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教育志资料选编》之一颗灿烂的星星|王志敏

文摘   2024-11-11 08:30   山西  

一颗灿烂的星星

一—记抗日战争中的石台民高

王志敏

“介灵石台民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介(休)、灵(石)联合县举办的抗日民主高小,设在当时的灵石第四区石台村(现属沁源县)。办学宗旨为党培养革命后备人才,校长郭璞同志(原临汾地委常委),副校长王健同志(原晋南地委党校副校长),教员兼校党支部书记张建佑(原省供销社干部,已故)、教员刘晓峰(原人民大学教师)事务长马百旺(县干部,已退休)等,都是县政府直接配备的干部。学生一部分来自地方和军队的家属、子女或烈士子弟,一部分是从游击区来的基层干部和干部亲属,还有一些是政府收养的孤儿,他们分别通过介绍、批准而到校学习的。学习、生活和机关一样,完全是供给制或半供给制。有党的组织和“毛泽东思想青先队”组织,当时学校除学习军事、政治、文化课外,还配备有步枪、手榴弹等武器,并设有专门的“武装班”,在日寇扫荡时,掩护学生安全转移。此外,党组织还抽调年龄大的同学到游击区搞减租减息、扩军等中心工作和宣传活动,有时还护理伤员。这批学生在抗战胜利前后,除有的被选送到,“抗大”、“太中”深造外,多数是由学校输送到军队和地方工作了。

当时在太岳区根据地,有“抗大”(分校)、“太中”、“民高”等校。“抗大”是军区办的;“太中”是区党委办的;“民高”是由介灵联合县办的,学校随机关流动,学生要经过组织允许方可吸收,毕业后由组织分配。正因为:“民高”是革命的一个细胞,所以当时敌伪视“民高”为眼中钉,不断派遣特务、汉奸、“三青团”去骚扰、破坏,日伪扫荡也把它列为一个目标。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俘虏阎锡山的一个团长太太后,敌人又将我们学校的一名女生抓走,双方以俘虏做了交换,可见当时“民高”学生的宝贵。

“介灵民高”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创办,规模比一九三九年初办的“民族革命学校”要大,学生按文化程度编班,以学习抗日课程为主,如《抗日三字经》、《论持久战》、《十大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等,并进行军事训练,学生每年毕业一班,这所学校一直办到抗战胜利。

“介灵民高”于抗战胜利后才离开根据地,分县办学,解放后随着形势的变化转为普通文化学校。“民高”虽不像“抗大”、“太中”的声誉远扬,但它在介灵老一辈同志中则是一所人所共知的名符其实的革命学校,曾吸收了不少志在革命的青少年,它为我党造就了一批党政军干部分布在全国各地,许多人已经成了今日建设的骨干力量。当时学生会主席,原三班学生王云(又名冀金兰,冀家庄人),现在福建省工作;乔生,洪山人,原在甘肃省政协工作;何希武,兴地人,原在交城县工作;魏光(又名刘玉英,三佳村人),现在湖南省卫生局工作;还有晋中公安处贺庆祥;灵石离休干部任玉珍;灵石县委党校王志敏;灵石财贸部任宝昌;灵石银行杨瑞芬;灵石县工程队裴守仁等同志他们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建设年代,都为党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微信号

知彼

投稿邮箱:874761158@qq.com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知彼
一群喜欢文字的发烧友,想用横折撇捺的组合展示自我,面对多元的社会,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平台。联系电话:153434450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