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研修培训的主题是“教师基本功之评价功”。自开学后,教师基本功培训便在各级部门迅速展开,正如我之前分析的一样,新提出的六项基本功对于当前教师队伍而言,是有点难度的,甚至不一定是对应的,可以理解为不太符合“学情”。
这种自上而下扑面而来的培训,像我这个教龄的老师,已经经历了好几波,一浪比一浪高。所以,大家都能感受到熟悉的味道。从政策文件学习开始,有正式规范的启动会议仪式,有自上而下的安排与布置。最终执行单位是学校学科教研组。
学习文件,学习文献资料,学习指导意见,算不算培训呢?有点像任务式的学习,或者是引领式的学习。至于,有没有真正学习文件,认真学习文献,那就看意愿和行动了。而对于基本功的实践,考核,还得观望看以后。目前,只是知道每校,每组,出一位老师参与区级培训和比赛。最终一定是以一场轰轰烈烈的现场比赛结束。可以肯定自始至终参赛的老师,各项基本功肯定是有提高的。没有参赛的老师能否提高则与区校培训组织,他本人培训动机和个人意愿有关。
一线老师都清楚,评价功是最难的一项基本功。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根本不在乎教育教学评价,也没有系统认真的研究。甚至在三四年前,办公室一位中青老师和我询问教学评价是啥?也有很多老师,对于教学评价这个术语或者说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专家的话语,与自己无关。很多人认为,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之甚少,但自己教学成绩分数还很好。这个时候,你好像没法反驳他,但认真反驳,又好像她也听不懂。教书匠就是这样的认知,不职业但能出活。有成绩其他的都是鸡毛。
对于此次培训,满怀期待,认真聆听了荆老师精彩的指导讲座。培训指导高屋建瓴,有理论,有指导。可能和我的预期不太一样,我收获甚微。
有句理论是这样说的,对于教学而言,评价即学习。评价是为了更好的教,是为了更好的学。评价基于学情,在一节课中,在一个时段的教学中,学情变化千变万化,可以这么理解,评价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具有艺术性。
就说一节课中的过程中评价,最高境界应该是教学评一体化。一方面,随时用交流,肢体,眼神,语言,甚至调侃,也包括批评,这些行为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拉进师生情感,诊断课堂每个人听讲理解状态,判断学习获得。随时把反馈与教学调整完美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一节课中,要学什么?先想好要评什么?怎么评?如果一个环节或任务活动,是教,学,评的结合体,那课堂理应是高效的。例如,教学内容是篮球定点投篮。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用规范,科学的姿势,完成投篮。教师的行为是示范,讲解。同时,这个环节里有老师的评价,教师组织的学生评价,根据评价诊断结果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那评什么呢?学生做投篮时,学生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动作规范性,投篮命中率,都是评价指标。实际上,这个环节里上述三方面要求就是一体化的。十分钟时间里,有教,有学,有评,都是可观察,可测评的。教后有评,学中有评,评为了教,评为了学。这就是教学评一体化。是不是很熟悉,其实我们很多人经常在做,只是不熟悉这个概念。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低端教学。教师讲两分钟,示范一遍,然后任有学生去投篮,玩耍,自己就啥也不管了。那么,投篮这一项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大概率是达不到的。
往大了说,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性的检测,即终结性评价,也是如此。教学逻辑就是这样,既然有目标,就应该通过评价去落实和促进,通过教与学的环节来完成。单元的目标要达到,离不开每课时目标的评价,评价结构化以后,才能有单元体系目标的达成。阶段性检测目标的评价诊断,才能有后期教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大多数老师是忽视教学评一体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班级学科成绩,如果是老师连续任课两三年,成绩就很好,学生学的也轻松。而任课老师不稳定的学科成绩,就有可能不理想,教学也是别别扭扭的。因为,没有根据学情连续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对于评价功而言,相信很多老师和我一样,是想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术”,对于偏理论的“道”,指导性已经不是很强了。毕竟,教学评价是一项教学技术活动。
想到这里,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特别爱那教育教学中的“道”说事。把有些“道”当做至理诤言,去批判一些教学中的矛盾问题。比如,孔子表达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思想,魏书生老师也经常说。就有很多人拿这个去批判现在的新课标理念,核心素养理念,单元教学理念,深度学习理念。就认为祖先已经总结了,现在的专家就是到处编词搞忽悠。实则是不同纬度,不同角度的问题。因材施教,我们都懂,那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呢?这就是一个术的问题。而刚好教学评价也与之相关。
闲言碎语话评价,也只是个人思考,不成体系。关于评价,作业的设计,检测习题的设计,考试试题的设计,都在其中,也都是高难度技术活。比如,刚刚复习了基因工程一轮复习,那这些评价工具如何设计?又要如何使用呢?使用后又能如何调整后期教学呢?
这不是基本功,这是教学上乘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