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到70年代中期缅共人民军是一支纪律严明,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队伍,他们的革命目标是解放全缅甸,建立人民政权。所以大部分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是怀着理想参军。
尤其支左部队,他们是正规军人,有很高的荣誉感,服从命令,勇于献身。对后来的裤脚兵积极给予传帮带,真正是表率作用。
而缅甸来的贵州老兵,四川老兵,果敢彭家声部队都以崭新的面貌打回缅甸,最高理想建立新缅甸,最低理想也是打回老家,占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所以全军上下可以说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提出三年解放缅甸就非常自然。
在没有经营大片根据地之前,士兵主要成员是中国裤脚兵,主力部队维持在三千人左右。
裤脚兵成员比较复杂,那些有知识的云南青年,大城市来边疆插队落户的知青,华侨补校的学生,他们目标明确,那就是参加世界革命,最低目标也是出去寻找新的出路。当然也有相当大部分的边民,是抱着参加村寨械斗的心态出去“干仗”的。
我说缅共人民军初期是有理想,革命热情高涨的纯洁队伍,只需一个证据。
那就是,从50年代国民党残军开始,在缅甸的各种武装当中,贩毒是筹集经费的正当途径,缅政府也是半公开允许。只要你不反缅政府,你贩毒就合法;反政府,那就用禁毒名义抓你。
而缅共人民军没有参与!因为他们不缺经费,不屑于经营贩毒。
人民军这种好面貌从1971年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南下作战失败,对士气影响很大,很多人都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知道打仗和械斗不一样,不能再去凑热闹图好玩;而有知识的士兵也觉得反动派不是一打就倒,敌人还是强大的。这样许多人就不敢再来参军,已经参加的也有不少人开小差跑回来了。
其次1971年前后中缅关系恢复友好,奈温反动政府不敢再作死,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缅甸是积极支持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是缅甸人。
支左部队和访问组思想就开始乱,这是很正常的心理。随后就都撤回。
裤脚兵这时候能留下来的都成了战斗骨干,对当地新入伍的士兵传帮带。
人民军成功推进佤邦等地之后,在中缅边境建立了几块巩固的根据地。这时士兵成员主要是当地各族青年,以佤族兵和果敢兵最突出。
从那时候开始,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缅共中央看到革命势力很难推到缅族中心区,更不可能解放全缅甸,只能先经营好已经占领的地盘,说白了就是占山为王。
一支队伍如果开始占山为王,就必然开始内斗,我研究整理的掸邦军,昭内,昭光真,坤沙等等都有这个情况,也就是在一亩三分地里谁当老大,必须争一番。
缅共人民军的主要领导这时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他们手上没有多少自己的亲兵,比如一支纯缅族的旅,精通缅语,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没有这样的兵,现在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是当地各族的,指挥系统全部用汉语。
怎么控制好部队呢?当然靠权威,过去靠革命目标和理想,来使大家团结在大领导集体周围,现在眼看着这些目标越来越虚了。
只能靠整人甚至杀人来立威。
整谁也要看情况,你去整那些手握重兵,又有很多亲戚朋友一起做事的,那有可能把他们逼反。
缅共人民军照片
那就整一下那些人数不多,能量有限,活跃,做事又积极,却爱说怪话的中国裤脚兵。特别是昆明知青,一旦发现远大目标模糊了,现实情况是靠自己人经营一块地盘,也争不过当地人,于是心里自然不平衡,看谁都不顺眼。怪话俏皮话就越来越多。
很快就被打成反党集团,这个就是有名的“李徐杜”案件,杀害了几个,关押了几个,后来平反。
但这个案件的后果就是裤脚兵基本被排斥,大部分选择回国,能留下来的都是活动能力更强,各方关系都走得通的人。
缅共大领导继续掌权,当地人比如果敢汉族,佤族等不断成长,从高级军官到中下级军官,新的关系网逐渐形成,那种用民族和老乡关系有意无意编起来的网,就成了新的势力板块。
人民军这支有理想的队伍逐渐往军阀武装的路上慢慢滑去。
裤脚兵退出缅共舞台,没有什么“知青旅”,那是某些人编出来的,缅共老兵们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知青旅。
回来的裤脚兵也没有因为这段经历而受排斥,缅共老兵澄清:他们不至于“不人不鬼”,没有的事!混得好与惨,和个人的能力,处境有关,和参加缅共人民军无关。
这些老兵们互相间有联系,他们在回忆过去的经历,出书,写博客,大部分人日子过得充实。
他们出去流血牺牲,缅甸现在还是那么乱,值得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现在年轻人奋斗几年就实现“小目标”,赚了一个亿,开豪车住豪宅,出门几十个保镖,你们觉得那是人生赢家,或许在50和60后老头眼里是一种肤浅追求。
不要说他们是炮灰,他们是勇敢者,失败与否,不是他们能预测,更不是他们能力决定的。
致敬老兵!
图片翻拍自缅共老兵张来畇《裤脚兵》,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