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往事|一个乡绅笔下的49年5月至50年5月期间的衢山

文摘   2024-10-19 09:56   浙江  
(今日衢山,图片来自微信好友:戴小鱼)


周梦翔,浙江滃洲县(现岱山县)人,生于⺠国十三年(1924年),高中毕业,国民党舟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研究班结业。早年参加过抗日和国共内战,49年回乡,曾任衢山军民合作站两乡联合办事处副处长,岛斗乡乡长。去台后任舟山义⺠农场副场长、基隆市舟山同乡会总干事 ,台肥公司管理员等职,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于台湾病逝。


下文是他因《瀛海同舟》主编张行周先生所请,撰写的回忆故乡的文章。


作为“体制内的人”,当时的“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何况那时他就生活在戒严时期的台湾。作者在回忆衢山49年5月至50年5月间发生过的那些往事时,不乏近乎肉麻的谀颂之词。


但是在那些近乎肉麻的谀颂之词中,细心的读者不难窥见,在作者大段大段的“正面描写”中,当时老百姓在国民党军队占据衢山期间,是如何的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而国民党军队又是如何的军纪败坏,横征暴敛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这样的作者写就的这样的文字,比对立方那些揭发性的宣传,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生动体现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占据舟山期间,普通老百姓的压抑困苦生活。


在周梦翔的笔下,衢山位于南海之东,是舟山群岛中的卫星大岛,东西长约四十里,南北宽约十四里,平原少而丘陵多。山岭由东向西延伸,平原由南而北平坦,并有小岛邻结,卫成屏嶂,四周环海均有渔埠,南有鼠狼湖,东有黄泽山,东北有小衢山,虽有一水之隔,而其行政区域仍属衢山范围。


在民国时期,衢山之行政区分为岛斗、乍门两乡,岛斗乡包括小衢、黄泽在内,分设十二保;乍门乡包括鼠浪湖在内,分设十保。民国三十八年七月(1949年7月)以前均属定海县政府所辖。滃洲县政府设治后,岱衢长秀诸岛划归滃洲管理。


衢山是大陆附近的边缘大岛,为生产黄鱼的中心点,每年四、五月间大黄鱼产量为全国之冠。当此鱼汛季节,不仅岛上渔民尽数出动,即邻岛渔民亦集中于此,更有奉化栖凤,台州黄岩之大捕小对亦皆云集,其时真是樯帆密布,潜网罗列,通宵达旦,忙于捕捞。


在周梦翔的印象中,岛上鱼厂林立,海上冰鲜亦多,其经营方式分鲜鱼与咸鱼两种。鲜鱼由渔商以大型帆船在海港中收购小对黄鱼,以冰冰之,销售于上海、宁波;脱货后,又至海港收鱼转售,如此辗转往返,直至鱼汛届满为止。


经营咸鱼又分两种:一为咸鲜,渔商亦以较大帆船在海港中收购鲜鱼,加工后以盐腌之,售于宁波、乍浦及长江一带。一为鱼厂,设于陆地,收购大捕黄鱼,经过加工处理晒成为老鲞或瓜鲞,分别以桶腌之,晒干后,销售于杭(州)绍(兴)诸地。


衢山是个产盐大岛,仅次于岱山,盐民占全岛人口百分之三十强,所产之盐除供渔业加工外,余皆运销长江各埠及上海等处,为岛上经济之重要泉源。产盐地带以蛟潭、沙塘、樟木山、桂花园、高涂、茶园、鱼耕碗为重心,塘岙及大东岙等地次之。桂花园常驻盐务税警队,查缉私盐。


由于丘陵多平原少,衢山之农产物不甚丰富。水田收成之谷,可供岛民粮食者,仅占百分之三十,旱地收获之杂粮不及百分之二十,尚有百分之五十粮食,必须仰赖外求,以鱼盐生产向沪甬等地变换而得。


惟岛上之部份海滩盛产黄砂,供上海等地建筑之用,亦为岛民一大收益。


在三十八年五月(1949年5月)以前,衢山原是舟山群岛中一个祥和安宁的岛屿。自从归隶于滃洲县政府管辖后,当时的县长萧政之为了适应反共需要,组训民众,加强治安,实施严格的乡保政工制度,提高乡、保长之权责,每一乡保均设置乡保指导员,辅佐乡保长推行行政工作,加强乡保之自卫组织,施以政治教育及战斗技能训练,充实民间武装力量,并灌输民众保密防谍与政治作战常识,使中共的谍报人员很难在当地潜伏。而政府的诸如征兵、征工、完粮、纳税,以及建造军事设施、重编户籍、办理联保等等各种行政措施,也得到贯彻实施,均于三十九年初完成(编者:可想而知,当时的衢山白色恐怖是何等严重,老百姓的日子是多么难过)。


而对协助兴建岱山军用机场,岛斗、乍门两乡所贡献之人力物力尤多(编者:辛苦两乡的老百姓了)。


大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后,国民党陆军暂一军第十三师败退衢山。为方便军民沟通,由两乡乡长周梦飞、夏民三及军方代表方剑冰等联合地方士绅成立了军民合作站两乡联合办事处,公推林云龙与周梦翔分任正副处长。


因当时驻军补给困难,衢山民众除供给国民党军队营房操场外,所有军需之主副食,也均由地方募捐供应。


惟当时之衢山民众因迫于时局,所产鱼盐无法运销,而岛上所产粮食原不足自求自给,普遍以蕃薯丝及其他杂粮充饥,其所供养于驻军者,亦唯此类粮食而已(编者:可以想见当时衢山的老百姓真的是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水深火热中)。


三十八年(1949年)夏,江苏省政府主席丁治磐巡视衢山时,对驻军防务坚强,军纪严明及军民合作精神曾予嘉许(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白色恐怖深重)。


稍后国防部派员检阅该师,旋即整编为陆军第七十一师,军需均由政府直接补给,衢山民众不但不要负担(编者:本来就不应该负担),而且以前供应之军粮亦由军方以食米补偿,由岛斗、乍门两乡分批运回发还民众,具见七十一师部队爱民之诚,与守信之切,不能不令人起敬(编者:有借有还,本来就是应尽之义)。


同年八月大台风侵袭衢山,民房被吹倒甚多,沙塘之防潮堤防亦被大水冲毁,海水倒浪,窐区田亩尽遭淹没,该师官兵及时抢救,并协助灾民修建民房,不受丝毫报酬,此项义举更博得民众崇敬赞誉(编者:衢山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你,现在他们有难了,帮扶一下,也是应该的)。


是年秋七十一师移驻岱山,衢山民众无以为报,由士绅周召南先生等数十人联名赠送李师长骈文一篇,以表岛民对该师之怀念与敬意(编者:倒是颇有古风)。


其后驻衢军队为该师整编后原驻岱山之另一团部(番号已忘),衢山民众以同样热忱以予合作,该团之一般防务亦甚良好(编者:已经有点春秋笔法的味道了)。其所不如人意者为三十八年冬有几名不肖军佐,妄图民眷(看相老百姓漂亮的女眷),揑造是非,将岛斗、乍门有未婚妻之优秀青年十余人,诬为匪谍,非刑迫供酿成寃狱,被害家属迫不得已控诉于舟山防卫司令部,几经侦讯,冤情乃雪,害人者亦有惩罚(编者:夺人妻女,置人于死地——以当时的律法,如果被控为“共党分子”,县长下令,是可以就地枪毙的。可想而知,那些所谓的国军军佐,为了一己之私欲,可以做出任何丧尽天良的事情,是何等的歹毒)。


三十九年(1950年)五月舟山驻军奉令撤守(撤逃),当时有一部分岛斗乡公所人员及民众随军来台,抵台之初同住基隆之仁爱国校,当时七十一师驻防恒春,全体官兵节食食米一天,济助衢山义民,该米由周梦翔代表领回,分发住于仁爱国校之滃洲同乡(编者:总算还是做了点好事)。


参考资料:


《瀛海同舟》,张行周主编。《衢山在舟山保卫战中之贡献》。作者:周梦翔

乡愁供销社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广告推广,特此声明,不再重复提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