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县立第四高级小学的简史和试办工读教育的情况|刘凤仪

文摘   2024-10-27 08:31   山西  



介休县立第四高级小学的简史

和试办工读教育的情况

刘凤仪

简史

在抗日战争前,介休县的行政区划为一、二、三、四区。第一区管辖介休城关和附近各村以及城西北各村镇;第二区管辖介休城南和西南各村庄;第三区管辖介休城东各村庄;第四区管辖张兰镇和附近各村庄以及东南原各村。

第一区管内介休城早在清末就将绵山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后又改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第四区管内张兰镇在民国十年(1921年)一月建立第二高级小学;第三区管内张良村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建立第三高级小学。唯独第二区管内没有建立高级小学,致使该区各初小毕业生的升学深造很感不便。自然那些富裕人家的子弟,有的到介休城高小升学,有的到灵石高小升学,可对一般人家的子弟来说,就只有望洋兴叹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该区的前辈和学者王乃毅、王乃讷、王来福(都是大靳村人)、李国柱(保和村人)、乔继贤(崇贤村人)、钮立邦(兴地村人)、郭恩保(龙头村人)等人有见于此,遂联名呈请县政府,要求在二区管内成立高级小学,以解决该区初小毕业生升学的困难,和改变该区文化落后的面貌。

按当时山西的局势正处在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联合倒蒋(介石)战争的准备阶段,我县负担军费繁重,现在要增设学校,又得筹集一笔教育费用,很有困难。但在县政会议上,大家认为:为培育后代,老百姓多负担一些也是心甘情愿的。又加当时的县财政局长正是王乃毅,他一力承担负责集这笔经费,所以这一提案县府顺利地通过了,决议在二区管内成立第四高级小学校。经县府据情转报省府,也蒙批准。县府遂指定原申请人为筹委,负责筹办。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开始筹备,首先选择校址,拟议中有张壁村(当时区公所所在地)、龙头、龙凤、大靳、小靳、兴地等村寺庙。几经勘察商讨,最后大家认为大靳村地处二区中心,附近各村初小基础较好,学生来源旺盛,该村西门口的文昌庙,略加修建就够当时需用,而且按其地势将来也有扩展的余地,于是便决定在大析村西门口文昌庙建校。并推选王乃毅、王乃讷二员就近具体负责,该二员不辞劳苦分头进行。

王乃毅亲自设计校舍,招工投标,王乃讷备料、发料、监督施工。

校舍修建情况:将前院大殿改建为第一教室。教室左右各建教员室一间,前院东排新建办公室二通间,成绩室二通间。西排新建录事室(即事务室)一间,女生宿舍兼自习室三间。校门东侧新建传达室一间,改建储藏室二通间一单间。后院南戏楼改建为第二教室,西排房改建为餐厅、厨房、米面库。第一教室后,第二教室前的院心,即原来的戏场,改建为体育场,兼排球场、网球场,四周设有单杠、双杠、跷跷板、平衡木等。后院东排是一堵围墙,没有房屋。又在村里租赁房院一所,作为男生宿舍。就这样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夏筹建就绪,报请县政府委派教职员前来接办。

县府遂委派曾担任过二高校长的茹寅(卿)为该校校长,委国民师范毕业生师国英(字俊甫,张兰人)为该校教员来校接办。又经校长聘请王祯安(字和卿,大靳人)为录事,并雇用校工一人,厨师一人,大家先后到校,着手招收第一班学生。该校教职员在原筹委的协助下,与二区各村初小连系,发动报名,通过入学考试,录取王乃瑜等三十多名学生。民国十九年(1930年)八月举行四高成立和开学典礼。县区领导及原筹委都来参加,对二区这所新生的学府抱有殷切的期望,表示热烈的祝贺。

此后每年七、八月份招生一班,直至1938年2月日寇侵占介休城,县府撤离,四高也随之停办。其间该校前后共招学生八班,毕业学生六班。第七班差半年(一个学期),第八班差年半(三个学期),没有毕业即遭驱散,这也是日寇的一条罪行!

该校为秋季始业的二年制高小。教学科目有: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自然、音乐、体育、图画、珠算、手工等,采用国民政府大学院审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

该校因二区管内未设女子高小,请准兼收女生。本村和邻村学生都系走读,较远各村学生,可携带米面,住校食宿,每周六下午回家,星期日下午返校。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规定学生每天上早自习一小时,晚自习两小时。学生集中在各班教室自习,教师轮流辅导。

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我接任该校校长。从八月招收第四班新生入学考试中看出,二区各村初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差。因而四高学生的质量也一班不如一班。教师虽尽最大努力,采取种种措施,也难获得好成绩,大家都为此苦恼。

经再三考虑,我们想到应把措施扩大到校外去:

1、在招生时将新生入学考试成绩分数通知考生学校,标明那几位被录取,那几位被陶汰。再将新生入学考试成绩制成比较表,以各村初小为单位,列出投考人数,录取人数,陶汰人数,团体总分和均分等,以成绩好坏为预序,印发报送县教育局,二区区村公所,并发至全区各村初小。这样做会提醒各方的注意,促使各级领导,加强督导工作。鼓励成绩好的初小教师,使其再接再厉,好上加好。刺激成绩差的初小教师,促使他今后要千方百计地努力教好学生,采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从而达到巩固提高自己在村民中的荣誉和地位,完成自己的神圣职责。

2、在平时本校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厌其烦地进行家庭访问。做到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生情况,以取得家长们对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与紧密配合,共同培育学生成为良才。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项拉进来的办法,大家认为四高学生的来源最可靠的基地是大靳初小,要想提高四高学生的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应从教好大靳初小学的基础知识入手,那至少就可以解决四高学生二分之一的质量问题。于是便推王乃恪、王祯安二员为代表,向大靳村政当局提出我们的想法,经双方研讨协商,最后决定将大靳初小附设四高校内,由四高教师负责教学管理,办学经费由大靳村负担,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季开学执行,报请县府批准。

为了适应这项需要和加强男生住宿的管理,四高将后院东墙推倒,向东邻任六斤买到空地一条约三百多平方米,从北到南盖房十间,五通间作为教室一个,五单间作为男生宿舍。将前所租赁的男生宿舍退给房东。又将后院西排餐厅改为教室一个,米面库改为餐厅,前院单间储藏室改为米面库,原厨房没有变动。

经过这样安排,四高实质上就成为一所完全小学了。除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好处外,对该校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希望的。

四高自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办,至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停办。人事变动情况如下:曾担任过四高校长的有茹寅(字虎卿,仙台村人)、刘凤仪(字子威,城内人)、王来福(字寿庭,大靳村人);担任过四高教员的有师国英(字俊甫,张兰镇人)、王乃恪(字恭斋,大靳村人)、王丰学(字思轩,上梁村人)、王祯安(字和卿,大靳村人)、刘学曾(字贯一,大期村人)、任志修;担任过四高录事的有王祯安(字和卿,大靳人)、杨祚昌(字绵卿,大靳村人)、王礼(字秉周,大靳村人)。

二、试办工读教育

介休二区地处南山一带,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农家子弟大部失学,只有少数子弟勉强上初小,所以该区各村初小学生人数都不如其他各区初小人数多。即使上初小的学生稍微长大些,家长就不让他继续上学读书,而让他退学帮农活儿,所以该区各村初小除几个较大村庄外很少有毕业的,鉴于这种情况,四高一开始就宣布免除学杂各费,鼓励学生来报考,虽然如此,但是除一二班学生较多外,从第三班开始,学生人数就一年比一年少起来,按此情况怕以后有不足法定开班人数(25名)的危险,于是在我19339月接任四高校长后,便与该校教员茹寅、王乃恪、王丰学、王和卿共商对策,最后决定推广前人经验试办工读教育。
大家先提出一些粗线条:

1、法令依据:国府大学院颁布小学暂行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高级小学得量地方情形,加设职业或其他科目;

2、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将来社会生活,解决现在学习费用,进一步解决膳费到一部或全部;

3、学工:凡在校学生除学习国定学科外,还必须参加校办工厂,选修一门职业科目;

4、职业科目:织袜和编织毛衣、印刷和装钉、制碱和制胰(猪胰子);

5、开办费:提出预算,请县府拨给;

6、经费活动费:凭教职员的社会关系筹措金钱或原料。

7、日常开支:工厂自理。包括师傅的工资,机具的修配,油脂燃料及一般消耗;

8、盈利分配:留30%公积金,其余70%按学生学工成绩分发给个人享用,或代其购买课本、抄本、文具等。对在校上灶者,可拨给伙食团作为购置蔬菜、调和(佐料)、米面等费用。

根据以上这些粗线条,大家公推茹寅老师草拟具体实施方案,呈请介休县政府批示。因当时的教育局长孙乃文和我以及茹寅都是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毕业学生,他很支持我们这样做,而当时的县长王映荣和孙乃文又都是万荣县的同乡,一切都很信赖他,所以四高工读教育实施方案很快就蒙县府批准了。
1934月2月份开学后领回开办费500元,买到粗细纱织袜机五台和袜板以及其他附属零件,又购得作文本、演算本、笔记本、试验卷、信笺、信封、木刻板多套,印刷装订工具多套,制碱、制胰工具多套。改前院东房原成绩室为织袜车间,改前院东北房储藏室为印刷装订、制碱制胰车间,聘请龙头村宋崇义为织袜师傅。聘谱仙台村茹林为印刷装订、制碱制胰师傅,公推茹寅老师负工厂总责,我协助联系原料推销产品。

经我多方求援,关于织袜用的各色电光线、粗细纱,由城内京货铺兴隆昌供给,价款以成品抵销。同时委托华记、恒记、两义生、土货商店和五六家摊贩代销线袜,关于印刷装订用的白毛边纸、色书皮纸、牛皮纸等由城内普通书坊、开明书社供给,价款以成品抵销。同时委托各学校学生商店,代销各种抄本、试验卷、信件、信封等。关于制碱制胰用的碱面,由城内公盛义、聚义长杂货店供给,价格以成品块碱抵销。同时委托昌盛义、三盛昌杂货店代销块碱,至于大靳村的京货铺雷掌柜和杂货店郝掌柜几乎成为四高产品的当然销售员了。

原料和销路既已有着,于是在4月份开始试产,一切都还顺利,8月份第五班新生入学后正式生产,所产线袜以“工读”二字印制成美术图案商标;印刷装订的抄本,在封面上除标明各种名称外,还印有工读学生木刻板画;信笺、信封上印有“四高产品”字样;块碱和猪胰子上也盖有“四高产品”印章。综合起来所有四高产品都是以“工读牌”为商标,打入了介休市场。这批出诸小学生之手的产品作为商品,在全县说来还是首创,各界人士以新奇的心情购买试用获得好评。

四高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上述各商贩外,学生们假日返乡时也携带些产品送货上门,这给二区各村农民带来了一些方便,同时村民亲眼看到四高学生不仅能念书求知识,而且还能学到谋生的真本领,对四高后期的招收新生也起到了诱导动员作用。

就这样在1934、1935两年经四高全体师生的共同奋斗,试办工读教育,在学科上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试办工读教育方面也达到了各项具体要求,经县督学、教育局长和省督学两年来校视察考核,连续两年传令嘉奖,并在省教育公报上通报全省表扬。在此影响下,介休一、二女高也办起了织袜工厂。而受其实惠的还要数四高学生,他们有好多人在毕业后,靠在四高学到的这些技能为谋生之道,如龙头村的郭绍基就是以织袜为正式职业了。

1936年1月我调任实验小学校长,新任四高校长王来福继续推行工读教育。但那时由于美国的中日何梅协定签字,日本侵略军不断开进平津,日军岗哨公然布满平津街头,日本飞机竟在低空盘旋,坦克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人民的生命财产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人心惶惶,秩序大乱。介休人在平津一带的商号有的倒闭,有的转移,大部店员陆续失业回来,这就直接。影响了全县的经济命脉,因而以往支持四高工厂原料的商号也先后停止供应,所有产品也受到社会购买力的下降成为滞销状态,直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进入抗日战争,介休各界总动员投入抗战行列,四高的工读教育也便随之停办。

文内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知彼
一群喜欢文字的发烧友,想用横折撇捺的组合展示自我,面对多元的社会,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平台。联系电话:153434450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