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今怀柔大周庄、小周庄名为“周庄前屯”和“周庄后屯

文摘   2024-11-13 07:02   北京  

——风雨沧桑六百年,回望怀柔说屯田

洪武元年八月(1368),徐达攻克元大都。年末(1369)徐达在大都留下了从南方带来的飞熊、淮安、乐安、济宁、青州等卫军30000人。改组为“燕山左右”、“永清”“大兴”等六个卫,以指挥佥事华云龙为总领,守卫大都,防御元军反扑,恢复元大都秩序,改设北平府,裁州建县。

北平开府之时,战事并没结束。华云龙留下部分卫军戍守城池,率领燕山六卫大部人马,在今通州、蔚州、云州、张家口一带与反扑的元军进行了数次截击战。
另外,刚刚建政的北平,急需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扩军筹饷。洪武二年末,明占领军为解决兵力不足、劳动人口短缺,生活资料匮乏。便开始在燕山一线,以移民、流民为军户主体,设置了“密云”、“永平”、“燕山前后”、“彭城”等卫所,由驻北平城“燕山都卫”总辖。
洪武二年设置的“密云卫”和洪武五年设置的“密云中卫”,直接促进了京北地区顺义、密云、怀柔区划的形成。
当时密云、顺义两县,有“密云卫”所属的十七个屯所。
密云县:远西庄、年丰、曹家寨、省庄、太师庄、燕乐、安家庄、庙城、孝德庄”。顺义县:城子社一、北采社二、牛栏山社二、甸子社三”。
以上史料表明,明开国之初在新建密云县内设置九个屯所中,起码有四个是后来怀柔县域内的村屯名。
由此可以证明,明洪武元年还没有建制怀柔县。同时也证明了“洪武十三年划密云、昌平二县地设怀柔”是史实。因为洪武二至三年设置的这个“密云卫”中,除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由怀柔再入密云的“孝德庄”,其它诸如年丰、安家庄、庙城等村屯至今都是怀柔县的辖村。

明军彻底进占大都之后,为巩固占领地,继续在北平周边迁民设屯。洪武四年(有说五年),又在北平东部增置了“密云中卫”。
密云中卫,初属“燕山都卫”,后属入五府之一的“后军都督府”。
密云中卫署衙门设在密云旧城。有指挥使三员、指挥同知七员、指挥佥事九员、掌印指挥一员、经历一员、卫镇抚司一员。设左、右、中、前四个千户所,另将潮河守御千户所作为“后所”纳入。五个所共有正、副千户、百户七十五员。
密云中卫有二十九处屯地,多是屯田百户所编制。其中,在后来设置的怀柔县域有:
仙台屯、 栗园庄屯(梨园庄)、宰相屯(宰相庄)、石各庄屯(怀柔大屯)、周庄前屯、周庄后屯(今大、小周庄)、龙湾屯(今属顺义)、焦庄屯(今属顺义)等。如果根据现存的碑碣、钟铭信息推断,其中的仙台屯应是密云中卫屯田右千户所衙门驻地。而其他村屯应设有“屯田百户所”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史籍中记载的屯名,仅是屯田百户所的所在地。其所属军屯户都是以“旗”为单位,在百户所周边屯垦、操练。所以,像大、小周庄屯附近的小辛庄、新房子都曾是屯户聚落地。
明亡后,原属于后军都督府的密云中卫裁撤,分散在各县的屯田地划入顺天府密云县新设置的“中卫里”,变成了里社村庄。原来的军户就地转为“民户”,因此怀柔县域内也就有了“小新庄”(今小辛庄)、“新房子”、“大新庄”(后入密云)等,随之就沿革成了清初的村落。
这些“新村”被纳入“密云中卫里”的二百年后,历经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土地改革至新中国建立,划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区划。因而我们在民国怀柔地图上看到的这些村庄,都被标注为属于密云中卫里的,“怀密插花”或“密云飞地”。

叙述到此,再说说明代屯田与怀柔设县的关系。
当时,由于北平周边军民数量迅速上升,洪武八年朝廷升“燕山都卫”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即北平都司。
洪武二十年,又在此前设置的大宁、开平卫基础上建立了北平行都司。
再后,随着明军追逐元军远走大漠,北平地区逐步稳定,朝廷开始在燕山各垭口修筑关隘,并为燕王朱棣来北平“就藩”,加紧建设北平城以及燕王府。
洪武十三年,燕王朱棣正式由南京到北平府就藩。北平城,燕王府,长城关隘修筑达到高潮。
由于军屯、民户人口增长,更因为戍边与兴边的需要,军政分治已成必然。年底朝廷正式颁令,建置怀柔县。
至于一些史志记为“洪武十四年设怀柔县”。也确切,因为十四年正式建筑怀柔城池。
洪武三十三年,随着燕王“靖难之役”北方战事结束,燕山以北逐渐建立起了开平卫、兴和、怀来守御千户所外围防线。
为加强古北口内线防御,同时也为缓解北平地区军屯、民户增加,人均土地减少的压力。这年,就将“密云卫”五所部分屯田军户,移调古北口与洪武初年设置的“古北守御千户所”合并组建了“密云后卫”。
至此,包括在怀柔庙城、年丰、孝德庄附近的十几处屯所撤销。
部分军屯户迁移到了密云北部石匣一带“密云后卫”所属的屯地继续屯田。密云后卫共有六个屯,即:沙岭屯、省庄屯、庄禾屯、□□屯、部落屯(不老屯)、胡家营屯。
而原地只在碑碣和古寺钟铭上留下了“四旗屯”、“朱家屯”等原“密云卫”所属的年丰等屯地名称。
永乐以后,今怀柔地又先后设置了“罗山屯”(今罗山附近)、“大张家庄屯”(今张各庄)、泉河屯(今太平庄南自然村)、北台上等屯。
随着军屯以及“移腹里之民,实边塞之地”的实施,北平地区人口继续增长。为使“田无旷土”,屯田所周边都安置了移民户,军民杂处。这一时期设在各地的军屯卫所,几乎成了“军民卫”(明代在边远地区设置的,军政合一的卫所,称为军民卫)。
明洪武五年设立的“密云中卫”以及所属寄寓在怀柔县域的军屯,至清崇德元年已基本瘫痪(由于后金军数次劫掠)。但驻密云城的中卫指挥使司一直存在。

清政权建都北京后,密云中卫由“卫守备”接管。康熙三年,裁去守备,撤销军屯。密云中、后卫三十五个屯中的二十三个,被内务府、户部圈占为内务府皇庄地,以及八旗佐领地。剩下的十二个屯,划入由“密云中卫”改制而设的“中卫里”。至此,怀柔县域内的“周庄前屯”、“周庄后屯”(大、小周庄)就变成了“内务府皇粮庄地”。而附属于“周庄前屯”的屯户就聚落成了小辛庄,“周庄后屯”附近的屯户就成了今天的“新房子”。
但那些仙台、宰相庄、梨园庄、大屯等军转民的村户仍寄寓在怀柔县境内,属于密云中卫里的村庄。而大张家庄(今杨宋镇张各庄)罗山庄、北台上以及今属密云的大辛庄屯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完成“军转民”被划入怀柔的“附怀里”。这几个庄屯的土地和军户曾分别属于“彭城卫”、“金吾卫”和“永清卫”。
清中期以后,在怀柔域内的军屯地全部变成了民地和旗地。
所有土地和庄户、民户分别由内务府、密云工部分司、中卫里、怀柔附怀里管辖。自此,在管理形式和军户身份方面,军屯户以及屯民,彻底转化成了村社民户升科纳税的民人。
这时,包括宰相庄、仙台等七八个由军屯转为民社的村庄,一直作为“寓屯”,插花在怀柔辖区内。到民国后期,才逐渐入怀柔。但插花地问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由地方国土局的前身,怀柔土地办公室主任杨歧俊等人与密云、顺义相关部门一起,多次和相关村镇协商互补而解决。
今天,当我们在这里回望明代设在怀柔的军屯时,或能想到那些以军户身份在潮白两岸用汗水浇熟一方热土的屯民们的生活状态。
他们家庭中的户主就是随时被调拨从征的“正军”。而家里的次劳力就是登记在军册上的“军余”。
家庭收入除了生产生活之需还必须负责正军出征期间的供给,还要向设在密云城的“隆庆仓”缴纳一定数额的“屯田籽粒”。
遥想当年,就是那一代代军屯户们,在战后的苍夷之地,曾为聚人民、设县镇、建乡社以及今天的现代建设作出过基础性的贡献。

另外,我们从明初所设军屯的名称也可看出,有些屯名并不是设屯之际临时命名的。像年丰、孝德庄屯、安家庄屯、庙城、仙台、宰相庄、周庄前屯、周庄后屯、梨园庄屯、张家庄屯、罗山屯等地名,起码在元代甚至辽金时期就存在了。

浩淼无待
九十年代温饱,2005年习作,2021夏开号,意在述往慨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