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2024年第10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学术   2024-10-12 18:16   北京  

此篇为2024年第10期目录及文章摘要,全文阅读及下载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

目录及文章摘要

 《国际金融研究》2024年第10期 

“双支柱”调控在不同经济金融周期下的金融稳定效应:跨国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马勇,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章洪铭(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箱:zhanghongming@ruc.edu.cn;黄辉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内宏观经济需求不振,金融体系面临风险压力,外部环境动荡不安,这些都对“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政策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并提炼其他经济体实施“双支柱”调控政策的有效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基于84个主要经济体1998—2020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双支柱”政策在不同经济和金融周期阶段的金融稳定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第一,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均能较好地对信贷增速、实体部门杠杆和资产市场进行调节,并在稳定信贷和实体部门杠杆方面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第二,“双支柱”调控在不同的经济和金融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政策效果。其中,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期的金融稳定效应要强于非衰退期,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经济繁荣期的金融稳定效应要弱于非繁荣期;货币政策在金融繁荣期的金融稳定能力较强,而宏观审慎政策则在金融衰退期的金融稳定能力较强。第三,发达经济体的“双支柱”政策大多有效且能灵活选择,而新兴经济体的“双支柱”政策受制于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相对不足,导致其整体调控表现要弱于发达经济体。第四,当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同步时,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会被显著削弱,而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错位时,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会被显著增强。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双支柱”调控在实践中需要考虑调控对象所处的经济和金融周期阶段,并根据调控的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工具或工具组合。
数字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兼论数字支付与中国家庭债务

作者简介:

张永峰(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邮箱:752699897@qq.com;路瑶,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检验数字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探讨数字支付是否会通过促进消费扩大居民家庭债务。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支付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数字支付通过形成心理账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消费可得性和产生零边际成本的网络效应推动居民消费增加。第三,数字支付在促进居民消费的同时,导致居民信贷需求增加,在总量上提升了包括平台借贷、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在内的家庭债务规模,可能加剧居民家庭资产脆弱性,但发展消费支出增加并不存在债务扩张效应。数字支付在结构上更有可能提高居民平台借贷占比和正规借贷占比,而对民间借贷占比产生挤出效应。第四,数字支付的债务扩张效应会随着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而弱化。



极端气候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作者简介:

潘敏(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箱:mpan@whu.edu.cn;李静静,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会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包括家庭的投资决策。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2019年五轮调查数据和国家气象科学信息中心的气候数据,实证研究了极端气候对中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高温会显著降低家庭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概率和配置比例,而极端低温和极端强降雨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未产生显著影响;极端高温主要通过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以及家庭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绿色基础设施和补充医疗保险可以有效缓解极端高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负面影响;极端高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具有“劫富”特征,即极端高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收入家庭中。本文拓展了极端气候对微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对推进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经济体间技术互补与资本国际流动——基于全球并购网络的视角

作者简介:

高小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波(通讯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邮箱:yangbo21cn@163.com。


本文基于全球并购网络视角,探究经济体间技术互补对全球并购网络结构变化和经济体所处网络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体间技术互补能够有效推动全球并购网络结构变化,有利于提升某一经济体在全球并购网络中的枢纽位置。经济体的金融开放水平提高能够增强技术互补对其所处全球并购网络位置的提升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母国贸易自由度较高、东道国为发达经济体或双方签订投资协定时,技术互补对经济体所处全球并购网络位置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应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推动资源在关键技术领域集聚,提高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互补水平;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企业跨国并购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对全球战略性资产的影响力。
全球不确定性与外汇储备变动

作者简介:

李珂欣,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箱:yanzilkx@stu.pku.edu.cn。

全球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给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1991—2017年57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全球不确定性对各经济体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汇储备具有“逆周期性”,即全球不确定性上升能够显著减少各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规模,反之将增加各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规模。第二,全球不确定性通过贸易渠道、资本流动渠道和汇率渠道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具体地,全球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净出口规模下降、资本流出增加、本币贬值压力增大,各国需要抛售外汇储备以维持出口规模、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本币币值稳定,且上述渠道主要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成立。第三,趋向固定的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高、外债占比较高的经济体,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对其外汇储备规模的负向影响较大,即需要调控外汇储备以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进一步提高。本文的研究为在全球不确定性攀升背景下理解和管理外汇储备提供了经验参考。



银行竞争如何影响绿色信贷政策效应?——基于企业绿色转型的检验

作者简介:

李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贝贝,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太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程悦(通讯作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邮箱:chengy@th.btbu.edu.cn。


     立足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绿色信贷政策同步推进的典型事实,本文将银行竞争强度和绿色信贷政策一并纳入分析框架,深入分析银行竞争如何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绿色效应。本文构建了地级市层面的银行经效率调整后的Lerner指数,以原中国银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并将其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对绿色信贷政策绿色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促进了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投资,银行竞争会进一步强化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放大政策对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投资促进效应。机制分析表明:银行竞争强化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倒逼机制”,主要通过放大信贷获取连续性的“倒逼”机制推进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投资,而通过放大企业资金成本的“倒逼”机制并不明显。异质性分析显示,利率市场化强化了银行竞争,是增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银行竞争对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放大效应在强融资约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研究对如何更好把握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绿色金融政策的配合节奏,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企业数字化能带来超额股票收益吗?——一个投资者数字偏好的视角

作者简介:

朱超,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静怡(通讯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箱:jingyiliu_cueb @126.com。


     本文建立一个包含投资者数字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解释企业数字化带来的股票超额收益的问题。理论分析和基于2010—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能带来股票超额收益。与没有数字化的企业相比,数字化能带来2%左右的股票超额收益。第二,投资者数字偏好与超额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当数字偏好超过一定阈值后,股票超额收益会随数字偏好上升而下降。第三,本文构建了数字因子,并建立包含市场因子与数字因子的双因子模型,发现数字因子对股票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以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为例,包含市场因子与数字因子的双因子模型比三因子模型的解释能力强28.2%。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数字经济这一新兴业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企业和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境外投资者持股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作者简介:

张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开放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炜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谭雯倩(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箱:tanwq26@mail2.sysu.edu.cn。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上市公司境外股东信息数据,研究上市公司境外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短贷长投”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境外股东持股能够抑制企业的“短贷长投”行为。机制分析表明,境外股东持股通过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制、行业竞争度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境外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短贷长投”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此外,盈余管理水平较低、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签署联合国投资原则(UNPRI)的境外投资者对所持股企业“短贷长投”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原因及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境外投资者持股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关于我们

 
《国际金融研究》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刊,主管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以探讨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把握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追踪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为研究重点,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和特色定位,站在全球及宏观视角,对国际金融及热点问题和中国金融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是在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成为我国政府和智囊部门、监管机构、学术界、实务界等进行国际金融问题研究及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本刊连续多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国社科院)等权威评价体系。本刊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刊开设特稿专栏、金融理论与政策、环球金融、金融机构研究、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等主要栏目。


本刊采取网上投稿,投稿指南请见微信公众号《投稿须知》。
本刊网址:http://www.gjjryj.org.cn。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国际金融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本期文章

国际金融研究
探讨国际金融前沿理论、把握国际银行发展趋势、追踪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站在全球及宏观视角,对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和中国金融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及时与广大读者沟通,扩大国际金融研究期刊国际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