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回忆韩屯村“明德两级学校”

文摘   2024-11-03 08:30   山西  

回忆韩屯村“明德两级学校”

孟立生
明德两级学校是在一九三一年秋天由韩屯、上站两村合办的,上站村的初小仍在上站,韩屯村的初小是和明德学校在一起。

学校校址是把韩屯村东门外坐北向南的马王庙改建(即现在的韩屯村小学的地址),将北大殿的塑像全部用纸格裱后作为教室。东西偏殿也改作教室。另在东教室的北头盖一间约六十平方米的教员办公室。大门两侧的南屋,西侧为校工室,东侧为茶炉及教师的厨房。校外的西南角是厕所。走出校门越过戏场便是各年级学生活动的操场。学校大门威武、排场,校院宽大,树木参天,相当壮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这样改建对上站村学生上学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创办明德两级学校的过程中。韩屯村村长孟攀云,上站村村长杨泳,韩屯村的学董孟养敬是活动建校的主角。孟攀云的女婿姚光煊,是当时介休县长周毓瑄的盟友,利用他们的关系起了一定的作用。

当时的办学经费,是民办公助。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冀贡泉(当时教育厅长)来介,我村学生曾进城向冀请愿,要求拔款资助。

一九三一年秋,学生报名参加考试,采用择优录取的办法,共录取学生五十名左右,其中女生仅有四、五人,学生按时入学开课。教师有:边继贤、张汉臣、马邦原、刘承统、任培兰、王云。学校开设的课程及住课教师,语文、历史由边继贤教;算术由张汉臣教;体育由刘承统教;卫生、常识由任培兰教;音、美王云教;地理不详,马邦原教过体育,还教过其它课,详情已失记了。事后得知马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韩屯村王尔令是当时的校友。这所学校只办了两年便停办了,学生没有正式毕业(二年半制)。

回忆当时的学生有:上站村的杨玉香(其父村长)、强杰、王文玉、强天培、耿××。韩屯村的孟立生、孟立志(其父村长)、罗云元、张家琛、贾维屏、赵恩泰、段炳鉴、李锦山等。

作者简介

孟立生,原任河南新乡师范学校负责人,现已离休。

回顾与希望

李纯
祝贺介休县教育志编写工作进展顺利!

回想四十多年前,介休县仅有四所高级小学,可称为介休县的高级学府了。可是每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生却廖廖无几。我是在大靳第四高小上学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现在小学五、六年级),一九三六年毕业。当时我们班里有二十多名同学,毕业的只有十二名。因为县教育部门有一条规定,凡是参加全县统一会考及格者,才发给毕业证书。我记得,张榜公布全县会考及格的名单仅有七、八十人,大靳四高榜上有名的只有十二个同学。可见,旧社会的教育是落后的,教育质量也不高,更谈不上对智力的开发。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当时是少数人所受的教育是初级的,所学的是基础文化知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受到了学校教育的陶冶。

我们村上过高小和中学的只有几个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均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了革命工作,虽然每个人的情况有异,但在自己的岗位上都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此,也可看出教育所起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我们党对教育事业是很关心的,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还办了一所民族革命学校,由宋望飞等同志负责学校工作,后来由于环境逐步恶化才被迫停办。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介休的工农业生产显著上升,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教育事业也有长足进展,家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介休县委组织力量编写介休县教育志,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教育志的编写是对介休教育史实的记载,也是对老师们教学业绩的传颂,它将为介休人民精神财富积累的宝库。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四化培养人才是新时期的需要,我相信介休人民在介休县委的领导下,一定会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介休的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家乡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在这里我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问好!并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

李纯,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投稿邮箱:

874761158@qq.com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知彼
一群喜欢文字的发烧友,想用横折撇捺的组合展示自我,面对多元的社会,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平台。联系电话:153434450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