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叨叨2件事儿:
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下周我要开个书场直播!
老读者都知道我多爱书了,之前还有个专栏是按出版社给大家推荐书,但没坚持多少期。
下面,是今天的正文~
前几天的鸡娃群都在疯传这张图👇
讨论点当然就是:教培是不是要放开了?
掐指一算,双减三年了。这种讨论,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我都麻了,也不care了
从我在海淀的感受来说:这一年多,线下机构复活了很多。
但跟双减之前肯定还是有差别,差别在于:报名的途径越来越神叨,更考验家长的信息能力;学的内容,开始的时候难度降了不少,这一年多也基本回归了,只不过“拐弯抹角”了一些,比如加点英文,规那个避风险,这能说么(潘展乐脸)
双减之后,我就总想起来自己初中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减负”。
我们那时候,下午连课都不上了,全都是自习 我特别清楚的记得老师的一声叹息:真是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啊!
行,不能再说更多了,懂的也应该都懂了。
今天,就着这个话题,说几个P姐我的观点吧。不管环境政策如何变化,家长心里对于孩子的学习应该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可以是不变的。
海淀流传着一句话叫:小学看家长,中学看老师,高中看自己。
小学阶段,娃还没有足够的决策能力,再加上帝都现在大多数小学,至少在我们一年级阶段,学的那是相当轻松。
所以,还需要额外学到什么程度,多数是看家长的规划。
有人规划的多,就有人规划的少,这都是个体的选择,没有对与错之分。
就像有人选择拼搏,有人选择躺平,并不一定前者的结果就比后者好。
选择,并不跟结果挂钩,只是不同的路径而已。
但我一直想跟你们传达的是:可以学,也可以不学,但不要总是仰卧起坐。
不要觉得可以一直快快乐乐的学,学习的本质是重复,有重复就会有枯燥,不可能一直玩中学、快乐学;
不要总想着考前突击,时代已经变了,现在考察的比我们那时候灵活太多了,考前想突击都不知道该突击哪;
也不要孩子学的不如自己预期了,就各种心态崩。孩子不如自己预期,这不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么,而且孩子的成长和开窍,本来也不是线性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决定学了,就持之以恒的学,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可以肯定的是:隔三岔五的打鸡血,绝对不如平平稳稳的日复一日。
真正鸡娃的人,也不是大家想象中跟疯了一样的人,那种都是表面功夫。反而是内核很稳、一直静静坚持往前走的人,才是娃笑到最后的人。
当大家都去赶进度,追求难度、级别,这种状态是非常不健康的。
姜sir来直播间的时候,有一段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大概意思就是:总有人诟病中国教育,但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可是孔子,孔子教育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不要因为自己没学明白,就去随便诟病。
因材施教,为什么很多人执行不下去,因为这个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孩子。
说一句扎心的话:去了解自己孩子,要比跟风,花费多百倍甚至千倍的时间精力。人的本性总是会选择更容易的部分,那就跟风吧,去盲目的卷吧。
但事实上,能做到因材施教的,根据孩子目前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难度进度;并根据孩子的进步情况,去随时动态调整的,孩子的学习效果肯定更好。
而在不了解孩子的前提下,盲目跟风的,去过度拔苗助长的,很常是花了时间金钱精力,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孩子还学的很痛苦。
陪安德鲁学习这么多年,我也品出了一条有点讽刺的道理,那就是:凡是捷径,必会偿还。想偷的懒、省的心,最后还是要找补回来。
真心建议就是:当你迷茫、焦虑,不知道在孩子学习上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与其盲目寻找,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下孩子,包括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孩子的心理、孩子各科真实的学习情况等等。
双减之后,估计也是为了规那个避风险,尽量跟学科划清界限,课程越来越精细化。
举个例子,语文课给拆分成了阅读课、精读课、大语文课、古文课、阅读理解课、写作课等等。
实话实说,有好处有坏处。
好处是,精细化之后能跟精准瞄到孩子的需求点;
坏处是,家长得清楚了解孩子目前的需求点是什么,并且根据孩子需求点的变化,做动态的调整。否则,就是被不断的割韭菜。
我自己一般把每个学期拆分成暑秋寒春,在每个阶段要来临的时候,去想一想这个阶段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后再匹配课程。
比如这个暑假:
英语上,我们就是备考ket,为了保持口语的感觉,口语课就上的非常高频,比之前非备考状态,上的高频很多;
数学上,我们就是瞄准奥,一般暑假我们试的课和机构会非常多,因为要考量的因素包括班型、老师、线上或线下,通过试,选择出他最舒服的难度、老师,然后秋季就可以固定下来延续了。
语文上,这个暑假就是阅读,自读关我们已经过了,现在就是拔一拔精读,听听西佐老师的课。大语文最近有点停滞,等秋季开学了,再捡回来。
我自己手里的课也很多,但每个阶段,会根据孩子的需求和时间,来做取舍,有种排列组合的感觉吧。
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取舍特别难,其实如果能盯住能力提升,把能力阶段进行拆解,就会简单很多。
比如数学,校内80分以下,那就先搞校内;校内80-90,就做一些校内拔高;校内90以上,来点浅奥;进到奥的体系,专业的机构都有专业的进阶通道。
整体思路就是:比现阶段能力高一层,因为数学需要拓展思维,多学一点,你的思维就会多拓展一点。
再说语文,拿阅读来说。第一阶段,能读,阅读速度拉起来;第二阶段,精读,去更深层的理解文章;第三阶段,技巧,为了应试。
匹配下孩子在哪个阶段,需要选课的时候,就瞄准哪个阶段的课程。
盯住能力,而非知识,是不是就简单很多。
而我们现在通过教培的辅助,更多的就是想去提升孩子的能力。
教培复不复活,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想让孩子好好学的,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静下心来了解孩子,去因材施教根据现阶段的需求做课程的取舍,去盯住能力提升而非三瓜两枣的知识点。
我觉得这是家长心中可以不变的东西,与大家共勉~
1
END
1
豌豆表达试听👇
直播预约👇
近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