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妻子的衣服平时是分开存放的,偶尔也有在洗晒后被粗心的张阿姨收叠到了一起。不久前妻子去世了,在整理她的衣服时,发现有我的两件汗衫存放在一起。看着这两件汗衫,我心潮起伏,一段往事涌上心头。
去年盛夏的一天下午,我为妻子开约从医院回到家,立即到院子里收晒干的汗衫准备洗澡,一看汗衫和其他衣服全被收掉了,我猜想一定是张阿姨收的,便问张阿姨我的汗衫收到哪里去了。张阿姨只是扑哧一笑,没有直接回答我。我再追问,张阿姨仍然是抿嘴不答。我感到有些蹊跷,既然张阿姨不说,那就只好问妻子了。妻子因帕金森严重常年坐在轮椅上,我凑近问:“我的汗衫收到哪去了?”妻子不慌不忙地说:“张阿姨,你马叔要洗澡,把汗衫拿给他。”
张阿姨走进房间拿出了新的纯棉白色汗衫两件。“这不是我那件旧汗衫,这两件新汗衫是刚买的么?”我问。妻子回答:“是我请张阿姨今天下午去八百伴为你买的,你那件旧汗衫破的像鱼网一样,哪还能穿呢,被我剪了,缝成了两块抹布。”她边说边用手指着垃圾桶边的地上。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地上果真有一块用我的汗衫做的抹布。我说:“汗衫洗之前没有破,怎么洗后就破了呢?”“衣服总是有从旧到破的时候,很巧你的这件旧汗衫就是这次洗破了!”妻子说:“你还能再过几个八十岁哟!现在条件好了,不要再过过去那种苦日子了!”
“不要再过过去那种苦日子了!”这句话,是我在教育孙子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时,孙子反驳我的一句话,每当说起我过去的生活艰苦时,每当教育他要勤俭节约时,他总是会用这句话回我。实际上,这句话也是妻子常说给我听的。这句话虽都出自他们奶孙俩之口,出发点却截然相反,用意根本不同,孙子是在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下不愿意过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而奶奶却相佐。
我们俩人都是从贫困的农村长大的,只不过她的家是在苏南,而我的家是在苏北,上世纪初都是一样的贫困。过惯了苦日子的她,直到现在艰苦朴素的本色还没有丢,穿衣相当爱惜节省,只要缝缝补补能穿就坚持穿,绝不会扔掉。她在前年拍“全家福”时穿的大花棉袄,还是孙子出生前两天买的,如今孙子已经二十岁了,用同布料做的手指头大的扭扣已经摩白了,她仍然在穿,回娘家穿,过生日穿,吃喜酒穿,拍“全家福”也还在穿。她对自己穿着的衣服就不怕旧,不怕破,衣服领子破烂换个新的继续穿,长短衬裤的裤腰破烂换个新的继续穿,挎包手提包破旧不堪、带子磨断了接起来仍坚持使用……而给我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从一件旧汗衫的事情就可以真实地看出来了,她实行的是双重标准。
“不要再过过去那种苦日子了!”这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姐弟五人中我排行第二,姐姐的衣服小了不能穿就给我穿,我穿小了就给弟妹穿……在给我穿时,记得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小孩子穿衣服不分男女,男女小孩子穿衣服都是一样的,破了补一补,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了。”就是这样,一件衣服不管是什么颜色花纹,老大不能穿给老二穿,老二不能穿给老三穿……由此传着穿下去,一件衣服往往穿到老小不能穿了还舍不得扔掉,补丁摞补丁,越补越厚,最后再做成厚厚的抹布或尿布。
养成了过苦日子的我,一辈子就是这样走过来了,要改变我的观念确实很难,妻子在世时没有改变,如今妻子去世了,改变就更就难了。何况多年来妻子为我买的春夏秋冬衣服,衣柜里放得满满当当,就像是开了个服装店。我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果学习妻子的穿衣理念,用她穿大花棉袄的标准来要求我,穿到走的时候也穿不完。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是恩爱夫妻的真实写照,我们夫妻俩真实地做到了。妻子对我的关爱始终如初,从一件旧汗衫的故事就可见一斑。我从心底里万分感谢我的妻子。
注∶此文刊登在2024年3月24日《京江晚报》A13版“银潮周刊”。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作家文选
投稿邮箱:
编辑:楚江
邮箱:454661733@qq.com
统稿:成文
邮箱:812905642@qq.com
推广:吕小平
组稿: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