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横往事|六横人的普通话为什么这么差?

文摘   2024-11-07 16:06   浙江  

11月3日下午,2024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六横老乡孙斌勇教授因在其专业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24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这两天,在朋友圈经常刷到孙教授发表获奖感言的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孙教授那带着浓浓的“六横腔调”的普通话,倍感亲切。六横人的普通话,好像都说得很烂,尤其是一些六零后、七零后。尽管很多人已经离开六横多年,在离六横很远的地方工作生活,但那一口“六横普通话”始终改不了,可能真是乡音难改。八零后开始慢慢会好一点,但也好得有限。我刚去杭州读书时,同学们就嘲笑我的普通话说得很烂。参加工作后遇上不相识的朋友,北方人会问:“你是南方人吧?”南方人则会问:“你是北方人吧?”


六横人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一、历史原因,六横岛原居民祖上大部分都是从宁波移民过来的,大家的方言原来就相通,不需要使用普通话交流,没有学普通话的需求。这边跟舟山本岛的区别很大,舟山本岛有很多浙东、江苏、福建等各地渔民移居过来的,原先的方言不通,必须使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普通话来交流。


二、地理原因,六横岛与舟山本岛较远,相对封闭,外来人口较少,没有学普通话的必要。六横岛上使用的还是较为纯正的宁波北仑柴桥一带的方言。而舟山本岛相对其他城市移民多一点,方言是以宁波话为基础,受很多其他方言互相影响杂糅变化。所以舟山本岛人总觉得六横人方言跟舟山人有区别,其实是因为六横话更纯正一些。不过近几年随着经济开发,六横岛的外来人口还是挺多的,比如之前中远船务的建设,就从南通带来上万工人。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双方势必需要统一的语言交流,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普通话的必要性了。


三、教育原因,我记得我是小学五六年级(1996年左右)时学校才开始推广普通话的,提倡学生在校园内用普通话交流。在此之前,别说同学之间用方言,就是很多老师上课都是用方言讲课的,因为有许多年纪大一点的老师本身自己都不会普通话。而且,在校园里讲普通话有什么用,出了校门回到家,还得用方言。我是上大学开始才把普通话作为“第一交流语言”的,讲得不好也算情有可原吧?


不过,普通话教育虽然不怎么样的六横岛,早些年的教育水平却不弱。出了孙斌勇教授这样的大科学家,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逻辑学研究所所长郭佳宏教授,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刘东海教授,这三位我称他们为“新六横三杰”。当然,可能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专业人士。


而这三位都是原双塘乡(后与峧头镇、台门镇合并为六横镇)人,都是从曾经的六横岛也是全舟山最强初中双塘中学走出来的。关于双塘中学,平水之流曾经在《舟山往事|我的八十年代(三)》中提及,这所中学曾经是全舟山考进初中中专最多的初级中学。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候的“中专”有多值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刚刚起步。国家选拔人才的总体思路,走的是精英路线,能被选拔出来读中专、中师、大专、本科的(本科这个词,在我所在的农村就是个陌生的词,因为在我印象中就没有几个考上的),往往都是经历了非常激烈的竞争,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而走过了独木桥的人才,往往都是一些精英。其中,中专生是通过中考选拔出来的,而大专、本科是从高考选拔出来的。那时候,国家对于中专生是包分配工作的,考上就是铁饭碗,是无数初中生争夺的焦点。那时候成绩拔尖的,大多数都会选择报考中专,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用六横话叫“跳出农门吃商品粮”,重点高中反而是第二选择。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考上中专,就能一纸改变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那时考上中专相当于现在的考上编制,比现在考上985和211还要值钱。


因此,那段时间不光六横人以读双塘中学为荣,就像现在拼命往南海挤,许多外校、甚至外岛的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来这所学校“插班”、“回炉”。直到现在,舟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中,依然有不少曾经六横双塘中学的学子。


可惜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当年位于六横岛的舟山最强初中现在片瓦无存人间蒸发,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前几年六横镇喊出一个口号叫“崇文尚义”,若要“崇文”,除非再造一个“双塘中学”出来。

乡愁供销社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广告推广,特此声明,不再重复提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