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冲突都是几种因素促成的,说起来相关各方都有责任,只是谁的责任更大而已。
在我看来,如果不希望矛盾激化,势力最大的一方应该宽容,对势力比自己小的兄弟给予适当退让。
上个篇说到,缅军面对越来越乱的掸邦局势,采取步步紧逼的态度,让傣族退无可退。
草棚里的掸邦军
这期间的昭内有两次行动比较能说明问题。
1947年昭约勐带索演达奉命到泰国曼谷,和当时泰国披汶.颂堪元帅商讨掸邦并入泰国的可能性,昭约勐把掸邦的计划大体向泰方提了出来。但没有结果,因为当时泰国也比较乱。
1951年索演达跟随勐婉土司等5人(都会汉话)和国民党残军某支部队进行接触,双方谈了合作的方式,回程在果敢滚弄被缅军截住,除一人逃脱外,4人被抓到腊戌关了10天,指控他们“勾结外国武装”,但索演达等人始终不承认所指控的罪名,坚持认为去联系白汉人是为了做生意。缅政府只好将他们送去缪眉关了6个月,然后释放。
老掸邦军照片
1956年,掸邦各勐土司在南坎召开会议,索演达参加,会议决定制定反抗吴努政府的政策和路线,争取掸邦独立。
当年10个勐的傣族群众举行示威活动,抗议缅军干涉掸邦政府,是践踏《彬弄协议》的行为。
以此同时,在东枝的傣族大学生举行会议,商讨掸邦从缅甸独立出去的事,也没什么进展。
随后各地掸邦土司又在勐素举行了一次会议,但是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大部分土司都怕被缅军抓捕,所以不敢亲自参加,而是派代表前去,往往作不了主。
掸邦的土司府
注意,土司们想反,但都不敢出头。
而缅军最后一个把傣族全面逼反的举动是收缴枪支,当时二战结束不久,民间有很多枪支,傣族男子出门爱带枪,这不是好斗,一种习惯而已。但在缅军看来是一种安全隐患。必须全部收缴。
如果用温和手段,比如花钱收买,好好讲道理,就说有军人和警察负责地方治安,老百姓最好不要带枪,等等,老百姓应该是能配合的。
老掸邦军
但缅军采取的是强硬手段,不缴就要罚款甚至抓人。于是怒火就总爆发啦。
一直寻找机会的昭内索演达终于在1958年5月21日召集得30个青年,带着7支旧步枪,成立“青年义勇军”,在森林里举行古老的喝咒水仪式,宣布起义,为掸邦独立而战!
昭内起义时喝咒水仪式,古老神秘,又有点象玩游戏
起义后在汇勃建立了营地,随即向附近的缅军据点发动袭击,给缅军很大打击,消息传开,各地傣族欢欣鼓舞,纷纷响应,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傣族青年,很快就有100多人前来投奔。为了建立更大的据点,选择在马康山建立根据地,同时向外发布消息,宣传主张,国外也有人开始报道他们的消息,影响逐渐扩大。
1959年4月缅军大举进攻马康山据点,他们退出,到泰国边境芳县的棒董建立据点。这时各地起义军纷纷前来投奔,特别傣族学生军的到来,使部队人数一下子扩大到500人。
1959年的昭内
起义军到处进攻缅军,造成很大的影响,整个掸邦都知道了青年义勇军的事迹,景栋土司给他们送来不少经费,购买武器弹药,服装,药材,形势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1960年部队整编为8个大队。
随着部队规模扩大,也有不少掸邦老百姓前来投奔,于是又在掸邦弄芭南建立一个更大的营地,新兵和群众越来越多,武器也更多,结果引来缅军大规模进攻,甚至出动飞机来轰炸,最后这营地被缅军于1961年打破,不得不撤到泰国丙弄和清佬的勐纳建立新营地。
草棚阅兵台
这时他的部队已经分布到掸邦各地,人数两千人左右,所以到目前他是公认的掸邦军之父,是第一代掸邦军领导核心。
反转来了!
随着部队的扩大,各种矛盾就很快出来。
学生派人数多,有知识有理想,有脾气,不服管。
土司派有人脉有威望,有钱有人,一心要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但各土司之间谁也不买谁的账。
军头派,有人有枪会打仗,也想通过枪杆子争到更大权力。
昭内是个革命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不能算合格的军事将领,他没有杀伐决断的能力,根本无法驾驭各种人物。
眼看他掌握不了各路好汉,傣族各阶层又互相斡旋。
1964年5月10日清迈会议,苏瑞泰夫人昭咩喃恩罕被推举为掸邦军主席。这是个气质高贵又漂亮的夫人,既是土司家族,又是缅甸前第一夫人,到泰国都会受到高规格接待。
这时部队被整编为五个师,其中第5师是果敢杨振声。
分分合合的掸邦军
而昭咩喃恩罕也没有办法把这些部队拧成一股绳,她于1969年辞职,后移居加拿大。
各地掸邦军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分分合合,不停地变换名称,不停地开会扯皮,缅军就利用他们这些矛盾把水越搅越浑。
掸邦起义是为了把缅军赶走,结果火烧起来后倒是把自己的草棚先烧着了,内战外战搅在了一起。
而昭内已经被边缘化,也是他自己主动退让,到后来一直在泰缅边境活动。最后布莫亨来和他再次合作,因为和国民党残军有紧密联系,昭内被排挤。
掸邦军在行军
他于是主动到清迈隐居,彻底脱离军队。
1996年10月14日去世,享年69岁,在芭堡寺出殡,安葬于散滴坛公墓,部分骨灰则于2023年2月26日由南掸邦军领导主持安放在一个纪念塔内。
昭内和格瓦拉相同之处是真正革命者,不为名不为利。区别之处是格瓦拉一直战斗到死,古巴革命成功后他还要跑到非洲和南美洲去发动革命。
而昭内在看透了傣族的缺点后,很知趣地退出了江湖。
南掸邦军
泰国媒体记者曾经问昭内,你的革命事业结束后想干什么?他答:我不想当军政领导,愿回乡下种田,放牛养马。还是让有知识有水平的人来领导吧。
回不了家乡,就只好在清迈隐居,终身不拿泰国身份证,也不靠自己名声来炒作赚钱,清贫而逝,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
他的命运告诉人们:傣族不擅长闹革命,把这么一个民族逼反是缅人治理国家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