不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教育上,一毫米却有可能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细节。
热爱多一毫米,就成了情怀。爱之深沉,则情怀出,教育是灵魂的触动,是心灵的对话,对教育多一毫米的热爱,你的教育情怀或许已经沉淀,这种情怀,不是简单的职业追求,而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和无私奉献,它让教育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体察到人生的意义。“一毫米”的高度,是情怀的高度,对教育的热爱多一毫米,就摆脱了名利的羁绊,上升为一种情怀。情怀是内心最执着的热爱,是每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有情怀的人,就有前进的方向,就有努力的毅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没有情怀,教育就失去了根基,就只能沦为饭碗,甚至沦为一项“苦差”。我们当初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深情地拥抱它、热爱它,就要发自内心地为它披星戴月、为它呕心沥血,甚至为它受尽“折磨”也在所不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得住操守,真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孩子们。“一毫米”的高度,是匠心的高度,对教学的投入多一毫米,就超越了机械的重复,上升为一种匠心。匠心是对教育品质的追求,是对教学细节的打磨,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一颗匠心,匠心是教学之魂,是教师之根,没有匠心,教学就失去了灵魂,教师就失去了根基。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要努力做一名好教师,以匠心独运的精神去雕琢自己的教学技艺,去追求教学的至高境界,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一毫米”的高度,是大爱的高度。对学生的关照多一毫米,就超越了简单的喜欢,上升为一种大爱,大爱是无私的奉献,是深沉的情感,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要努力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以大爱无疆的精神去关照每一个学生,去温暖每一个心灵,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激励的语言去鼓励每一个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去包容每一个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
坚持久一毫米,就成了信仰。面对县域教育的发展困境,有人叹息,有人抱怨,有人躺平,却也有人坚持去做出那微小的改变,用信仰和行动去丈量县域教育的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深知,抓好每一个“一毫米”,就是拥有了改变的力量。一毫米,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积少成多中汇聚成改变的力量。一位乡村教师,每天多备一节课,多辅导一个学生,多走访一个家庭,这些都是一毫米的改变,但这些微小的努力,却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中,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知识海洋的窗户,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一抹抹亮丽的色彩。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它需要的是长久的耐心和细水长流的坚持,面对困境,我们或许无法立即改变整个局面,但我们可以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从每一个“一毫米”做起,每一次课堂的创新,每一次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每一次家校的紧密合作,都是对教育的有力推动。
坚持多一毫米,就成了信仰,坚持改变,就会不一样。大概,教育的一毫米,首先是“多一点”。多一点什么呢?多一点专注,多一点持久。因为多了一点专注,所以教师无论多忙多累,都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去琢磨,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因为多了一点持久,所以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家园,而不仅仅是一个站台。教育中的“多一点”,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践行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教育者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能看见孩子的未来,听见远方的呼唤;需要教育者有“大格局”和“小细节”,能知晓社会的走向,洞察孩子的心灵;还需要教育者有“愿坚持”和“能坚守”,无论遭遇什么,都不改初心,都能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做到了这些“多一点”,教育者就可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到不期而至的教育奇迹,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尊严、快乐与幸福。教育的一毫米,更是“深一度”。深度比广度更重要,深入比浅出更关键,教育“深一度”,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能深入研究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身心特点,能始终站在教育的前沿,引领教育的发展,而不是被教育裹挟着、推动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教育“深一度”,还需要教育者有“深耕”的姿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追踪孩子的成长轨迹,去记录教育的点点滴滴,去反思教育的成败得失。当然,“深一度”的教育,并不排斥“广度”。事实上,当教育者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到一定的深度后,他自然而然就会拓展自己的广度,去涉猎更多的领域,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需要、孩子的成长。在“深度”与“广度”的交互融合中,教育者就能逐渐走向博大与精深,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杂家,甚至教育家。“多一点”也好,“深一度”也罢,都是对教育者的提醒与勉励。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教育者。它勉励我们,要把教育当作一种信仰,去坚持、去改变,去努力影响更多的孩子。当你把教育当作信仰,一毫米就会变成改变的力量,无数的一毫米汇集起来,就会变成改变县域教育的强大力量。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成为教育的一毫米,都愿意为改变县域教育付出自己的一毫米,县域教育就一定会发生好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快,可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会看到改变的发生,看到县域教育的进步。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用坚持的力量,把教育当作一种信仰,用心灵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能力增一毫米,就成了素养。一毫米的提升,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这些进步可能体现在一次作业的完成质量上,也可能体现在一次课堂发言的积极态度上,无论大小,这些进步都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值得被老师所珍视和鼓励。当老师帮助学生实现这些一毫米的提升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兴趣、激发潜力,这些微小的进步,会逐渐积累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最终助力他们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方位成长跨越。它或许就在老师对学生多一点的耐心上,当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难题时,不是简单地给予答案,而是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这一毫米的耐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它也可能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细微调整上,当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比如增加一个互动环节,或者采用一种更生动的讲解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一毫米,还表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上,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看似与学习成绩无直接关联的因素,却对学生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多一份关注,就可能帮助学生避开成长路上的陷阱,更好地走向成功,因为恰好就是这一毫米,就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达质变的最后一步。
工作深一毫米,就有了效果。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事情做得更完善一些,更精致一些,哪怕只是比一毫米再高出一毫米,你的工作就有了效果。多做“一毫米”,是一种主动作为的意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做“一毫米”,乍看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多做“一毫米”与少做“一毫米”,往往就决定了事情的成败,也体现了责任意识的有无。面对工作,有的人拈轻怕重、推三阻四,这种少做“一毫米”的消极心态,只会让自己失去磨砺成长的机会,甚至丢掉手头的“饭碗”,而有的人却能够“自找麻烦”,主动多做一些工作、多尽一份责任,这种多做“一毫米”的积极心态,不仅会让自己的业务能力越来越精湛,也终将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多做“一毫米”,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则最后的结果往往会“差很多”。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以“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态度去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才能在一毫又一毫的努力中逐渐接近完美的顶峰,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好,方是成功之道。多做“一毫米”,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品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多做“一毫米”,有时只是举手之劳,但有时却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没有一股子追求卓越、一往无前的劲头儿是万万不行的。在那些成功者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总是能够比自己身边的人多努力一点、多进步一点,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决定成败的“一毫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每个老师都很平凡,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弱,但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够“多做一毫米”,以“微”为基、积“微”成著,就必定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桃李满天下。
“差生”进一毫米,就成了合格。很多时候,成功和失败之间的距离,也许仅仅就差“一毫米”,有了这“一毫米”,教育才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才成为真正的教师,学生也才成为真正的学生。“差生”标签下的孩子,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被定义为“差生”可能在学习成绩上暂时落后,或者在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个标签更多的是一种阶段性的表象,并不能完全定义一个孩子的本质和潜力,每一个孩子都自带光芒,都有着未被发掘的能力。有些孩子可能在传统的学科学习上存在困难,比如数学的逻辑推理、语文的阅读理解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智慧,也许他们在艺术、体育或者人际交往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只是现有的教育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使得他们的这些优势被掩盖在了“差生”的阴影之下,而且,造成他们学习或行为问题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的不当,或者是之前知识基础的薄弱。近发展区:成长的关键区域,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理解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把钥匙,这个理论指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孩子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对于那些被视为“差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家长往往只看到了他们目前较低的发展水平,而没有意识到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他们可以跨越这个小小的区间,实现从“差”到“合格”的转变,这一毫米的进步就隐藏在这个近发展区之中。例如,一个数学成绩总是不及格的孩子,他目前可能只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基础题,但如果老师能根据他的情况,给予他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题目进行练习,并耐心地讲解解题思路,那么他就有可能逐步攻克更多的难题,向及格迈进。等他一分钟,帮他一毫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花朵的绽放需要时间一样,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差生”一下子变成优等生。对于“差生”而言,哪怕是一毫米的进步,都可能是自信心建立的开端,长期处于被否定状态下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了自卑和自我怀疑,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如背诵出了一篇原本觉得困难的课文、解出了一道以前总是做错的数学题,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会像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动力。众多一毫米的进步累积起来,最终将产生质变,就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湖海一样,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通向最终目标的一块基石,今天在单词记忆上多记住了几个单词,明天在语法理解上又有了一点突破,久而久之,英语成绩就会有显著的提升。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是坚实而可靠的,耐心是教育最美的姿态,我们不妨等他一分钟,帮他一毫米,蹲下来,看着孩子慢慢成长。
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优秀与平庸,就差那么“一毫米”。教育者的“一毫米”,可能是对孩子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鼓励,多一次拥抱;可能是对课堂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投入;可能是对研究多一点好奇,多一点探索,多一点创造……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毫米”,却有可能成为改变教育生态、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毫米”。教育的一毫米,是热爱的一毫米,是专注的一毫米,是持久的一毫米,是深度的一毫米,是改变的一毫米,这一毫米,虽微不足道,却足以撬动整个教育的地球。
教育的一毫米,是孩子的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