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东宫北山地,瘗葬总督张朝璘

文摘   2024-06-28 07:00   北京  
【说明】2016年5月,笔者在怀柔渤海镇田仙峪完成的《东宫大墓释疑云》一文先刊于《怀柔政协报》,后编入《再探九渡河》。2021年7月8日,又将其贴发在“浩淼无待”订阅号。最初因资料不足,文中对有些历史人物、事件仅进行了推测式叙述。总体上虽与后来发现的史料不悖,但细处实有问题。
2022年春,怀柔融媒石先生微信我,说2021年11月15日“美篇”上有与《东宫大墓释疑云》同内容文章。随后,笔者就网见了陈益峰先生《东宫村张氏祖坟张氏后人详细情况》的图文,史料甚丰。为修正《东宫大墓释疑云》之误,今从“陈文”中适当采取几条史料,注明补入。

北京怀柔九渡河镇东宫村后、明黄花路小长峪长城脚下,有一片百亩丘岗台地。此地虽非一马平川,但高低有致,树茂草丰。可谓南望川河迎晓旭,北倚山岭屏朔风。如此地势,在古人心目中必是宝地。       

既然是风气宝地,又近离京师,明清两朝必有达官显贵,富厚有力之族,前来置田营墓、建筑阳宅家庙、招徕坟丁佃户,营造山水庄园。          

数十年来,人们根据一片片砖石坑穴,一处处瓷片瓦砾,零零散散的残碑断碣,就知道了这里定是一处规模不小的墓葬群。       

东宫墓,在方圆百里之内多有人知。然而,由于墓地历经无数次盗掘、平坟整地、破旧立新,如今的人们很难说清墓主以及墓后的故事了。  

   

近年,随着九渡河镇新农业以及文化旅游日益红火,有关东宫村得名及历史文化,不时见于网文报刊、镇史村志、宣传材料。       

其中一些为文者虽欲以墓葬文化为话题,但因不明所以,只能在文案中以“张家坟、张家墓、东宫古墓”为概说。而稍深入者,亦多揣测,且歧说不一:

一是,根据墓碑残块上的“张茂”字样,推测墓主为某皇帝的义子张茂,因而才有东宫之称。

二是,根据一通“皇清待赠,奉政大夫,张公讳甡三、宜人之墓”碑,将张甡三之妻,“宜人”称号,误读为“宫人”(碑刻有误), 便认为其为皇帝义子。遂有东宫之名。

三是,根据“奉政大夫,张公讳圣誉”残碑,推测此张圣誉是明代首辅张居正的假托之名,因张居正曾为东宫侍讲。

但这三个说法,都不是以 “文、物”而立论。久之,在东宫大墓的上空,就渐渐聚集了一团厚重的疑云。

以上说法疑点颇多:其一,即使张茂实有其人,也是张家后人,绝非皇帝义子。因为自张朝璘辈以下还有十几辈,数十人归葬在“东宫村墓。其中以二字为名的,诸如“张杓”、“张汉”、“张桢”等有很多,但《张氏家谱》中十几辈数十人中没有“张茂”。

其二,张甡三,应是张家后代为官致仕退休后,等待批准“诰封”或“敕封”者。其“宫人”为“宜人”之误,因为“奉政大夫”对应的官阶为正五品,其妻只能赠为宜人。

其三,张圣誉实有其人,即墓主之一张朝珍的第三子,并非明代的张居正。那么,这一与东宫村有关的大墓到底是谁家陵墓呢?

作为人文历史重要一支的墓葬文化中,包涵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社会变迁、村镇沿革等信息。尤其是在皇权时代,那些封疆大吏、宠臣外戚的祭田祀土中,都深埋着,极具价值的社科资料。

为此,本文试以断碑残碣为线索,以文献史料为路径,以历史人物为入点,对东宫墓葬群进行粗考如下。    

◆一  东宫墓的年代及墓主
根据东宫村北遗存的几通墓碑可以确定,东宫墓是以墓主张朝璘为核心,包括了多个家族成员的家族墓。据史料,营墓年代上限为清康熙十六年。因此,这是一处清代墓葬无疑。
由张朝璘、张朝瑞夫妇的诰封碑以及张圣誉、张甡三的“待授”碑可以看出,张氏家族在此地葬有三代以上的家族成员。
据近年所见的《张氏家谱》资料,张家自第十一代张朝璘开始,一直到清代中晚期,除兄弟三人的祖、父辈坟茔仍在关外未迁入,其后代家族成员大多都入葬于东宫家墓了。最初入葬者当然是张朝璘,其后为张朝瑞、张朝珍。
再据口碑传说,墓地曾有神道石供、阴宅享殿、阳宅祠堂、以及护陵、祀田陵户的住宅等设施。可见这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原始墓。

◆二  张氏家族概况

张凤仪,明代辽东人,世居辽东广宁,即今辽宁省北镇县。其子张士彦,为明宁远中军守备,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张士彦归降后金,隶属正蓝旗,随军征战,小有战功。后金天聪八年,授三等甲喇章京,不久因年老乞休,得允。    

按《清史稿》记载,张士彦有二子,老大是朝珍、老二是朝磷。而据网文披露,宁远古城发现,张朝璘编纂,翰林院编修张世甄作序的《张氏家谱》中,张士彦有三个儿子,长子朝璘、次子朝瑞、季子朝珍。

很显然,《清史稿》属误记。另外,《清实录》、《起居注》、《登封县志》等史料,也可证明其家谱的正确性。

康熙年,昔昌平今属怀柔的东宫村,在张家营墓之前,并没有“东宫”之名。据《家谱》,那时的墓地以及阳宅土地,仅被概称“昌平北山地”。

◆三  东宫墓主及其族人

(一) 张朝璘,张士彦长子

东宫张氏家族墓的首营者。现存的诰授碑记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尚书,总督福建张公讳朝璘之墓”。

碑文内容即张朝璘生前,皇帝给予的荣誉封号,以及仕途终点最高的实际职衔。

当初的诰命书应该有五份,统一为顺治八年满汉文五色绢本。如今仅有一份“皇清顺治八年张朝璘诰命制诰之宝”,在国内拍卖市场上流转。

据《清史稿》、《清实录》以及两朝皇帝的“起居注”。张朝璘于后金崇德初,承袭其父张士彦三等甲喇章京即“三等参将”职。崇德七年,授牛录额真。随贝勒阿巴泰伐明,败敌于胶州。其后,历任户部侍郎、江西总督、兵部尚书、福建总督。

 

①顺治元年,正月,张朝璘由三等甲喇章京,晋升二等甲喇章京,迁兵部理事官。二年,随豫亲王多铎下江南,克扬州、江阴,率兵戍苏州,击败明将黄斐。

②四年,跟随孔有德等平湖南,破明将刘承胤于夕阳桥,克武冈。攻破明将张先璧于黔阳,克沅州。

③六年,张朝璘,讨姜瓖建功。由二等阿达哈哈番,进一等阿达哈哈番。七年七月,晋升为甲喇章京。八年遇恩诏,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授正蓝旗汉军梅勒额真。    

④十年,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三年,迁户部侍郎。本年五月,以户部侍郎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⑤十五年,整顿江西军备,收抚故明宗姓朱议滃、明都督王祐、明经略彭玾以及文武官一百余员和三千余兵众。年底,因积极协办广西战事粮饷,加兵部尚书衔。十六年十二月,议叙张朝璘为了云南、贵州战事,运送粮饷有功,加太子少保。十八年,升江西总督。

⑥康熙元年,扩建南昌护城水师,设立护城中军守备;二年,提振江西经济,疏请蠲免“浮粮”。三年,改革吉安盐运成功。四年八月,因“海盗寇”疆,福建、广东沿海民众西逃。张朝璘在本省龙泉县,安置闽、广流民1041名。年底,因江西省划入江南而解任。

⑦五年,正月,授福建总督。六年,以老疾乞休回京。约十余年后,卒。归葬于直隶顺天府昌平州北山。

据陈益峰所存《张氏家谱》以及东宫墓残碑得知,张朝璘有11个儿子。即,张圣硕、张圣弘、张圣谟、张圣辅、张圣绪、张圣简、张圣诏、张圣铎、张圣翰、张圣纶、张圣伦。张朝璘去世后,其长子张圣铎,袭爵。   

⑧张朝璘第八子,张圣铎,字子安,生于康熙三年十月,世袭一等男。康熙三十五年,随圣祖中路征剿葛尔丹,立有军功,加三级记录二十四次。后放江南淮扬道,后升按察司。卒于康熙四十六年十月。削其男爵,其子张杓仅轻车都尉承袭。

(二)张朝瑞,张士彦次子,早亡。有张圣清、张圣锡两子

东宫墓曾存“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巡按湖北监察御史张公讳朝瑞之墓”诰授碑一通。

张朝瑞墓志碑与其长兄朝璘的墓志一样,早已被毁或失踪。想必碑文内容与《八旗通志》中,李章撰的“汉军正蓝旗外任官张朝瑞墓碑记”无异。作为监察御史的张朝瑞,官居四品,其职衔远低于兄朝璘,弟朝珍。

“中宪大夫”,为文官正四品,其夫人授“恭人”。

有关张朝瑞的史料不多,《清史稿》无传,仅在《实录》中,有简单记载。

①张朝瑞于清顺治五年外放河南,任登封知县。十一年考满,授江南道试监察御史,次年六月改巡湖北。

②《四库全书》存目中有张朝瑞篡撰《登封县志》的条目。

③张朝瑞是满人入关后,登封县的笫二任县令。清顺治五年,他主持修复了登封城;八年,重修玉皇庙,今存于玉皇殿前的“重修玉皇庙玄帝殿记”,对其政绩多有记述。

④据登封县志载:“张朝瑞,字祥如,贡士,汉军正蓝旗人,世居辽东广宁,顺治五年知河南登封县。‘少年老成,洞悉民隠,邑经兵燹,土地荒芜,多方招徕给牛种,劝开垦,凋残顿苏。衙署倾坍,捐俸重修,又修学宫,雅意作人,纂修邑志,立义学课士,严保甲,靖盗贼,士民徳之。秩满升河南道御史巡按湖北,父老追送百余里。后崇祀登封县名宦祠’。”

⑤清顺治九年,县志修成刊刻。张朝瑞在志序中深悯百姓勞苦:“滿目荊榛,鶉衣鵠面”;“民之竭力耕作,经岁勤劬,不敌所出,是以賦不重而实重,役不繁而实繁,民生困苦职此故也”。“黠者巧避,貧者代征,重敛厚输,比比破家,卒至饥寒流移,相呼为盜”。

张朝瑞的“田賦序”,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赋役混乱,治安堪忧,民不聊生的社会形态。

 ⑥张朝瑞自升为湖北监察御史后,史料中便很少见其形迹。至康熙十八年,史料中又出现,“平广西副将张朝瑞”的记载。但据《张氏家谱》称,朝瑞“早逝”。揣此时作为文官的张朝瑞不太可能以武职身份去平叛。因此,康熙年间作为副将的“张朝瑞”,疑是“重庆 垫江县的张朝瑞”。

⑦朝瑞之子,张圣清,字师伯,生于顺治二年二月,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四月,荫生。初任江南宁国府同知,后任江宁船政同知,山东登州府知府,正五品。

⑧《登州县志》记有,康熙十二年皇帝御书七言律诗赐张圣清。此季,张圣清之父张朝瑞,已从登封离任二十四年,或已逝世。

⑨张圣锡,朝瑞次子。生于顺治八年二月,卒于康熙四十二年正月。   

(三)张朝珍,张士彦第三子

曾经作为一品大员的张朝珍,其归宿最为复杂。对于他去世的时间、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归葬以及后代等,至今是个谜团。这也是导致东宫大墓疑云不散的主要原因。    

首先,张朝珍与长兄朝璘同朝、同期、同为朝廷重臣,却没能进入《清史稿·人物传》,这本身就极不正常。

其次,作为张家重要成员,具有督抚品级的张朝珍,在东宫家墓中也应该有诸如“诰授碑”或墓志碑铭等存在。

然而,在四十年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人们看到并砸作石料的,除了朝璘、朝瑞的诰授碑,还有一块俗称的光碑,即“无字碑”。想必此无字碑之后的宝顶,就是张朝珍之墓了。

因墓碑无字,史稿无名,人们一度善意或美意地附加了很多想象。说此碑是某位皇帝义子的,因为曾有人见过疑似源自墓碑石块上,有“张茂”字样。

然而,史上所见的清代皇帝义子无一例外的都是皇族远近枝,皆为满族。即便皇帝对汉军子弟好上加好,也只是赐爵加官而已。

再一说法,认为无字碑后的坟塚,是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的陵墓。追溯此说之源得知,原是怀柔史家王宝骏老先生的推想,而王老在文中并没肯定,仅想为人们指了一个探索方向而已。    

为证明东宫无字碑、无名墓就是张朝珍之墓,我们只能对清代文献“过筛子”。笔者对清初皇帝实录、起居注以及通志等整个滤了一遍。终于看到了部分真相。

①顺治六年,二月,刑部他赤哈哈番张朝珍,始任工部启心郎实职。然而,开局不顺,六月,拜禅之妻、广泰家的赖氏两个女人,在金水河放鹅鸭时,坐在金水桥边红衣大炮火绳堆上抽烟时,引起了大火。焚烧炮绳33800余斤、烧炮车200余辆、仓房120余间。为此工部上下大部分官员都受到了处罚,张朝珍在受罚之列。

②十三年,五月,因拘捕逃人不利,逃多获少,以不行严查之罪,张朝珍被撤销兵部督捕理事官职,并革去恩诏所得的一等沙喇哈番。

③十六年,张朝珍迎来好运,十二月,升正蓝旗汉军牛录章京张朝珍、为甲喇章京。  

④十八年,四月,张朝珍以原来的兵部督捕理事官衔,升任为安徽操江巡抚。

⑤康熙四年,四月,张朝珍在安徽巡抚任,因刑律法条矛盾,遇事难断而上奏修改。其中有“流徙人的妻子无罪,但与犯人一同解入流所不合人情。建议此后,允许犯人妻子留、去自愿”。    

⑥九年,十一月,张朝珍巡抚安徽期间,以病乞求退休。皇上慰留不允。十年,五月,张朝珍按制回家丁母忧,但皇帝命其回旗守制,解其巡抚职。

⑦十二年,六月,张朝珍以原任安徽巡抚衔,改任湖广巡抚,加工部尚书衔。

⑧十三年,正月,因南方战事,改湖广巡抚张朝珍为工部尚书。六月,皇帝谕命湖北巡抚张朝珍等:“今军兴之际,不得以地方分属为推诿,顾全大局,立即备办军需,无致缺乏”。

⑨八月以后,张朝珍两次具疏上报:“武昌知府于成龙,在平叛剿寇期间,生擒叛乱首领,招抚叛众有大功。张朝珍可谓是清代著名廉吏、能吏于成龙的首荐者。

⑩十四年,三月,战船长江遇风,漂失损坏,皇帝命张朝珍等,速将修船物料送至岳州修理,善为防护。十七年,三月,皇谕令,张朝珍从武昌调足二千援兵前往滋阳。十八年,八月,令张朝珍将湖广所有的二十具西洋炮,运送到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用以剿御。

十月,张朝珍因被参告后,遵圣旨自陈其罪。经吏部察议,拟降职调离。但皇上有旨:“各省举劾官员,亦应据实详察,张朝珍继续留任。”(此时,不是康熙帝不想查办张朝珍,而是此时的台湾战事,仍需张朝珍)

十一月,户部回复了张朝珍此前的请开马市申请:允开马禁。并需要把卖马人数、马匹数呈报兵部,兵部颁给部单后,到赴指定地方贸易。湖广提督徐治都紧急疏请,请调湖广巡抚标官兵及武汉各营官兵,

⑪十一月底,皇上谕令巡抚张朝珍,从速调标兵千人、武汉营兵一千二百人,速行进四川平叛剿寇。“如或稽延、治巡抚以贻误军机之罪”。

由以上史料可见,自顺治末至康熙十九年,的二十年里,张朝珍虽偶被弹劾,皇帝也不太信任他,但一直任用。

这一时期,张朝珍在湖广巡抚任上,可算是忠勤有加。尤其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台湾郑氏反攻的斗争中,张朝珍在后勤保障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可在之后的一年内,情势急转直下。

⑫康熙二十年,史料空白,张朝珍死亡。

⑬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宗人府题奏:荆州将军宗室勒尔锦,赠朱方旦“至人里、圣人堂”扁额;原任湖广巡抚张朝珍,也赠过朱方旦“圣教帝师”匾额。    

皇上谕大学士等曰:“以前勒尔锦领兵在荆州时,朕已闻此事。曾晓谕过当时派往荆州的人:“朕知到朱方旦是狂妄小人。凡军机大事,千万不可听其蛊惑。可原任巡抚张朝珍却向去的人说‘朱方旦果一奇异神人,尔宜相会’。遂接见,以宾礼优待。由此观之,勒尔锦等所赠匾额是真的。所以勒尔锦继续羁禁,张朝珍已经病故,俱无庸议,将张朝珍所剩世袭官革去。”

⑭据陈益峰网文《张氏家谱》,张朝珍有九子,分别是:张圣猷、张圣经、张圣佐、张圣誉、张圣典、张圣诰、张圣弼、张圣泽、张圣范。

⑮其中第六子,张圣诰,字紫书,号韦庵。康熙三十二年任河南登封知县。四库全书总目有《登封縣志十卷》(张圣诰撰)条目。张圣诰在前任知县张埙所修县志基础上,对其重新考订、編次重修。此志破规创新,被四库馆臣推许:“惟他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詩必七律,最为恶习。圣诰力破是例,差有识云”。

就是说,当初张圣诰的叔叔张朝瑞在登封任知县时,创修了县志。三十一年后的康熙十八年,张圣诰的叔伯哥哥张埙亦在登封任知县,而且也续修了县志。到康熙三十五年,也来登封任知县张圣诰又修成了登封县志十卷。这种一姓相承,接力修志的事,颇为奇异。    

实际上这里的“圣诰族兄埙”所涉的两人,笔者在原来文稿中将张圣诰错认为张朝璘之子。看了陈益峰文后才得知,张圣诰是张朝珍之子。

而由“张埙”联系到传说的东宫墓“张茂碑”,张埙应该是张氏家族张朝璘兄弟三人以外支系的子侄。

⑯张圣誉,张朝珍第四子,奉政大夫。史籍中无记载,九渡河镇现存一通残碑,有“奉政大夫,张公讳圣誉”字样。

⑰排行老七的张圣弼,湖广藩司,雍正五年被参革。 

⑱张朝珍之死与革去世袭官职

由上面皇帝圣谕可知,张朝珍在康熙十九年,已经深陷于“朱方旦文字狱”了。

清代笔记有“朱方旦之獄”。大意是:康熙十九年,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聚徒橫议,撰《中说补》,又与巡抚张朝珍、驻荊州大將军勒尔锦鶂恚諣栧,常署其堂曰“圣人堂”,里曰“至人里”。

康熙二十年,七月,侍讲王鸿绪指摘朱方旦所刻《中质秘书》中有污罔君上,悖逆圣道,蠱惑民心之处。

次年二月,九卿议覆:“乞正典刑,以维世道”,斩朱方旦及弟子。张朝珍与方旦厚交,時朝珍已死,乃革所予世襲之官。

今有研究者据王鸿绪“指摘”的时间判断,张朝珍应死于康熙二十年的下半年。即朱方旦案发,朱被问罪,供出与张朝珍、勒尔锦交往的细节。随后两人被羁禁,等待“九卿议覆”和皇帝的最后裁决。

论者推测,作为宗室成员的勒尔锦当然不怕,而张朝珍则不同,很可能是深感获罪不轻而自尽。

还有人说,张朝珍于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已被处死。亦有人认为,张朝珍在拘禁期间抑郁而亡。

而笔者认为,康熙帝针对张朝珍的“已经病故,俱无庸议”口谕,是可信的。只是他的死亡之日,正赶上追究其涉案之时而已。

根据东宫墓张朝珍无字碑,张朝珍可能死于康熙二十年春夏。在其归葬之时,家人按丧仪葬礼进行头七、五七等程序的同时,树碑立传等项业已开始。    

七月以后,轰动京师的“朱案”发案,张家还怎敢贸然为死者镌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巡抚湖广张公讳朝珍之墓”碑。

此时,墓碑石料已经运至墓地,也许已经书丹刻就。而案情一天紧于一天,朝珍生前好友勒尔锦已经入狱,只等内阁最后的定性。

春节刚过,坏消息传来,张朝珍革官削爵,其妻的一品诰命与子孙的世爵世禄,瞬为乌有。

家人只得葬了亡人,把那块无字的或有字而磨去的墓碑简单树立墓前,任其后世逞思纵想了。

小结此段:清初与长兄朝璘同期为一品大员的张朝珍,因“文字狱”获罪,去世后归葬于今九渡河镇东宫村后家墓。

几十年前多人所见的无字碑,应是朝珍家人所立。另外,虽然张朝珍的子孙没能袭爵受荫,但也未必沦落。起码张朝珍九子中的圣诰、圣弼、圣誉都曾为官。只是因父亲的事,难以继续走向更高的官位而已。

现在存世的“张圣誉奉政大夫待授碑”就能直接明,作为张朝珍的子女,虽然没能得到应得的荣誉称号,但五品级俸禄是不会少的。    

◆四、东宫张氏家茔地及坟丁

陈益峰摘引《张氏族谱》所记,张家在黄花镇附近的庄田名为“北山庄田”。有:民地一顷零五亩;军地七十五亩。总为一百七十五亩。纳钱粮七两。

有壮丁四户:①某某,三军地十亩,纳银二两四分。②赵业隆,民地八亩,军地三亩,不纳粮。③义儿,民地民地十亩,军地二十亩,纳银七钱。④赵之佐,民地八亩,军地十二亩,纳银六钱。南庄,民地八亩,军地十亩,纳银三钱。(南庄在九渡河村南)

就以上地亩来看,张家的祭田茔地并不多。这与张朝璘封疆大吏的级别和庞大家族很不相称。因为,葬在怀柔东凤山村,官阶仅四五品的戴全德,其茔地祀田都在千亩以上。

但稍想便知,张家的这份茔地亩数清单,是咸丰年中后期数额,并不是张家鼎盛时期的土地。而戴全德《北山墓田记》中的土地,则是乾隆时期刚刚置换、购买的墓田祀土。

从《张氏族谱》可见,直到清代晚期,张家墓地的“丁户”仍以赵姓为主。这与今天东宫村老人所说,村里姓赵的都是张家的看坟户相吻合。 

 
◆五、东宫墓与东宫村

清初,满人入关后,皇家巨宦纷纷圈占京畿土地。很多有文治武功的大僚更是希望在天子脚下,享受世代荣华。因此,不少人便在自己的封地和自置土地上,建别业,修家墓,招陵户,立宗祠。

由于京北的大片平原旷土,多被圈为内务府“大粮皇庄”和“旗军地”,所以,那些诸如范文程一样的勋臣们,便在燕山南麓的依山临水的丘岗台地上,大肆购买、置换祭田茔地。当时,东自密云,西至昌平,凡近山临水的大部分山前台地,都被抢占或购占。

乾隆年间怀柔县令上报的“范文程之孙范时绎与怀柔民争坟山一案”,便是实证。范家的祭田,东其密云的青甸子,西至红螺山前的卢庄、范家坟相连数十里。而昔昌平今怀柔的九渡河、桥梓镇域内的清墓更是鳞次栉比。

既然一品大员范承谟已选宝地于怀北山下,而与其同为福建总督的张朝璘,亦可择善地营墓于黄花镇山岭之阳。

除此,清代官宦在京畿之地的营墓之风,与当时的政治生态极为相关。满人建立政权后,最担心的就是汉族人的反抗。所以在以武力推行“削发易服”、缉捕逃人等措施的同时,又以极端手段控制言论。结果就出现了一桩桩“文字狱”。由于朝廷对汉官的警惕、官场上的倾轧,一时间,京师和省会不时就会有勋臣武将被抄家流放的事件发生。    

然而,清朝律例有规定,凡获罪官员被抄没时,不涉及茔田墓产。所以,《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托梦给时任总管的王熙凤,要多置祖茔地产,以防不虞。

如此一来,那些大员的祭田茔地越扩越大,墓地上的阳宅享殿、祭祀礼堂、陵户住房、瓜园菜圃、畜棚鸡埘一应俱全。而一些如张朝璘等封疆大吏,更有财力在墓地附近建起家庙,设宗祠。如此就可将远在关外,不便迁来的祖陵牌位,置入祠庙供奉,以彰“忠孝传家久”了。

由于张家陵墓地处“黄花镇川河”左岸的高亢地带,沿河通往四海冶的官道自陵墓之右,婉折北去。过往的商旅行人,以及久居黄花镇城的山民,东见墓前祠庙宏阔,便合情合理地,将其喻称为宫殿,久之渐成地名“东宫”。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各路军马你退我进,流兵散匪南来北走。几年之后,张家大墓就被盗掘一空,祭堂祀殿也渐渐垣倾顶覆。那些诰封或墓志碑、石像石供深没荒垅。好在那些坟丁户还在,他们已经在此世居有年,生息繁衍。后有外地贫民相继迁来,又有逃荒者落脚,渐渐聚落成片,便是今天的“东宫村”。    

今春四月初,笔者与黄花镇村老姜再次穿村北去寻访张家墓址。老姜是位古瓷爱好者,他听人言,此地为“张居正之疑冢”,便想捡些“明瓷片”磨制颈项挂件。他在山前四五里范围内东西奔走,不时拿着放大镜对着瓷片喃喃感叹:“都说这里是明代大墓,怎多是清瓷呢”。

几个小时过去,老姜捡了半袋子瓷片。见天色欲雨,我俩南向返回村庄。在苍郁的山野,我们踏响小路上的枯叶,惊起林鸟几只,那鸟啼微有凉意,粘起了我的思绪,渐渐消逝遥远的无际。回首默问年老的长城:你能告诉我东宫墓后故事的细节吗?

静静的,无声息

2016年5月19日 于田仙峪;2024年6月24日增删

附:王宝骏东宫墓主很可能是明代宰辅大臣张居正 

 

    

         

 

明隆庆、万历年间,怀柔的长城,得到了大规模地整修。慕田峪至黄花城一带的昌镇长城,下凳条石,上砌城砖,密集的敌楼骑墙而立,长城宛如一条飞舞的巨龙,曲折萦纡,盘旋于嵯峨起伏的燕山山脊之上。这一世界遗产的精华杰作,出自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

         

 

戚继光(1528-1587),以都督同知负责蓟镇、昌镇等三镇的练兵时,以独特设计,修建了密云至怀柔一带的长城,他在怀柔、密云一带戍边十六年,屡建战功,捍卫京畿为九边之冠,大大地巩固了北京地区的边防。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戚继光是千里马,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伯乐"才能发现。发现戚继光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不是别人,正是明代改革派宰辅大臣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县人。少年时便倜傥不群,才华横溢。1540年,嘉靖十九年时,年仅15岁的张居正,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的居正考中了进士,改庶吉土,宰辅大臣徐阶等都十分器重他。1566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去世。1567年,明穆宗隆庆皇帝即位后,张居正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开始与高拱共同主持朝政。隆庆二年,张居正起用戚继光主持北京地区的长城防务,极大地巩固了边防,也充分体现了张居正知人善任的才能。

         

 

1572年,在位仅六年的隆庆皇帝逝世。年仅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万历皇帝。张居正城府很深,长于计谋。在他利用高拱与太监冯保不和的情况,巧妙地通过冯保和太后的关系,以圣旨名义罢了高拱的官之后,张居正大权独揽,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臣。

         

 

张居正由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利用大权在握的条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被史家称为"张居正的中兴时代"。万历十年(1582年)小皇帝年已20岁,可以亲政了,张居正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张居正自知他大限已到。    

         

 

张居正是个有计谋的人,他自觉因坚持改革,树敌太多,死后难免遭反对者的报复。这还不是张居正最担心的后果,张居正最担惊害怕的,便是万历皇帝的打击报复。原来万历皇帝以10岁的年龄登上帝位。根据皇太后意见,张居正担任了万历的学习教师。张居正对小皇帝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一有错就要受到他严厉的批评。有一次张居正给小皇帝讲解《论语》时,要求小皇帝要大声朗读一遍。读到"色勃如也"这一句时,小皇帝把"勃"字读成"背"字,只见张居正十分严肃地说:不是"背",是"勃"。由于声音十分响亮,小皇帝也感到十分害怕,赶紧纠正读音,读出了"勃"字。

         

 

现在皇帝20岁了,张居正担心,自己死后平日得罪的人奏请皇帝重新和他算账,以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了解,皇帝降罪于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自己要避免被开棺鞭尸的处罚,必须在遗体的安葬方面有一个妥善的安排。怎样安排,这是绝对保密的事,不能见之于文字记载。

         

 

但我们根据合理的逻辑推理,对张居正自己安排的遗体安葬情况,作一点大胆的判断。要解开张居正安排的秘密。还得从怀柔区黄花城东宫的一处扑朔迷离的古墓葬说起。据《怀柔地名志》记述:东宫,因村北有清代皇亲墓一座,建有宫门、享殿,所以得名为东宫。

         

 

清代皇亲是个什么人呢?据说是清代皇帝的义子名张茂之墓,现存一碑,上书"奉政大夫张公讳圣誉"9字,无纪年。这个记述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疑点:

         

 

疑点之一:建有宫门、享殿,可知墓主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但这个人物究竟是谁,却又疑窦丛生。

         

 

    

疑点之二:墓碑无纪年,可知老百姓传说是清代墓,是掩盖真相的一种伪托。真实的纪年应是明代。

         

 

疑点之三:皇亲姓张,不合清代皇室的情况。清代皇室是爱新觉罗氏,满族皇帝也从未有认汉族张姓者为干儿子的记述,说明皇帝义子张茂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疑点之四:碑文记"张公讳圣誉",未见"张茂"一词。可见所谓"张茂",实为"张某"的谐音。真实的墓主是不愿暴露真实姓名的"张某"。

         

 

疑点之五:"圣誉"一词是说受到皇帝的"称誉"之意。从中国人起名的惯例,未发现有起名为"圣誉"者。可知"张圣誉"一词,是墓主有意布置的疑阵。说明墓主的身份,是受皇帝尊重的人,但真实姓名是谁未作交待。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否设定东宫墓主很可能是明代改革派宰辅大臣张居正。至于安葬于湖北江陵的张居正墓,很可能是一座"衣冠冢"而已。是否如此,希望明史专家能对此进行研究,求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2008年10月

浩淼无待
九十年代温饱,2005年习作,2021夏开号,意在述往慨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