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票4小时售罄、满堂叫好数百次、散戏排队百米签名......这是上个周末在江苏紫金大剧院的盛况。《绿珠坠楼》、《未央宫》、《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以下简称《群·借·华》)、《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以下简称《大·探·二》)3天4出大戏,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京剧戏迷。在剧场放眼望去,90后、00后年轻观众已然占据了绝对主力。为何被认为“咿咿呀呀”的传统京剧,能在快节奏时代“圈粉”年轻人?新时代的看戏“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只是等待被唤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文化,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成为了他们关注的对象。在互联网视频平台传播下,京剧片段、名家表演、京剧知识科普等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京剧。京剧不再显得神秘、遥远,年轻人还可以在网络互动中加深对于京剧艺术的理解。
京剧名家常东、牟元笛分享会合影,青年观众占据绝对多数
据笔者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新编剧目相比,年轻观众更愿意去看传统老戏。这固然与一些新编剧目编演不尽人意有关,但更多是年轻人看戏心态的变化: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他们希望在剧场中放下压力、放松身心,在西皮二黄中,与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对话,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和体验,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欣赏高质量的艺术表演。对中老年来说,花数百元买票看戏,显得颇为奢侈。而对不少年轻人来说,花几百元就可以坐前排欣赏京剧名角演出,比看演唱会、音乐节、话剧、儿童剧、音乐剧等性价比更高。“买票看戏”而不是“赠票看戏”,正在成为年轻戏迷的共识。
这种变化直观反应在票房上。据统计,第五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开票第一天,单日票房就超历届最高票房纪录;开票3天,售票达6415张;开票10天,总票房超历届最高票房纪录2倍。热门传统戏演出,几无赠票、工作票。
不过,年轻人并不是对什么戏都买账。上周的三天传统大戏,邀请了陈少云、张幼麟、唐元才、朱世慧、常东、卢松、张建峰、牟元笛等名家名角,其中不少已年过古稀。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也能见到这些名家,为何年轻观众要追到南京来看?关键因素就是主办方的“攒角”: 名家强强联合、联袂搭台唱戏,一场传统大戏里,就能见到来自不同院团的大角儿,这可是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的。尤其是不少老艺术家,年轻观众没有看过他们的盛年演出,有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如果这次错过,又不知何时能见?
《群·借·华》演出谢幕,主演平均年龄超过60岁
演员“走马换将”动起来,观众来自大江南北也动起来,在这种双向流动中,南京这座“戏码头”有了活水,就能成为“大码头”!
“码头”有了活水,还有风景和人情。看戏之余,与志同道合的戏友来一场citywalk,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是很多年轻戏迷的选择。在多个戏迷群里,年轻观众早早就在找“戏搭子”,一起逛南京、一起看戏、一起聊戏。
一位来自山西的女生独自一人坐了一夜火车来到南京,她在“小红书”写道:“四天时间内,我像一个特种兵一样忙碌地不可开交。白天跟着旅行团玩,下午早早就要去剧场,晚上演出结束还要等着演员签名。这些疲惫,在看到这么多角、这么过瘾的戏时,烟消云散了。”“剧场内外的观众来自五湖四海,通过这个演出在南京相遇,而且全部都是年轻观众。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早早就在剧场门口等候好几个小时,完戏还要等好长时间追着演员要签名。这种氛围让我真正感觉到,戏曲不只有老年人看。我的热爱,也有一堆同龄年轻人在热爱。”
在与多位演员的聊天中,现在年轻戏迷的互动方式,让他们感到新奇又热情:蹲上下班、蹲sd口、To签、镜头签、发放物料等,都是近两年才了解到的“应援”名词。
62岁京剧名家范永亮“晒”出收到的物料
上周末三天的演出都在晚上7点多,但早在下午1点左右,剧场外就陆续聚集年轻戏迷,等演员“上班”。尽管他们知道,角儿们不会这么早来,但在这等待的时间里,大家交换名家剧照、文创产品,交流看戏心得,倒也颇为热闹。主办方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开戏前贴心地在剧场外设置了京昆市集,演出结束后又设置了专门的签名通道,井然有序、宾主尽欢。
戏迷苏子瞻为每位主演设计的手绘明信片
一些有设计能力的年轻戏迷,还发挥兴趣专业所长,志愿设计制作了演出相关的明信片、卡套、印章、折扇、书签、票夹等等,送给演员和戏友。笔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年轻观众还将《群·借·华》的主演,以卡通水墨形式做在卷轴上,颇有意趣。在《大·探·二》演出结束后,也有年轻观众现场送上自己的角色绘画作品。
年轻戏迷为71岁京剧名家唐元才送上绘画卷轴
而在演出之外,年轻戏迷在微博、小红书、B站等平台认真拍照修图、仔细“挖坟考古”,各种欢快蹦跶。诚然有些行为受“饭圈”文化影响,未免有所过火,但对于长时间沉寂的戏曲而言,“吹皱一池春水”亦是一番景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扶持措施,续不断地为戏曲注入了生机活力,加之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对传播与弘扬,才使得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爱上戏曲、喜欢传统文化,从情感和思想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不断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动力。现在剧场内的买票年轻观众越来越多,要保持住这个势头振兴京剧市场,还需要主办单位借助艺术节等平台,精心策划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演出,并大力宣传。同时,青年演员进一步精进艺术,院团“出人出戏”培养更多更好的名角。这样才能多方合力,使戏曲市场持续回暖,从而让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让年轻人记住乡音、留住乡愁。
作者:郑伟康(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编辑) 转载自梨园漫步
栏目主持:张媚、叶水秀
编辑:叶水秀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15811444259,
进群一起聊音乐,话音乐教育
执行编辑:阿蓉老师、张媚
责任美编:宋梦莹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