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敦睦传音”系列讲座活动第十六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研究所原所长谢嘉幸教授,围绕主题“AI时代的音乐教育哲学——基于中西方视角”,为与会师生呈现了一场跨学科、跨文化的思想盛宴。
讲座正式拉开帷幕之前,校长段鹏教授和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健与谢嘉幸教授进行了深入会谈。谢教授介绍了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与两位校领导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次会谈不仅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与友谊,更为未来可能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反思到未来展望:音乐教育的新哲学路径
本次讲座,谢嘉幸教授从人类文明的“身体发展”与“个体神性”出发,以中西方哲学的对话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AI技术快速发展对音乐教育的冲击与启发。讲座分析了教育中知识传授与育人的矛盾,揭示了分科教育的局限性,并通过引用赫拉利、涂尔干、普利高津、马克思等思想家的观点,为音乐教育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哲学启示。
讲座中谢教授提出,应对AI带来的挑战,音乐教育需要实现“三个转向”:角色转向:音乐教师从单一教授音乐的角色转向通过音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转向:教育从关注群体转向更加注重个体,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灵启迪。理论转向:在4E(具身、嵌入、行动、扩展)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情感驱动”维度,构建5E理论,强调情感作为个体创造力的重要驱动力。
人类的三个故事: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讲座中,谢教授通过“仇恨与斗争的故事”“占有与物的生产的故事”“爱与人类创造的故事”三个关键词,探讨了音乐教育如何在群体危机、个体危机与科技危机中推动人类情感与创造的平衡。他指出,音乐教育不仅是技术的教育,更是情感的教育,是人类在科技崇拜中找回“身体”和“个体神性”的重要桥梁。
跨学科视角与现场热烈讨论
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就AI技术对艺术教学场景的影响、跨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以及音乐教师角色转型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谢教授不断提问启发同学们,并分享了与国际顶尖学者如David Elliott、Bennett Reimer等的学术对话经验,为北语艺术学院的师生带来了跨学科的视野与启发。
塑造未来音乐教育的可能性
本次讲座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重新定义了AI时代音乐教育的方向,呼吁从知识传授转向以情感驱动的“发现自我”,倡导音乐教育在塑造人文精神与智慧跃迁中的作用。谢嘉幸教授的深刻洞见,为与会者打开了音乐教育的新哲学思路,成为“敦睦传音”系列讲座的一大亮点。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未来,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将继续通过“敦睦传音”系列活动,深化跨文化音乐传播与教育理念,推动中西方音乐教育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