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个人或团体,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尤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要使自己的命运往好的方向发展,一要看运气二要看能力。
有能力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一旦好机会来临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将自己置于风口中。
所谓碰到好风口,猪也会飞起来。
当然能不能被放在风口,还要看你的实力,说白了你有没有利用价值。
50年代初的国民党残军能在金三角混得风生水起,无疑都及时抓住了各种机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改变了当时东亚的格局,也开启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
在各方博弈中,占了便宜的是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战争爆发的当月29日美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还派第13航空队飞来台湾,加强防御。
满血复活的老蒋自然要好好表现,于是在缅甸的残军地位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
残军打败缅军后,蒋立刻派官至兵团司令又是云南人的李弥来主持大计,到泰北湄赛会见李国辉谭忠,给经费,然后返回曼谷设办事处,和泰国军政首脑协调,得到支持。
随即残军撤出大其力等城镇和重要据点,到勐撒建立基地,这样缅军也只好面对现实,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而当地傣族土司则或明或暗地和残军玩起暧昧,因为在他们看来,缅军和白汉人兵,都是外来者,历史上掸邦土司本来就曾经直接受中国朝廷统治,这些天朝大军驻在当地,说不定能牵制缅军。
1951年2月10日李弥抵达勐撒,随即扩充部队,到处招兵买马,部队很快扩充到近两万人。
主要成员是从国内跑出来的各种零星武装,比如地霸武装,地主,土司自卫队,散兵游勇,流落在缅甸的远征军成员。
1951年3月到7月,李弥率6千多兵力反攻云南,先后攻克沧源、耿马、澜沧、双江等4个县城和几个乡,并且在沧源建立军事指挥所。
美国飞机将大量物资空投在这里。
解放军之所以暂时放弃这几个县城,应该是想诱敌深入,然后打歼灭战。但残军也深知自己的斤两,不敢贸然向内地继续进攻,而是一脚踩在云南边境,一脚踩在缅甸掸邦东北部,随时准备开溜。
6月中旬残军主力在澜沧被解放军彻底击溃,残军分别先后退守耿马、双江等据点。6月下旬耿马、双江先后被解放军反攻,其余孤军残部最后退守沧源军事指挥所。
7月上旬残军在沧源军事指挥所被解放军大举围攻,残军伤亡惨重,后勤补给不济,于7月中旬全部撤出云南。
这次反攻之所以失败,是双方实力悬殊的体现。不到万人的国民党残军,解放军随便派出一两个师就能搞定,特别还有边境线的各族民兵都已经和解放军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原因是解放军纪律好,平等对待各族,这是千古没有的)。当地民兵熟悉本地情况,处处设防,残军自然占不到任何便宜。
但是这次反攻对残军来说也是意义重大。一是获得大量补给,二是打出了名声,很多在缅甸的各类中国武装继续纷纷来投奔,势力更加壮大。
原本只是一支没有明确政治目标的溃兵,为生存而在丛林中苦苦挣扎,这时成了一支美国人都支持的正规武装,再也没人敢轻视了。
这是残军,或者说台湾的老蒋利用朝鲜战争的机会,忽悠美国人认可自己有一支在缅甸待命的强大部队,随时可以反攻云南,牵制解放军主力,使中国不能把更多的生力军投入朝鲜战场。
应该说,这场赌博是成功的。
1951年春夏之季残军反攻云南,对云南影响有限,但在缅甸甚至整个中南半岛却造成了广告效应,也就是把名声打响了。各方都认可这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中国跑出去的旧政权各类武装都来投奔,这些武装就包括了傣族土司罕裕卿(耿马),方克胜(芒市),龚统政(南甸),景寿劼(湾甸);还有我们盏西老乡李祖科(他故事以后再讲)。他们的武装,多的上千,少的上百。被残军收编后就被委任为这个司令那个长,继续靠枪杆子当官,不同的是以前在老家称王称霸,现在只能在缅甸的森林草棚里发号施令。
同时缅甸的各个民族,比如傣族,克钦,孟,克伦都和残军有了或明或暗的来往。甚至泰国老挝的某方势力都和残军有联系。总之你强大了就会有朋友,这是妥妥的丛林法则。
估计就因为这样强势存在,李弥将军才敢说出那句江湖传言“我北上当云南省主席会比较难,但南下当缅甸总统问题不大”。这是泰北云南人的传说,李将军有没有真说过这话,不知道。
残军士兵在操场用餐
缅甸政府或者说缅军,又恨又怕又无可奈何地观察着残军的动向。
手握数万武装的李弥将军,表面上说在缅甸只是“借土养命”“借土复国”,但这时候残军控制的游击区已经包含了掸邦和克钦邦的广大山区,也就是除了城镇是缅甸政府或各地土司在管理,而乡村很多地方都是残军的势力范围,柏杨称“中缅游击边区比台湾面积大三倍”。
随后残军又派出部队要打通缅甸南部重要港口毛淡棉,企图通过海运把武器从台湾运到毛淡棉港,然后从陆路在送到残军活动区域,当时克伦族武装也和残军进行配合,但是遭到缅军的围堵,没有成功。
考虑到泰国对残军的支持,1952年底残军就把总部搬到蚌八千,在泰北清佬县对面,这就等于背靠泰国。
很快,国际局势发生了新变化。
丛林军校
1951年后中国军队把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中朝边境赶回三八线附近,甚至一度占领汉城。总之双方就在三八线附近展开拉锯战,并开始进行停战谈判。
台湾盼望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显然打不起来了。
朝鲜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也让美国真正感受到中国是不可战胜的,那么从缅甸派出一支偏师进攻云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缅甸也很快看清了形势,残军的所谓“反攻云南”已经不可能,而且五十年代初的缅甸在国际舞台也比较活跃,和新中国关系友好,那么把国民党残军赶出缅甸,无论是对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对外和新中国加强合作(数万国民党军在云南家门口舞枪弄棒,对新政权肯定是个威胁),所以把残军赶走又被提到日程。
1953年3月缅军一万多分两路再次进攻残军,打了一个多月,被称为“萨拉战役”和“勐布战役”,缅军伤亡千余人,被俘25名,残军伤亡200多人,缴获各种大小炮26门,16挺轻重机枪,96支美式冲锋枪,852支美式步枪,弹药7万多发,骡马52匹。等等。
缅军又被打败了。
残军的活动范围
关于这次战争的某些情节,我们用两本书来对比:
柏杨先生用邓克保之名写的《异域》描写:“在望远镜中,我看到山麓那里,有三四个缅军正在那里用刺刀屠杀我们的伤兵,那些为国身负重伤, 落伍下来而被俘的弟兄,他们的哀号声我们听不见,但他们有的在狂奔,有的在刺刀下绝望的挣扎,狂奔的被截回去,在刺刀下挣扎的终于不挣扎,我默默的把望远镜放下,抬起头,邹营长已把脸转过去,他怕我看见他那夺眶而出的泪水。”
柏杨先生的书
“你们开枪好了”印度人喊“叫我们印度人和缅甸人看看你们中国人怎么屠杀中国人。” 第一线守军颤抖了,他们不能下手射击自己弟兄。但不射击却又无法阻挡国际兵团的进攻,那些印度兵卑鄙的把俘虏当作战车使用,邹浩修营长找到我,像中了风似的撕着衣服。
“孤军弟兄们爬下!”大家一齐狂喊。
然后,刘占副营长首先冲上去,黑夜,火把,山风,使整个萨尔温江流域都听到我们孤军嘶哑惨烈的杀声,在肉搏战中,没有思考,没有犹豫,每一个人都像一头被围得无法逃生的野兽,这一场大战是胜了的,我们伤亡之重,会使邹浩修营长倒在地下放声大哭,他下令把被俘的缅军放回,把国际兵团的印人就地枪决,挖出心肝,祭典阵亡弟兄。
这段描写我第一次看到时,非常震撼,几十年都历历在目。因为写得太刺激生动了,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残军老将军的书
但是最近看了谷学净前辈的《孤军风云》,相关内容他写到:
缅军“所招募的佣兵都受了相当的文化教育,并不像在《异域》一书中作者所写的:缅甸使用国际兵团,把我方的被俘官兵,成群地一个个用利刀砍头,用刺刀插胸倒下地去的那般凶残。
“同时在整个萨拉至拉牛战场上,我军由开始到战斗胜 利结束,从未有过一兵一卒被缅军俘虏的事实。”
那么哪本书内容可信?我个人认为谷学净先生的书更可信,因为他是亲历者,而且长期当各级参谋长,有学识有水平,能基本掌握全局,他的记录虽然不可能全面,但内容应该更真实。
而柏杨先生是感情丰富的作家,才华横溢,写出来的文章很感人。但内容应该是小说情节。
残军在缅甸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要牵扯到各方利益,所以这次他们虽然又打败了缅军,但迎来的是必须撤退。
部分图片翻拍自谷学净先生《孤军风云》,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