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局限,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凸显了中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中国未来经济,“新质生产力”将起到创新推动的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截止2023年底,中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人口的变化对教育将产生系统性和结构性影响,小班化、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拔尖创新,成为基础教育办学走向的必然追求。面向2035更高水平的育人目标,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
山东省青州市旗城教育集团的崔国立校长以《创建一所“活跃跃地”“新质”学校》为题,提出了由人民教育家于漪题写的“活跃跃地”校训,分享了新生态学校的理念与文化建设的体会。老师“活跃跃地”教书育人,学生“活跃跃地”健康成长,家长“活跃跃地”家校合育,这样的新生态,正是新质学校的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学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个变革目标和无数重要问题,但营造“飞轮效应”的核心要素首推还是价值观的构建。
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学校价值体系,凝炼出“活跃跃地”校训,由人民教育家于漪亲自题写。校训启发于著名教育家汪懋祖(师从杜威,曾任北师大校长)办苏州中学时题写的校训“活泼泼地”以及近代教育家陈鹤琴创导的“活教育”理念,有秉承教育先进思想之意。同时深受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文化精神渲染,着力于站在生命立场思考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焕发生命潜能,唤醒学生自觉、自律、自信和自强。“源浚流长,根深叶茂。”
集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扬青州驻防旗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战役中“立报国之志”的英勇精神,传承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扬的镇江旗兵革命精神!集团以“多元文化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为主线,采取“优秀文化传承+满足时代需求”的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而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强调生成、灵动之学习,真正让师生落实核心素养,回归本真教育。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成长规律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发挥好“吸顶灯”作用,为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洒下阳光,还要具备“探照灯”作用,点燃、唤醒、激发孩子的潜能优势,促进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落实的效果如何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度和成熟度。新学程正是把国家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具体实践的桥梁和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校注重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构建起“一体两翼”学程优化体系,开展项目研究。
“一体”是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训教一体化”保障机制,是将交流研讨、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依托“研训教”的线性模式与三者的组合模式,开展教研活动。以“两标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为核心,借助“三机制”(交流研讨、培训学习、教学实践),重点培养“三能力”(新课标解读能力、课堂教学执行能力、教学核心问题解决能力),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推动教师个性化学习。
“两翼”是指“课程重构”和“课堂再造”两项举措,也就是领航学生学习的“多元课程”和活跃学生思维的“问学互助课堂”。学校通过优化课程方案,从目标到内容到实施一体化设计,把国家、地方课程融合后校本化落地。课程重构以《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通过在分层目标设计的过程对内容增删、调序,形成结构化、有效性的学习目标体系,配套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设计出配套教材、服务学生、以单元为单位的一种课程文本,实现课程到教学的完整设计、完整表达和完整传递。现在学校已经实现了“学教评一体化”的单元教学设计从 1.0 版到 2.0 版再到 3.0 版的迭代升级,形成了“KUD”范式的学程案。
课堂再造的核心就是创设了“问学互助课堂”。它遵循“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的原则,以“问”为载体,以“学”为核心,以“问”定“学”、以“学”促“思”、以“思”追“问”。通过问题解决,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源(知识的源头)、问流(学习的过程)和问道(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习得“问”的方法,生成“学”的智慧,提升“学”的品质。“互助”可概括为“一帮一”“小先生制”互帮互学。其基本范式为“3维4标5学”,“3维”指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全过程设计与评价,将大单元整体原则的“教学设计”外显为包含“问题式学习任务”的“课前前置性自学单、课内探究性评价单和课后拓展性作业单”的“问学三单”,作为学生全过程学习的“导航图”,发挥“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切实聚焦学科素养。“4标”指课前定标,拟定目标任务;课内施标、测标,找准施教的着力点;课后固标,达成知识迁移。“5学”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导学-独学-互学-展学-评学”,大幅度提高课堂效度。
校本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质学校”高质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基于“五育融合”的全学科育人理念,开发出涵养学生基础与可持续的学校课程。如“双百铸魂育人课程”“体育育人课程”“研学课程”“百篇名著阅读浸润课程”“百个科学实验课程”“黄金60秒演讲课程”“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课程”七大校本课程。
学校秉承“活跃跃地”校训,以“创建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为育人理念,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构建起独具学校特色的“新六艺”校本课程。“新六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深度融合,强调“以德为先、强体为本”,包含“明德惟馨—讲好话”“行健自强—练好体”“格物致知—读好书”“文以载道—写好字”“真美育人—唱好歌”“知行合一—动好手”六个课程模块,让传统文化全维度地成为课程的“支点”,培养“有兴趣”“有智趣”“有雅趣”“有理趣”的“四有”好少年。“新六艺”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体现校园内除去时光皆为课程的理念。校园硬件文化与软文化结合,线下评价与线上积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形成成长报告,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十礼课程”则针对中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而创设,包括“入校礼、集会礼、行走礼、问候礼、游戏礼、如厕礼、站队礼、放学礼、用餐礼、睡觉礼”,每个“礼”课程包括:“礼”的标准、“礼”的教导与训练、“礼”的评价与考核、“礼”的展示与汇报;“礼”的标准由老师做给孩子看来呈现,“礼”的指导通过跟着老师做来达成,“礼”的训练通过孩子每天的自我评价来压实,“礼”的展示通过孩子在自主空间的表现来体现,极大提高了孩子的文明礼仪水平。
来源幸福教育研究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