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往事|一个随军去台记者笔下的民国时期的岱山黄鱼汛

文摘   2024-10-21 16:24   中国  
(图片来自微信好友:舟山闲话)


如果说作为政府官员的周梦翔回忆故乡的文字多侧重于当时衢山政区的划分、经济的状况、军民关系的纠缠互动诸方面,那么作为教员、记者出身的费声蜚,落笔之处就更着重于故乡的风物和民情了。


费声蜚,民国时期滃洲县(1949年7月至1950年5月),现岱山县人,1927年生,浙江大学肄业 ,曾任教员,报社编辑、记者,1950年随军去台后历任《联合报》及《经济日报》基隆特派员 ,基隆市⻘年商会会长、新闻学会会长及基隆市外勤记者联谊会会长等职。


他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廿二年前的五月(作者写作此文,时在1972年)舟山撤退时的一幕,至今犹历历在目,故乡的一草一木,更令人怀念不已。


清明节以后到端午节以前这一段时候,正是故乡——岱山黄鱼汛期,每年此时,满坑满谷的黄鱼,每个人几乎都与黄鱼结不解之缘,每家餐桌上少不了黄鱼,家家户户少不了买几百斤黄鱼,腌起来晒黄鱼干,作为一年到头不可缺少的“咸下饭”。


岱山大小有数十鱼厂,莫不以黄鱼为主要业务,所以一到黄鱼汛期,厂家预先雇用“管厂人”,由“头脑”(工人领班)策划一切,譬如从东家那里知道今年放多少“行头”,大约有多少担鱼要进,预先进多少担盐,多少“桶口”准备好,到了进货那一天,则再雇佣大批劈鱼女工,日以继夜的剖鱼——把黄鱼的内脏取出,在鱼腹及鱼背塞满了盐,丢到埋在地下的大桶里腌起来。“桶口”的多少,要看鱼厂的范围大小而定,每口桶的大小也不一样,不过普通的一只落地桶,直径总在三、四公尺之间,深约四、五公尺,这种桶十几只,都要装满黄鱼,因此,每一家鱼厂至少进几百担(每担一百斤),大的厂家要进几千担。晒成“老鲞”或“瓜鲞”,运销上海、杭州一带。


黄鱼的内脏取出后,包括鱼子、鱼膘、鱼肚三大类。鱼子和鱼膘除了新鲜吃以外,鱼子晒干后可以久藏,鱼肚则处理后晒干,等上海海味行的“鱼膏客人”来收购。


岱山虽然盛产黄鱼,但每年黄鱼汛期在岱山捕鱼的鱼民,却很少是岱山当地人,多数来自奉化和台州两地,即使有当地渔民,也多数受雇于奉化人,但开鱼厂的则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岱山本地人。

奉化籍的渔船称为“大捕船”,船身较大,大约二百多担(约十余吨),单独一艘捕鱼。


台州籍渔船叫做“小对船”,船身较小,比现在一般舢板大一点,每两艘一对,早出晚归,因此渔获物新鲜,这种称为“小对船货”的渔获物,较“大捕船货”受欢迎。原因是“大捕船”出海要一星期到十天回来,这种旧法捕鱼,既无动力,更无冰块和冷冻、冷藏设备(冰鲜船则不在此限),所以渔获物在船上保存一星期到十天,自然不如早出晚归的“小对船”来得新鲜。


每到渔船返航,海边停得水泄不通,每只船的两舷挤得紧紧的。把黄鱼卸下来,一担一担挑到鱼厂去,从海边到鱼厂,路上难免要掉下几条黄鱼,但挑鱼的工人,赖得去捡回来,几条黄鱼算得了什么。不像在台湾,菜馆里一道黄鱼两吃,要二、三百元。


舟山群岛被称为我国最优良的渔场,毫不夸张。


据渔民说:在海上可以听到黄鱼的叫声(所以亦称捉叫鱼),黄鱼来时,成群结队,在海中翻滚,很多渔船一网下去,往往因鱼太多而使渔网破裂。


我国最优良的渔场——舟山群岛其主要渔业基地就在岱山,因此岱山被称为“鱼盐之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生活,直接间接莫不与鱼、盐有关,而盐业的前途,一部分寄托在渔业上。


岱山虽然有天然的优良条件,可惜政府对这两项天然资源,未加开发,而捕鱼及晒盐方法,也从未加以辅导改进,渔民、盐民仍用几世几代传下来的老法生产、运销。


如果政府以发展台湾的经济那样去经营岱山的渔盐业,则岱山及整个舟山群岛不知要繁荣到什么地步。


以笔者的想象,在舟山办一所大学,当不成问题,在岱山办一所海事或渔业专科学校,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这些理想,有待于反攻大陆以后去一一实现,到那时候,当以最新式的渔船、渔法,再配合冷冻、冷藏等设备和水产加工厂,作有计划的开发故乡的海洋事业上,用途正是不可限量


(编者:不用国民党反攻,舟山的渔业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距离作者的理想,不知要先进发达了多少倍,费声蜚先生如今日遇见,“当惊世界殊”了)。


(图片来自微信好友:舟山闲话)

背景介绍:‌


岱山黄鱼的汛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6月,尤其是4月中旬到5月初是黄鱼汛的主要时段。‌


大黄鱼的捕捞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称为“洋山汛”,主要在洋山海域进行捕捞。清代康熙年间,渔场移至马迹山、寨子山至鱼山一带海域,道光年间又移至岱山、衢山两岛之间的岱衢洋海域。


岛斗岙人对大黄鱼汛有个特殊的叫法,叫做“洋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至六月廿三时节,正值春夏之交,岱衢洋海水温度适宜,海潮湍急,饵料充沛,加之多泥沙质,滩涂广阔,极宜大黄鱼繁殖衍生。成群结队的大黄鱼等鲑类洄游至此,集聚在岱衢洋里排卵产子,遂有了“洋生”之名,虽是方言,却极为形象。


洋生汛一到,来自江浙沪闽一带的渔船汇集于此,捕捞大黄鱼。


《岱山县志》这样记述:“至清康熙年间,岱衢渔场形成,每年四五月黄鱼汛,江、浙、闽诸省数千渔船集于东沙角、岛斗岙一带捕捞大黄鱼”;“民国6年(1917年),汛期集渔船万余艘,渔民8万余人”。


参考资料:


《瀛海同舟》,张行周主编。《记岱山的黄鱼汛》。作者:费声蜚


衢山岛斗岙的这些传奇故事 你听说过多少?
https://www.sohu.com/a/59294146_296176

乡愁供销社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广告推广,特此声明,不再重复提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