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四)
相传,明太祖朱元瞳祖籍乃是江苏沛县,跟汉高祖刘邦是正儿八经的乡党。历史上的句容县地下金矿储量甚是可观,汉武帝就曾“诏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然而自汉以来千余年的开采,矿藏渐次枯竭。到了元朝初年,资源已微乎其微。据说茅山一带多少尚还有一定存量。于是,朱元璋的祖父便携家带口前来淘金。然而尽管他的孙子日后贵为有明一代的开国之君,怎奈此时的爷爷却时运不济空做了一场黄金梦。明太祖的祖父不得不选择了逃亡。这就有了朱元璋出家凤阳皇觉寺的故事。正因为有了祖父淘金这一情节,朱氏便在句容繁衍生存下来。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国公。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立马抖了起来,刻不容缓地“迫封立石于句容”,并“自为文题曰‘朱氏世德之碑’”。及至朱元璋当上皇帝,不知何故反倒把当和尚的凤阳立为祖陵之地,想必埋在句容地下的骨殖乃是朱姓旁支之故吧。光阴荏苒,又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皇位传到了嘉靖手中。朝廷里一位叫王昕的句容籍都御史上书日:句容乃皇上祖籍,有“天潢玉牒圣祖碑”为证,“乞加崇封”。嘉靖皇帝遂命大臣前往句容勘验。然而历经兵火的朱氏坟冢已成废墟,惟见乡人所指的墓穴土坑中生出一棵栎树,盘屈而上的枝头有形似兽爪的枝干,联想到墓主的身份,乡人便不无牵强地称之为“龙爪”。奉命考察的大臣们的另一发现是埋葬皇裔的故址右侧有一座颓败的庙宇,庙内壁画上隐约可见“句容朱安”的字样。嘉靖皇帝闻奏批日:“既无实迹,且罢。”
这便是皇陵镇的由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曾经出过皇帝,出过皇帝的这块土地自然而然沾着王气。无论皇上认不认账,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总有一种沐浴着先皇之气的感觉。而且,这感觉于孔氏族人尤为熨帖。
算起来,从公元四世纪至今,孔氏族人在皇陵镇扎根已有一千五六百年。应该说,孔家的家史便是皇陵镇的历史。远的姑且撇在一边,从宋代起,便有“宋高宗泥马渡康王”,“梁红玉、韩世忠兵困金兀术于黄天荡”等等家喻户晓的传说典故。据说康王赵构骑着泥马就是在皇陵镇江边上岸的,而那黄天荡则在皇陵镇东北的近在咫尺处,当地百姓至今仍将那里唤作老鸹河。更遑论太平天国起事后天兵与清军在此的激烈拉锯了。有人甚至危言耸听道,历代阵亡者的尸骨几乎足足将皇陵镇的地表垫高了一尺有余。无休无止的战争给孔氏族人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无比的社会生活课。战争把他们磨炼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匈奴刘汉王朝倾覆西晋之时,孔家还数得上是煊赫的士族,想当年族人连同奴婢及护卫部署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南徙的那种阵势是何等的辉煌!岁月沧桑,孔姓的子孙们除了骨子里还潜藏着贵胄的血统外,已经完全彻底地变成了形式上和本质意义上的商贾。
皇陵镇便是他们得心应手的表演舞台。
事实上,外人眼中的皇陵镇指的就是孔氏族人世代居住的这个临江的街市。所谓到镇上去,不是去郑姓的郑家边,更不是殷姓聚集的殷家坳。郑家边和殷家坳之于皇陵镇,犹如寻常人家的茶盏,有则不多缺则不少,应景的摆设一般。。但是朱洪武的祖坟遗址却在郑家边,而去到句容县城又必经殷家坳的地盘。当然,这一切对孔家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县上有事,一般会有差役主动上门联络。地方士绅么,德高望重。孔家的往来联系,包括官场应酬和业务酬酢,要么西去南京,要么东下镇江。轻舟一叶,晨起登船,中午即可游览南京夫子庙或在镇江的宴春酒楼觥筹交错,便当得很。
孔姓是皇陵镇名符其实的“孔半街”。粮行、当铺、茶馆、客栈,垄断性经营。神仙自有神仙做,千余年前的豪强地主如今照样优哉游哉。
孔氏是个大家族,人丁兴旺,散居在镇街上估摸着约有近两千口子。传到孔崇之手里,正好是个整数——四十代。这时,大清国的历史也翻到了宣统这一页。
孔崇之去年刚做的五十大寿。但从外表看,顶多四十出头的样子。孔崇之富甲一方,却不喜欢别人叫他“老板”,他更悦耳“先生”的称呼。熟悉他的人大都投其所好,“先生”长“先‘生”短地鹦鹉学舌一般。这多少有点嫖客逛妓院见到婊子却亲热地叫“姑娘”那种假惺惺的味道。
然而,公允地说,孔崇之先生的确一副儒雅风度。细长白皙,唇边两绺漆黑的胡须蝶翼般翩翩翘起,尤其一对眼珠整日转个不停,让人感到那里面藏有深不可测的玄机。孔先生的穿着极为得体,且做工考究,一年四季清清爽爽,纤尘不染。
孔崇之先生的表情颇是丰富,终日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哪怕遇到再棘手的事情,笑意仍浮在他那蝶翼般的胡梢上。只在每年青黄不接放赈那几天,孔先生才显出悲天悯人的肃穆。
总之,孔崇之先生在方圆数十里范围内的口碑极好。
孔先生的遗憾在四十岁之前。老婆赵氏居然信马由缰地一连给他生了五个千金。这使孔先生甚是沮丧。孔氏到了他父辈那一代,不知怎的竟阳气锐减,孔先生便成了三房合一子的单传。眼看断了烟火,孔先生见到老婆赵氏就没了好脸色,上了床也就提不起任何的兴致。一度他甚至怀疑自己胯下“金枪”出了毛病。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孔先生分别在南京和镇江耍了个金屋藏娇的把戏,一则聊解饥渴,二则抱着冀有万一之得的侥幸。然而一切努力无异于一江春水向东流。
国不可一日元君。这状况令孔氏族人人心大惶。族中有头有脸的角色轮番规劝孔崇之先生娶个“小”,然而孔先生均一一婉言拒绝,尽管他往南京镇江越跑越勤。但在皇陵镇孔先生仍不失为洁身自好的君子。孔先生心里有数,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孔先生虽则为此不免惆怅,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人算不如天算,孔先生认命了。
最是着急的莫过于孔老夫人。据传孔老夫人是曾官居东晋孝武帝宰相的谢安的后裔,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来寻常百姓家”的那个显赫的谢家。由此可见孔老夫人决非等闲之辈。断了香烟老太太固然急得寝食不安,但尤为担心的是她的宝贝儿子受不了打击只顾一门心思扑在南京和镇江的生意上熬坏了身子。何况久违房事最终可能导致阴阳失调从而憋出病来。于是老太太亲自张罗着儿子纳妾的事。无奈门当户对的人家不愿委屈女儿去做“小”,甘愿送上门来的老太太又看不中眼。这倒不是老太太挑剔,她的目的是寻一个能给孔家传宗接代的女子。老太太相信自己的眼光,凭经验她一眼就能看得出谁个女人能生,生男还是生女。一个上了年岁的女人的执拗几近于疯狂,然而耗时数月仍一无所获。孔崇之先生深为老母的舐犊之情所感动,反过来劝慰母亲说他将不再图那个贤德的虚名了,随便娶一个算了。孔老夫人闻言大怒,破天荒地给这个不孝之子劈头盖脸一顿痛骂。别看孔先生在外面混得人模狗样的,但却丝毫不敢违逆老太太的旨意。老太太在孔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与她那当年威震大江南北的谢氏血统似乎不无关系。就连孔老先生在世之日,凡遇大事也无不就教于枕边。比如殷郑两姓当年先后落户皇陵镇的问题。依孔老先生之意,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皇陵镇可是东晋元帝司马睿钦准他孔家“侨居”的。老太太却大不以为然。她偎在丈夫怀里,开导说,如果世上没有女人,英雄岂有用武之地?同样的道理,偌大的皇陵镇倘若无人居住,孔家再开多少爿店铺东西谁来买?何况那些荒山闲着也是闲着,伺弄成熟后随便找个借口收回来又有何不好?只一句话说得孔老先生心悦诚服,那一夜颠鸾倒凤直杀得飞沙走石两败俱伤。
孔老夫人的权威便是如此这般树立起来的。
(待续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