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难免有人会说:“你是瞎说吧,有什么根据?”各位看官,没有依据,岂敢造谣生事?且听我慢慢道来:温家沟村位于介休城西7公里,位于义棠镇汾河东边,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汾河在村西,东边紧靠大运公路,现有在册农户663户,人口2650人,属半丘陵山区,耕地930亩,林地318亩,土地集中在村后,村前与义棠连成一片。元末明初,岳飞后人从沁源县红莲村迁到温家沟后,已经繁衍20余代,岳姓人口为本村第一大姓,占四分之一以上。入元以后,岳飞后人岳珂迁居山西沁源县红莲沟。明初,岳氏叔侄三人从红莲沟迁居介休温家沟村,分为三支:一支为始祖十八世孙岳大海,一支为二十世孙岳柱,另一支因家谱散佚无考。岳氏家族定居义棠温家沟后,为免遭匪犯,合族筑起“岳家寨”。清代经过十几代繁衍,后人中有过进士、举人、解元,武显将军,布政司经历,知县等五十余人。清末以来,族中较有名望者有:岳本升(三十三世),岳鸿举(三十世),岳如成(三十四世),岳廷钰(二十九世),岳峻岐(三十一世),岳昆(三十世)等,现由三十五世孙岳德好担任岳飞后裔联谊会长。该村现存“岳家寨”、“岳家小茔”、“岳家老茔”、“岳家祠堂”等遗迹。岳家祠堂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时有族中祭田九十亩,供祠堂祭祀开销等用度。近日,笔者查阅到2006年山西科技出版社《魅力山西之介休指南》(40页)所辑1996年岳荣海抄录岳功亮1944年所著《岳氏宗谱》,序曰:“祖传是叔侄三人(约在四百年前)明未清初,从沁源红莲移民于温家沟,而沁源红莲的岳家则是从四川迁移到红莲的。相比之下,温家沟岳家历史不足百年,岳家主要集居在文家沟(后更为温家沟)。早年的岳家寨至今还留有遗址。无疑我们都是河南汤阴岳飞的后代。我祖上起初以飙砂(铸铁),务农,经商为生,后来修了炉神庙,留下一齣(Chu)岳家女子的神话故事。到乾隆三十六年,一支系建了祠堂,历史上岳家出了很多值得歌颂的感人事迹。我作为岳家的后代,能在晚年为后世多做一点贡献,把有限的经历用在续建岳家三支家谱上,实现我一生的愿望,以此继承先人之功德,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让我祖岳飞精忠报国之精神发扬光大。我在一九九三年夏开始对全义棠的岳家近千人进行了挨门逐户登记查访,不算移居他乡的,如近有孝义田家沟、灵石两渡、介休城关、岳家湾村等。远的有如太原、北京、天津、湖南、湖北,以至香港国外,但由于信息不通,其很多人仍无法得知。唯一所有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要算是岳功亮整理写的(一九四四年)岳家第一支系家谱,在战乱年代幸存至今,实为难得。其他二支、三支则无谱可依,所有己…”以上序言,把温家沟岳姓来历详细介绍,并把介休境内岳姓分布作了明确记载,资料弥足珍贵!关于《岳氏家谱》序言所载“炉神庙”传说故事,笔者查到三晋出版社2019年版到,由介休市史志办主任温旭霞主编、孟满喜等人编著的《介休民间故事》(155页)原文如下:某年,有皇帝要到宏济寺礼佛,寺院举行盛大法事,急要铸造一口新钟。宏济寺和尚找到温家沟岳姓铁匠请求急造新钟,铁匠爽快地答应,并收了订金。他加心刻意地忙了整整九天,一口金光闪闪的大钟终于铸造好了。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这口钟就像木头,怎么敲也响不了。他想方设法改进工艺又连续重铸三口,还是敲不响,急得他连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岳姓铁匠女儿看到后,心想爹爹已收寺里的订金,要是造不好,名声坏了是小事,可要误了迎接皇上的法事大典,官府怪罪下来,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呀!她急得寝食不安,无奈之下,心想看来只好舍身救父了。于是,她来到铁棚里对父亲说:“爹爹呀,明天你就重铸一口,开始浇铸时,你叫我一声,叫过之后,一定要一门心思铸钟,我干什么你不要管,这口钟肯定会响!”父亲一听,就问原因,女儿说:“你不用知道,只管照我说的做就行了”。父亲见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第二天,父亲一切准备停当,临浇铸时便喊女儿。女儿打扮得美如天仙,听到喊叫,急忙来到铸坊,父亲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她已经跳进刚刚熔化的铁水中了,顷刻间冒出了一股青烟,等他明白过来时,己经晚了。眼看心爱的独生女儿化成铁水,铁匠悲伤欲绝。捶胸痛哭,哭着哭着想起女儿的吩咐,便含着眼泪开始铸钟,钟铸好了,他又与妻子抱头痛哭,再也没顾上管那口钟。次日,有位农民来取犁铧,看到这口金光闪闪,青里透紫,紫里泛红的大钟,十分好奇,便用手指弹了一下,谁想浑厚的钟声竟然悠悠扬扬传出好几里远。老铁匠一听大惊,就用铁锤轻轻敲打了一下,那雄沉、洪亮、余音不绝的钟声竟然响出一二十里。他急忙叫宏济寺和尚把钟拉走,宏济寺挂上这口钟,热闹非凡地做了法事。之后,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寺院的香火更旺了。为了纪念女儿,老两口为她塑了一尊泥像,人们听到后纷纷捐资给她修了一座庙,取名“炉神庙”。此后,这一带的老百姓经常带着孩子们到此敬神祈拜,教育后人要孝敬父母,传承孝道美德。为了探寻介休岳飞后人踪迹,2024年9月中旬,笔者与孟满喜老师前往温家沟,采访了本村岳姓后人、第36世73岁岳虎林,实地考察了岳姓祠堂和炉神庙遗跡,并看了他所保存1951年4月28日介休县第四区颁发的岳姓祠堂土地证等四件文书实物。土地证所注:岳姓祠堂院一所,其内房屋及炉神庙,房窑,戏台,大门,偏门,内有房屋十七间,暂由岳聚成(岳虎林之爷)看管”。岳虎林说岳家祠堂于1958年改为义棠农校,现在祠堂大门上面,仍然留有“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字迹。炉神庙也称娘娘庙,土地证也由岳虎林保存。遗址在祠堂右上方,现存窑洞三间,为拱式窑洞也称三连窑。集体化时期包括戏台全部改为仓库,文革时期拆除。现在仅剩炉神庙的三连窑洞,窑洞内壁画因年久风化,痕迹难辨。但窑洞正中地下的香灰如堆,可见其仍受当地乡民膜拜,香火旺盛。岳虎林拿出土地证等四件文书时说:“有一年,村里建设新农村,要拆除祠堂和炉神庙,我拿出土地证时,才保留了这些岳家遗址。”真是功不可没!第一次采访时,孟老师问:“你村除过岳姓祠堂和炉神庙外,还有什么遗迹?”岳虎林讲:“还有岳家寨和岳家大茔、小茔。”因为时间原因,那天没有前往考察,笔者只好又于2024年10月黄金周期间,再次前往温家沟实地寻访。岳家寨,现在是一个地名,叫“寨子”,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地处本村正南山顶,四面是沟,孤立为寨。现在只有砖瓦片石遗迹,没有任何建筑。岳氏老茔位于村里的“帅师坡”,现在岳家后人还在使用。传说曾有一位元帅路经此地驻扎时,突发急病死亡,为此百姓称此地为“帅师坡”。“帅师坡”上留有建筑物被毁的砖瓦石,又称“点将台”。岳家小茔,位于村里“白秃子山”左面。据说因解放战争时期阎匪军曾在此地修筑碉堡,调堡上方为白色尖顶,故村人贬称“白秃子”。以上这些遗迹,足以证明温家沟是岳飞后人繁衍生息之处,该村岳姓根祖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
新中国成立后,岳氏族人在温家沟村先后担任过党支部书记、村长的有:岳玉德,抗美援朝退役军人(三十六世),岳玉生(三十六世),岳宝生,退役军人(三十六世),岳元喜(三十六世),岳来宝,退役军人(三十七世),岳焕明(三十八世)。他们传承发扬始祖岳飞“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先后为温家沟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值此完稿之际,笔者突然想到:如果温家沟村或岳家后人能将岳家祠堂和炉神庙遗址申报为文保单位,并修旧如旧地恢复如初,必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谨以此文,祝愿温家沟村岳氏家族代代传承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在农村振兴的战略中,把温家沟建没的越来越美丽,并祝温家沟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武国有,1953年11月生,山西介休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在职自修大学本科文化,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