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十五世纪造船技术取得大进步,东西方都不约而同先后进入大航海时代,但结果却决然不同。
欧洲人相信地球是圆的,所以往西航行想绕到东方,结果就发现了美洲大陆,这帮强寇把印第安人居住了千年的地方称为“新大陆”,开始了野蛮的侵略,结果是土著人被他们大量消灭,美洲大陆甚至澳洲都成了欧洲白人的地盘。比他们的祖居地大了好几倍。
而中国人坚信地是方的,我们是天下中心,周围都是不开化的蛮夷之邦。所以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虽然比欧洲的大航海,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还要早几十年。但目的是维护国际秩序,宣扬国威,提高和巩固大中华老大的国际地位,让藩属国不要乱动就达到目的。所以没有扩展寸土,连家门口的中南半岛都懒得来经营。
郑和下西洋
于是有人就设想:如果中国从明朝开始就直接经营南洋,或者把中南半岛划入中华地盘,结果会怎样呢?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放放马后炮,议论闲聊一下。
中国没有直接经营中南半岛,我个人的看法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华夏的傲慢与偏见
中原王朝自古以天下中心自居,华夏势力范围(胡焕庸线以东的中国)以外的都是蛮夷之邦。
胡焕庸线以东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这些外邦,近的封他们为土司自己管理自己,远的只要定期来朝贡就没事,决不会再去干涉他们的朝政。
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整顿天下秩序,这些远方蛮夷之国,只要奉大明朝为天下共主就行。
大中华和中南半岛
二是中原王朝不善经营也不习惯搞领土扩张。
中华中心以汉文字作为承载文明的制胜法宝。无论是讲广东话还是吴越方言,还是北方话,无论是五胡十六国还是分为南北朝五代十国,再怎么分裂,但是用同样的方块字就能沟通无障碍,最终得以维护大一统的推行。
在这个中心,以儒家文化为主,靠科举考试来搜罗地方精英,就保证了从中原大地到云贵偏僻小县以汉族占主导地方所有人对朝廷的向心力。
而经济建设,商业贸易来促进经济大繁荣,都是次要的,靠农业能保证朝廷税收就行。
缅甸的佛教建筑(山顶上的佛塔)
三是经营成本太高。
那么古代的中国朝廷如果直接来占领和经营中南半岛的话,不但要派大量的军队驻扎,还要派大量的汉族人口带着一堆又一堆的四书五经过来,建县衙,办乡学,培养一批当地人经过读书考起功名,到内地甚至朝廷去出将入相,当官发财,或在本地当官也必须“之乎者也”作为官方通用文字。
这显然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
朝鲜和越南,这两个在中国家门口的华夏徒弟,满口之乎者也,用汉文记载历史,甚至连官服都差不多,却始终没有直接融合进中原朝廷,时不时还要对抗,征高丽伐交趾,都要耗费钱粮无数。
那么炎热多雨,拜佛念经,寺庙遍地的泰缅老,要把当地居民完全改过来拜孔夫子,读汉文,显然做不到。
佛教文化为主的泰国
在千年朝贡体系下,远方的这些蛮夷都主动来进贡,已经满足了大中华是天下中心,万邦来朝心理,中华大地啥也不缺,又何必“远涉烟瘴”,到那些地方干吃力不讨好的亏本买卖?
而真正到中南半岛去谋生的中国人,他们目的是做买卖,最关键的当然先学会当地语言,而不是传播文化,只要能和当地人顺利沟通,买卖就能做顺,不用升官就能发财,当人上人,没必要靠科举去当官。后代读汉文就变得可有可无,融入当地,变成本地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中南半岛华人不少,而中国却没有直接来经营当地的原因。
地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