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噪,盛夏即将过去,清凉,还需一些时日。
坚持写一写教育心得,成了差事,明知道是拾人牙慧,明知道难有新意,公众号不更的时候是我说服自己,想那么多干什么,谁不是虚度年华,何必了?公众号继续更新的时候,也是我说服自己,总要有所追求,不管值得还是不值得,坚持也许就有意义。
于是就没有放弃思考。
于是面多某些事情,居然有了自己的观点。
比如,为教者当有学术之心。这句话是我今晚登宫山的时候突然出现在脑子里的,于是我就想和大家分享,至于这句话的背景或者意义,无胜于有。“学术之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真理不懈追求、对智慧无限渴望的精神。它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研究,更是一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态度,一种对未知世界无限好奇的精神,拥有学术之心的人,总是怀揣着探索的热情,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在自己的领域内达到极致。
学术之心最反教育行政化。教育行政化并非仅仅是教育机构中的繁文缛节,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形式代替内容、以程序替代实质的现象。在学术领域,行政化的表现尤为明显:繁琐的申报流程、冗长的评审周期、机械的评估标准、没有意义的会议传达……这些都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教师们的创造力与激情,真正的学术之心是不会被任何外力所摧毁的,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指引方向。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保持一颗纯粹的好奇心,不为名利所惑,不受世俗羁绊,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只有当我们真正为了探寻知识本身而去进行研究时,才能抵御外界的各种干扰。作为个体,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少一些功利心态,多一份钻研精神;作为集体,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应对学术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毕竟,“教育兴则国家兴”,学术的进步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
学术之心在生活中,但总会高于世俗。混迹人间,泡在柴米油盐中,走在一地鸡毛的路上,谁都无法逃避生活的诅咒,这就是生活最大的本质,可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追逐名利,忙于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似乎已经忘记了内心深处那片宁静的土地的时候,学术之心就显得尤为珍贵。它是那些在繁忙工作之余依然坚持阅读书籍的人;是在经济压力下依旧保持教育热情的研究者;是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知识传播者。尽管世俗的生活充满了诱惑和压力,但学术之心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科学研究的突破、文学作品的魅力、哲学思想的启迪,这些都是学术之心在世俗中闪耀的例子,每当我们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或是参与一场深刻的学术交流时,我们的灵魂便得以暂时脱离俗世的羁绊,进入一个更高尚的境界。学术之心不仅让我们获得了知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一种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拥有学术之心的人能够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去看待,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并非来自外在的修饰,而是源自内心的充实与自信。
学术之心是寂寞之心。学术之心有孤独的微光,注定是一颗寂寞之心,因为学术研究是一项孤独而艰辛的工作,学者们常常需要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他们像探险家一样,在未知的知识领域中跋涉,寻找那一丝真理的光辉,每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是无数次失败与尝试后的结晶,在这过程中,陪伴他们的往往是孤寂的灯光和漫长的夜晚。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人都追求短平快的成功,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却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他们必须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与专注,“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对学术人最真实的写照,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最终攀登到知识的高峰。他们在孤独中思考,在沉默中耕耘,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学术之心虽寂寞,但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学者,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与智慧,他们是时代的隐士,用孤独的灵魂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而今的事实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琐碎的工作中渐渐失去了对学术的热情,变得机械应付,甚至敷衍塞责,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何找回那颗失落的学术之心,成为了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就是那个没有学术之心的人,只是我把学术之心当成了我修炼的方向,我不是要改变谁,我只是在超度自己。愿“学术之心”永远炽热、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