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故事】
古代奔牛闸
自吴王夫差开凿江南大运河,大运河奔牛段就拥有了2100余年的历史,奔牛古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运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奔牛文脉昌永,人文荟萃。
千年前的古运河奔牛是漕粮北运的必经之地,漕船在此南北交织只,集市人声鼎沸货物琳琅滿目。奔牛也是江南运河最重要的闸口。因奔牛以西为丘陵地带,河床高低悬殊水位落差常年在3米上下,上行的船只在湍急水流的奔牛段航运犾如爬楼梯,奔牛地势东倾设堰不足以蓄泄水位,因此古时在大运的奔牛段建闸用于调节水位,保障了南北航运和漕运的顺利进行,闸坝也犾如一道拦截河道的关卡,下游船要进入上游,上游船要进入下游,设制堰闸蓄水使南来北往的船只聚集在此,等徒闸官的放闸通行。
但奔牛水道常遇干涸,建闸后也屡废屡建达15次之多,在闸废之时就在运河两岸用牛来牵引船只翻越过奔牛闸。
在宋熙宁年间在中国云游的日本僧人名叫成寻的在日记中记述:奔牛闸门的难忘印象,九月八号到奔牛堰宿,九号天晴卯时越堰,见两岸各有辘轳绞盘,有水牛16头,左右各8头来牵引船只。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因复闸废不合水利,常州府为漕运畅通,决定在奔牛建澳闸,澳闸比原来的上下闸门的复闸先进了许多,也就是在上下闸外开有蓄水池的澳,每个澳有60亩左右,上下闸之间的闸室有80步的距离示如意图。
澳池和复闸相结合叫澳闸,船只出上下闸门按顺序开启,闸室内船只当水位与上下游平齐时也是先出后进,定时放船只通行有闸兵来控制和管理。
南宋诗人陆游与奔牛闸的缘分也不浅,当他初见奔牛闸时正当水沽闸废一派凋零的景象,他诗曰:东来六月井无水,仰看古堰横奔牛。
后来他的外甥赵善防出任常州知州,请他81岁的舅舅陆游为重修的奔牛闸提文,当时运河汛期目之所及,闸水湍激有声甚壮。陆游写下了重修奔牛闸记:文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苏常熟,天下足的名句。也足见常州经济之举足轻重。
大运河奔牛以西为丘陵地带地高水浅,在江南运河开凿之时便是奔牛筑埭之时,这也是高地开运河不可少的水利工程,它不被高低错落的地势所控制,使漕运船只能翻山越岭,安全进入上下游。
奔牛是千年前最先建有单闸,后来单闸的弊端逐渐显现,为方便漕运和节约水资源,古人又在奔牛建了上下闸的复式船闸,上游叫天井闸,下游叫天鿋闸,闸室步距为80步。这样可减少开闸过船两闸之间蓄水的流失,使船只可平顺过闸。后来又发明了澳闸,澳闸具有向大运河补水的功能,闸室与澳相通,上下水澳就是个小型.水库,用以蓄积夜间的江河水或雨水,再开凿小渠通向船闸,并以闸门来控制水位,澳闸是上下闸和澳池组成,闸门是用水牛来夹吊,澳闸可泄可引可蓄,大大节约了运船过闸的时间和耗水量。
陆游说:此闸尤为国用所仰,迟速丰耗天下休戚在焉,多水时用上下闸的复闸,少水时用带水澳的澳闸。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船闸建设上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至今仍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三峡的五级船闸就是用此方法。明代诗人史鉴在(渡奔牛闸)的诗曰:下河水低上河漫,春雷吼间奔流悍。鼓声鼕鼕催发船,百丈牵连若魚贯。船头水涌沉且浮,顺风张帆那可留。行人来往日南北,惟有水声千古流。
奔牛埭的水利工程与江南运河相伴相生,奔牛根据史书记载是在大运河上是最早设埭,坝,堰,闸,在齐梁之前就有记载,到唐宋时期就非常有名了,奔牛闸被誉为运河第一闸,要穿越复杂的地理环境,就必须解决航运中一系列的难关。
大运河中必须要建有能调节水位功能的闸门,它是横拦运河的一坝,船闸的前身被称作堰。
现大运河上有许多闸,中国也是建船闸最早的国家,20世纪之后美国,苏联各国才开始建造船闸。
在隋大业六年(610年)京杭运河南北贯通后,各地建闸主要作用是调节水位利于航运。
清代后期奔牛闸终因上游水源不足,和运道的转換漕粮改为海运等原因慢慢淡出了江南运河,奔牛上游的天井闸在解放前就己废拙,下游的天鿋闸和闸桥天禧桥,在1958年因开浚大运河而被拆除。
现在常州市政府从水态,文态,业态,主态,景态五个维度来科学规刬世界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还河于民还景于民实行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全民共享与永续传承,奔牛是否能复建一条船闸供人参观古代船只是如何过闸的,这将大大提升当地旅游及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
长按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