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天地】这座府邸竟是新中国艺术教育的渊源

文摘   2024-12-12 08:02   广东  


幸会音乐,创造你我的音乐生活

在古都北京数以百计的名胜古迹中,位于北海公园北街、什刹海北岸,有一座优美富丽的府邸和花园,它就是被称作“京城第一佳山水”的恭王府。此处原为和珅的宅邸,和珅家产被抄没后,府邸归嘉庆帝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咸丰二年(1852年),恭亲王奕䜣入住此府,遂更名为恭王府。许多人熟知它的历史和传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府邸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所高等艺术学府的校园。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给恭王府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艺术气息。考察恭王府与新中国艺术教育渊源这一课题,既是对这段历史的追溯,也为梳理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中国艺术教育早期探索的发源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当时学校教育中艺术师资紧缺的问题,1956年秋,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部分艺术系科合并成立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北艺师”)组建成立,院址设在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园,即现在恭王府的前院。对此,画家吴冠中先生回忆说:“学院初成立,没有房子,利用恭王府辅仁大学作校址,教员无宿舍,重要的教员临时住在恭王府前院的平房。”

恭王府旧照

与北京师范大学所不同的是,北艺师既招高师,也招初师。当时的考虑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很重要,如果高中毕业再接触艺术有点晚。于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到了学校先念三年预科,再进入本科学习。北艺师由原北师大音乐系教授老志诚任筹委会主任,原北师大图画制图系教授卫天霖和原华东师大音乐系教授刘雪庵任副主任,下设音乐系(张肖虎任系主任)、美术系(李瑞年任系主任)和预科部。党组织隶属北京市委,由时任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苏灵扬为党委书记,叶茵为副书记。

1960年,为加强剧导演和表演人才的需要,决定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增设导演系和表演系。话导演系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负责教师和干部配备及专业教学,表演系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负责教师和干部配备及专业教学。1960年新生入学后,北艺师更名为北京艺术学院。时任北京市委文化部学校处处长的卢梦任院长,下设音乐系、美术系、导演系(焦菊隐兼任系主任)、表演系(吴雪兼任系主任)和附中。北艺党总支升格为党委,苏灵扬任书记,叶茵为副书记。

当年的校园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杨悦浦曾回忆说:“求学期间尽管是紧张的艺术学习生活,然而却被那些古代王府独特的园林建筑调配出一种清逸而优雅的情调。作为一所大学来说,校园地处市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院校无法相比,尽管它小了一些,但是这种特殊的校园对于培养艺术学子来说有着特殊的对应。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学生们对母校的热爱,也与喜爱这所优美的校园有极大的关系。他们在那些宫殿式的教室里作画、唱歌、练琴、表演,音容身影留在了教室里,而这些王府建筑的古韵也永远钤印在他们的记忆中。”王照乾在总结恭王府作为艺术学院校舍的独特环境优势时写道:它坐落在北京什刹海后海与前海的臂腕处。是原恭王府旧址,也有“红学家”把它称作“荣国府”“大观园”。这里层层院落,飞檐斗拱,红窗青瓦,松柏荫荫;作为图书馆的“天香庭院”,更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之境。在柏树林旁、藤萝架下,作画抚琴,低吟浅唱,自然有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之妙。

北京艺术学院(1960—1964年)连同其前身北京艺术师范学院(1956—1960年)总共存在的八年时间,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本科、附中毕业生1350人,教职工累计402人次(北艺结束时为322人),其中教师累计252人次(北艺结束时为211人),在新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音乐的摇篮:中国音乐学院

1964年9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以恭王府邸为校舍,在北京艺术学院民乐专业,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作曲与民族理论专业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成立,开启了恭王府与新中国艺术教育的第二段渊源。正如二胡演奏家蒋才如在《蒋风之先生收我为“关门弟子”》一文中所说:“原清朝遗留下来的恭王府花园,环境十分优美,古木参天,中式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很适宜民族音乐的氛围。”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专门人才,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中国音乐学院的成立,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赵沨曾回忆说:“1963年春,周总理在只有三五人范围内作了讲话。在座的有周扬、林默涵和我。周总理在详细地询问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情况后提出一个设想,他说:‘是不是在中、西问题上可以先分后合?’他还笑着说:‘《三国演义》也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这样可使民族音乐得到独立的发展机会。’因此,他建议另外成立一个中国音乐学院,专门训练、培养搞民族音乐的人才,使一些致力于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能到这个音乐学院来读书。中央音乐学院则专门招收学习西方音乐、器乐的学生来学习。”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由安波(时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院长兼党委书记,马可(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室主任)任副院长,叶茵(时任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任党委副书记,关鹤童(时任吉林市副市长)任副院长。

“文革”结束后,1980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复院开课,1981年四五月间各系和附中开始招生。一度冷清的恭王府又焕发勃勃生机。郁钧剑曾回忆,他1983年被保送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后,“每天一大清早从紫竹院万寿寺骑自行车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来到后海恭王府的学校”。

中国音乐学院老照片

中国音乐学院按原建制恢复了器乐、声乐、作曲、歌剧、音乐学五个系科及附中,同时成立了创作研究部,创办学报《中国音乐》。李凌任院长,王元方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杜利、张肖虎、蒋风之、严正、张权任副院长。学院一恢复,歌唱家郭兰英就被李凌请来当兼职教授。郭兰英曾回忆说:“学校在后海恭王府,我每天上课从虎坊路骑自行车来,从南到北穿城而过。”她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课一年多时间,一周来学校两三次,带两个学生。对郭兰英当年的教学场景,山西搞晋剧研究的刘巨才曾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查中路秧歌在北京的演出剧目。一天上午在恭王府院里转悠,走到一间教室跟前,听到里头说话,走近一看,是郭兰英老师在教《小二黑结婚》。我进去和郭老师打了个招呼:‘我是山西的,来这儿查资料,待这儿看一看’。她说:‘你看吧看吧。’她们正排小芹上场,唱‘清粼粼的水来……’‘不合适,’郭老师说,‘再来。’反复好几次,给学生指点。她教学很认真,很耐心。”

1987年,中国音乐学院迁入朝阳区安翔路1号新校址。从恭王府邸到健翔桥畔,丝竹音韵,滋兰树蕙,今年9月,学院迎来建校60周年。如今,这座“中国音乐家的摇篮”坚守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办学初心,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以“仁爱、诚信、博学、精艺”为校训,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进。

艺术研究的国家队:中国艺术研究院

恭王府与新中国艺术教育的第三段渊源,要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如曾担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的田青在《走进恭王府——考研与读研》一文中所说:“过去,提起恭王府,人们就会想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因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都曾在那里办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也设在那座古老的王府里,那里曾经是全国文艺青年向往的地方。”

中国艺术研究院旧址丨图源网络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组建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扩充建立起来的。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成立,艺术研究机构陆续迁入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内。1975年该机构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1978年改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0年10月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

恭王府时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给当年的求学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田青回忆和同窗好友鲍和平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生活时说:“恭王府的夜晚是宁静的,竹影摇曳的‘天香庭院’、伟岸临风的银杏树、阔大寂寥的几进院落,还有庭院间高墙如仞、暗影婆娑的夹道,以及豪华退尽但仍使人时时会生思古之幽情的昔日王府的一切,都见证了我们那时的纯真、热情和对祖国、对学问的赤诚。”舞蹈研究所的刘春在《恭王府的秋天——舞蹈研究所的记忆片段画面》一文中回忆说:“在恭王府读书有一种幻觉,有时不知身在何世。墙外的北京飞速发展,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充满了拆迁的躁动和建设的喧哗;墙内的时光凝滞,岁月安好,专心学问。研究院的学生仿佛自由穿梭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这种出入、往来似乎也是某种启示,庸常生活中平衡、介入、观望、旁观、失落、希冀的起落、轮替与转变。

2002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由恭王府迁至位于朝阳区的惠新西街北里甲1号,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逐渐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发展目标。

而今,恭王府作为北京城内热门的旅游景点,成为无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的游玩打卡胜地。恭王府的这段与新中国艺术教育的渊源尽管早已成为历史,但这段难忘的记忆将永远留存在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学子心中。朋友,如果你是一个有着艺术梦想或正在学习艺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那么在你经过恭王府或徜徉于其间的亭台楼阁时,不妨发挥一下个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将思绪带入那段曾经洋溢着饱满艺术气息的文化时光。


 END 


作者✎曹周天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朱玲

刊物编辑✎刘颖  推文编辑✎马捷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15811444259,

进群一起聊音乐,话教育

执行编辑:阿蓉老师、张媚

责任美编:宋梦莹



幸会音乐
幸会音乐,成就艺术人生!走进音乐,启动音乐思维,了解世界前沿的音乐理论、研究方向和内容,解决实际音乐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在国际视野下,继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母亲唱过的我们的家乡的歌世代传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