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黄花城、渤海所长城为何修筑“内外双面垛口”

文摘   2024-11-02 07:00   北京  

最近网上一段“于记者长城故事的视频”介绍说:黄花城一带长城垛口墙修双边,并不是为防御,而是为了“高坚壮丽”。笔者虽然对此有歧见,但因为这个说法是视频中专家说的,所以不敢轻易否定。但按照当时修筑长城规划设计者谭纶和戚继光的说法看,似乎不是。

关于明代昌镇和宣镇长城部分墙段为何设置双面垛口,隆庆初蓟辽总督谭纶在《请建空心台疏》中说:御敌主要就是“战”与“守”两个方面。必须做到战则必胜,守则必固。单就“守”来说,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战线很长,有些重要地段把守单薄。所以,所修城垣必须“设二面受敌之险,将墙垣稍微加厚,二面皆设垛口”;“其加厚边墙、添设内垛听臣等便宜而行”。

谭纶这里说的“臣等”就是戚继光刘应节等将臣。这些边将边臣认为有必要将薄弱地段的边墙加厚,并且在墙体内外都要“设险”,已备敌人万一突入边内,不至于束手无策。另外要在边墙的迎敌面和向内面设“二面垛口”。至于,在哪段边墙“添设内垛”请允许我们边臣因地制宜随机确定。

我们根据谭纶奏疏中的论述可知,隆庆初由古北口调黄花路任参将,修了三年半黄花路长城,随即就升任昌镇副总兵的程九思,完全是按照谭纶戚继光刘应节“便宜而行”的要求。在修筑昌镇黄花路长城时“添设了内垛”。其目的就是为实现“必设二面受敌之险”,已达到“守则必固”标准。至于“高坚壮丽”,那是边将和御史们向朝廷报功时的形容而已。

明嘉靖以前,蓟、昌一线长城上的墩台仅可瞭哨、放烽烟而不能住宿。“士卒依墙而守,日曝雨浇”,士气低落。敌人往往攀缘而入,趁夜喊杀,致守军惊慌失措,敌人便趁乱从内向外拆墙开道,引大股而入。

另外,根据《明实录》以及《渤海所序》可知,在此次修筑之前的嘉靖年初,蒙古朵颜部曾十数次破墙攻入慕田峪、贾儿岭以及擦石、磨石口。加之黄花镇城、渤海所近在京师皇陵之后,为此谭纶按戚继光的筑台方案,下决心改建空心墩台、加固长城,以实现“边有磐石之固”。

在实际施工中,将原长城加宽加厚,二面皆设垛口,每七、八十垛之间,设小门以便上下。又根据地势缓冲,每隔百步,或三、五十步,在长城上修筑一座比墙垣高出一倍的墩台。

实际上,每隔七八十垛,墙下设小门,墙体内外两面设垛口,就为了防止敌人“攀援而入,趁夜喊杀,自内向外拆墙开道”。

昌镇黄花路段长城,于隆庆三年三月十三日开工。总兵官杨四畏,总督谭纶、巡抚刘应节在确定了黄花路长城修筑方案后,就将施工任务全盘交给了程九思经理。并与昌平兵备、察院、京卫春秋班军、相关州县协调人力,粮草、工具、各色匠役等后勤保障事项。

在程九思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灵活调配下,经数千官军三年半的艰苦努力。黄花路一线,东起慕田峪,西至西水峪,所有城墙、关口、堡寨、营房、庙宇,以及关内道路,口外边坡壕堑全部新筑或修补一新。主要工程项目有三类。

1. 城墙、壕堑、边坡、林障类:修边墙5500米;铲挖边外壕堑,16000米;沿边栽植杂树,54980株;开垦荒地,1963亩。凿砌谷内泉池4处、修整了15条营堡至所辖关口道路。

2. 敌楼墩台类:按谭纶、戚继光等设计要求,新建空心敌台71座;修补墩台16座。

3. 公廨房屋类:敌台上新建楼房163间;新建营房、铺房,军政衙署用房1046间;新建办公房、庙宇189间;延伸修建渤海所城墙500米,重建城门楼3座,门楼房10间。

其中涉及渤海所城内的工程有:增建察院厢房23间;新建总兵府厢房23间;新建中军公事房六间;新建副总兵府办公房30间;新建守备办公房7间;新建掌印官办公房十间;新建庙宇13间。修补了城内所有街道;扩展、碾垫了演军校场,并在厅、廨、庙、营的院落隙地,栽植松柏槐树若干。

另外,在田仙峪寨以北,为保障灰、砖窑以及人员、驼畜用水,扩浚了珍珠、龙潭两泉,清理了部分河段。

隆庆年黄花路长城的修工。是一项组织周密、规划合理、前瞻性强、形制创新的综合性修筑。从创建数十座空心敌台、墩台上加建楼房、添设二面垛口等可以看出,完全贯彻了谭纶、戚继光主张的须能昼夜更守、边墙内设险的营建理念。

此次修筑以后,直至明末,除个别关口、楼台因水毁雷击,进行过修葺之外,就敌楼、墩台两项而言,再没有大规模的修建。

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二千多里防线共有墩楼1500座,其中百里之长的黄花路,就占有88座,而且墙垣多是内外两面设御敌垛口。其建筑设施之密,工程之巨,由此可见。


浩淼无待
九十年代温饱,2005年习作,2021夏开号,意在述往慨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