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来,陪聊也是一种情绪价值,积极的情绪价值。我是从周末与父亲通话后,再次确认了这种价值。
很多年前,在我与妈妈对面促膝而谈的时候,我好像就是个陪聊儿子,后来在电话线两头,也是如此,近二十年从未间断。和我妈长时聊天时,各自的姿势,内容大概都是相对固定的。北边堂屋里,妈妈半躺在沙发上,或者斜靠在沙发上,这样能舒展早已驼弯的腰。我一般坐在写字台边上的椅子上,如果是夏天,我可能坐在屋门口的门槛上。听她讲家里这半年的事情,从我二姐讲到大姐,哥嫂,再讲到舅舅姑姑们,叔伯哥嫂们。生怕我忘了大家庭里的每一件事情,当然,我听的很仔细,我喜欢听这些,放在我的记忆和回忆里。说完这些,我便问起儿时同学,朋友们的近况,也问些我从小熟知的左邻右舍们,家乡的趣闻轶事。
渐渐地,话题更多了,这样的机会,我便陪她聊我的小家庭,孩子,工作,生活。有些事情是每年重复的说起,也没有觉得多余和啰嗦,而是乐此不疲,我和妈妈都愿意说。每次我们聊很多话题以后,发现我妈的心情特别好,我知道,我是她情绪诉说的一个窗口,我也在不断回应这妈妈心底里的苦楚。现在想来,常年在外工作,没有能在身边尽孝,这么多年陪妈妈聊天,也算是我给她的一点情绪价值和情绪幸福值。
自从我父亲和我哥嫂一起生活后,他就远离了待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和老宅子。于是,每个周末,或者十多天时间,边和他通过电话聊天叙旧。
我父亲是个“文化人”,生于四十年代中后,完全小学毕业,爱看书,看看戏曲,看听评书,爱听广播,喜欢历史,喜欢《三侠五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这类小说。所以,我们的话题就稍微宽广一些,不像我和妈妈主要诉说家长里短。当然,电话里,首先还是免不了说家长里短,时间长,便会聊起孩子们的工作和学习,我俩的工作与生活。有时候,父亲特别愿意聊老家那边的往事和熟悉的一些人。
记得疫情期间我回去待了十天左右,每天晚上,我们看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然后一边聊着他从年轻到老的人生奋斗史。聊完这些,我们就会聊历史,他酷爱聊近现代史。随着年纪的增长,父亲与我的聊天并没有减少,内容还是曾经聊过的那些。我认真的回应着,耐心的倾听者。很多时候我明白,这是他们的需求,有孩子陪他说说话,而我理解,就是给他的老年生活,付出我的情绪价值。不在他身边,还能做什么呢?
你们有过陪聊吗?陪父母语重心长,各种不放心的聊天?
乘着还有机会,年轻,管什么工作和生活压力,先给父母,身边的亲人,输出点情绪价值吧!
他们需要,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