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中怀柔的“曹王山”与密云的“古白檀”

文摘   2024-05-30 07:01   北京  

《辽史·兵卫志》记载:“契丹南伐,并取居庸、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辽史·地理志》顺州下亦有:“曹王山,曹操尝驻军于此。”

针对上面史料,北京社科院专家尹钧科先生曾属文分析称:

“古道上的松亭、榆关等名关自不必说,而曹王峪却少见史志。但是,曹王峪当与曹王山有关。另外,既然《辽史·地理》将‘曹王山’记在辽顺州境内,那么该地只能在顺州之北境。因为顺州多平原,惟有北部和东北部有低山丘陵。

当时辽顺州只领怀柔一县,州县同治,州、县治所在今顺义城。

辽代顺州及所领怀柔县的北境应包括今怀柔县东南部长城以内的土地。从而证明,明初析密云、昌平地新置一县,并取名怀柔,就是因为部分县域与辽属怀柔县地有关。由此可判断,辽军南进时走的‘曹王峪路’,当在今怀柔、顺义与密云县交界地”。

尹钧科先生注释说,“白马口”即今密云西北境内的白马关;“安达马口”就是密云安达木河口。而对“曹王山”或“曹王峪”,只推定在今“顺义县东北境和怀柔县”。但具体是哪山哪峪却难以考证。

明末清初,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记述顺义中有:“宋沈括曰,幽州东北三十里有望京馆,东行少北十里余,出古长城。又二十里至中顿,又踰孙侯河,行二十里至顺州,其北平斥土厚宜稼。又东北行七十里至檀州。辽史言有曹王山,曹操驻军之地,今不得其处。”

近几十年来,北京相关区县在编写村、镇史志或在文旅宣介中经常涉及到“渔阳郡”、“黍谷山”、“白檀山”、“东汉劝耕”、“曹王山”等历史文化符号。而论者都是站在本县、本镇村的立场叙述,以致歧说不一。

尤其是对“曹王山”的所在,明清地方史志称其“无考”,而当代的专家和民间文史关注者也查无所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怀柔文史家王宝骏老先生曾撰《曹操与曹王山》一文,他认为辽史所称的“曹王山”就是今怀柔城西侧的“龙王山”。但由于缺乏实据,一直不为众人认可。

《曹操与曹王山·王宝骏

《辽史·地理志考》在记述怀柔一带的地理时,除黍谷山外,还称:"曹王山,曹操常驻军于此,今所在已无考。

"古史虽称"已无可考",但综合多种史籍关于曹操在渔阳一带的活动,仍有不少蛛丝马迹,可资我们在研讨曹王山的所在时,作一些探索。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编写的《北京历史纪年》、《今日北京·历史名胜卷》等史籍来看,曹操在渔阳一带的活动大体为:东汉建安十年四月,赵犊杀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与乌桓攻鲜于辅于渔阳犷平。

八月,曹操斩赵犊,并渡潞水救犷平,乌桓逃出塞外。是岁,曹操领冀州牧,渔阳太守鲜于辅率部归操,操以鲜于辅为建忠将军,总督幽州六部。

犷平即今密云水库修建前的石匣镇一带,潞水即沽水(今白河)与渔水会合后的下游一段。曹操救犷平,是到密一带救出被乌桓围攻的鲜于辅所部,鲜于辅是渔阳太守,其官署在今北房镇梨园庄一带。

据此分析,鲜于辅部于四月被攻,曹操于八月到石匣一带攻乌桓以救鲜于辅,四月到八月,应有一段时间为曹操驻军于曹王山以休整备战。

当时的白河河道位于今沙河河道一带,流经宰相庄以西,至王化以东南下。依常理分析,曹操驻军休整之地,一应距渔阳郡梨园庄较近,二是东渡前的休整地应位于潞水之西,三是附近有一座小山,可供曹操登临视察驻军活动,四是数万大军休整,水源一定要充足。

据此,今怀柔县城一带,距梨园庄仅10公里,又位于潞水之西,距王化以东的潞水仅2.5公里,有龙王山可供曹操登临,地处七渡河、朝鲤河汇合之处,还有小泉河,水源充足,可资大军用水之便。

极有可能曹操的数万大军,即驻于今怀柔县城及庙城、雁栖镇一带。现在的龙王山即当年的曹王山。

曹操死后,历史上认为他是奸臣,所以曹王山也改称龙王山。这次对乌桓作战胜利后,曹操还再一次在曹王山一带驻军休整,并开通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三条通海的水运渠道。

建安十二年(207年)大军再次北征乌桓,终于平定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势奠定了基础。

(上为王宝骏老先生的文章)

近日,笔者浏览三百年前朝鲜学者、文学家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时发现,书中明确指出了辽代所称的“曹王山”就是“白檀山”:

“时方日落,红螺山千嶂叠翠,一轮荡红,而丫髻、黍谷、曹王诸山,周遭环拥于金云汞烟之间。《三国志》曹操历白檀,破乌桓于柳城,至今名其山曰曹王者是也。刘向《别録》,燕有黍谷,寒不生五谷,邹衍吹律而温气至,《吴越春秋》北过寒谷是也。”

这就是说,朴趾源曾在朝鲜见过由中国传入的有关《三国志》的研究著作。而今天他从北京城去热河途中,正好路过怀柔、密云之地黍谷山附近的白檀山。这一带沟谷山地曾因“曹操历白檀,破乌桓”驻扎大军而著名。所以这座山“至今名其曰曹王者是也”。

由此可推想,当时已经轶失的关于曹王山的资料,在朝鲜等藩国还能看到。

白檀山在密云城南河南寨镇潮白河左岸。明清民国时期属怀柔县木林里,今辖于密云。按照朴趾源的记述,此山属于“一山两称”,即“白檀山”和“曹王山”。

当时,朴趾源过顺义牛栏山渡白河后进入到当时的怀柔境(今属顺义、密云)。

朴趾源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知道了这里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黍谷山以及曹魏时的白檀古地。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在辽史中模糊了近千年的“曹王山”即昔属怀柔,今辖密云的“白檀山”。

但熟不知,这里所谓的“白檀山”或“曹王山”并非《三国志》中曹操伐乌桓所经的“白檀”。

其实,自宋辽以后的史志将今密云南,怀柔城西的“白檀”指称为曹魏时期的白檀是个误会。并导致此后明清时期的史籍文献一误再误。

即使到了当代,仍有很多宣介文章忽略毛泽东的“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而演绎出“曹操跃马扬鞭潮白河畔之白檀”。

明代初期的《大明一统志》、万历《顺天府志》、《明万历怀柔县志》、《清·康熙怀柔县志》、《明清·密云县志》等资料,都是把“白檀”记为“密云县南二十五里,其山之阳,古有白檀树,魏曹操历白檀,破乌桓于柳城,即此。”

然而上列史志中关于曹魏北征乌桓曾在密云城南白檀驻军的观点的确令人怀疑。

因为《三国志·魏书·田畴传》中的曹魏伐乌桓进军路线并不是经密云往北的“古北口大道”。

尹钧科先生《北京古道交通概述》中记有:北京地区北至辽西除有古北口、山海关两线外,还有卢龙塞一线。

卢龙塞,是燕山峡谷山口。东汉末年曹操平定河北后,开始北征辽西三郡之乌桓。

据《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西汉时“北平郡”治所在古称“平冈”的今内蒙古宁城市西南。如果出卢龙,也就是今遵化之北,即可达于柳城。柳城即今辽宁朝阳。

曹操大军从蓟城出发,经通州至无终,即今天津蓟县,再向东北出卢龙塞,也就是今遵化县至卢龙县一线。为避艰阻再经白檀,即今河北滦平县北部地带,史称的“平冈”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东趋辽西即乌丸驻地之柳城。

据上,曹操率军伐乌桓时所经白檀,就是西汉时期渔阳郡所属的“白檀县”,故址在今滦平县大屯乡小城子村。但这里仅是古白檀县的治所,而曹操当年北伐时所经之地却在治所东北地带。那么,今燕山南麓密云城南,怀柔城西的“白檀”又与其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东汉初,因渔阳郡守彭宠曾北联匈奴叛汉称王,匈奴南进,东汉政权平定渔阳之乱后就把古北口外的白檀等三个县给撤销了。

时至北魏,古北口外又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因“六镇之乱”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以后,由于战争、人口减少等因,东魏将口外郡县机构及部分人口迁移到南部的渔阳县地。在郡县机构人口南迁中有些县名仍沿用如旧。所以,当时包括今密云城南以及怀柔东部地区的渔阳地就出现了白檀之名。

据1963年3月,今怀柔北房镇梨园庄,渔阳县旧址东南约三公里、围里村北,出土的渔阳县令傅隆显石质墓志:“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渔阳郡功曹,二代郡正,解褐平北将军,幽州治中、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傅隆显铭”可知。北齐时期的渔阳县仍存,此时作为军政区划的“白檀县”虽已消失,但作为文化符号的“白檀”却保留了下来。

总之,今潮白河畔怀柔、密云两区交界的,在历史上被别称为“曹王山”的“白檀”之地,尽管不是曹操北征乌桓所经、所驻军之地,但它与“黍谷山”一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数百年来“白檀”与“黍谷山”作为历史文化符号,早已被历代文人频繁撷入诗文,并永远文化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而其作为历史文化地标和诗文的意象,更会永远保留在“白檀书院”、“黍春堂”、“古檀州”、“黍谷樵人”的名号之中。


浩淼无待
九十年代温饱,2005年习作,2021夏开号,意在述往慨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