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展示课小记

文摘   2025-01-04 22:11   北京  

在纠结的心理过程中完成了本次学期展示汇报课。对于上公开课,现在的心态是越来越不想上了,想必很多人和我是一样的心态。究其原因,最合理的解脱说法应该是,讲好一节课,前前后后牵扯精力太多,很多多余的思考,给自己也凭空增添了不少压力。总想展示最好的一面,总想带给大家新的创新和收获,反而会制约自己的思考。大道至简,教学应该也不例外,有时候简单的设计可能也是最有效的。


这些年,讲过二十多节公开课,对于每节公开课,我的想法是要有所提升,有所创新,有所输出,没有作秀,没有表演,大多数情况是在其他班级试讲一节课,再正式上公开课,少数情况下备好课,直接上公开课。公开课不用ppt,不用学案,好像说不过去,因此,每次都准备,这样学生和听课老师也方便。其实,对于ppt和独立的学案,很多课中我是不用的,自多媒体进入课堂十多年,我不太习惯用ppt,而且也认为,老师们用ppt有泛滥之势。有些问题显而易见,ppt用多了,这节课就是肥胖讲授课,容量大,节奏快,咱们的学生可不是大学生啊。况且,我以为ppt高频率使用,能有效建构思维课堂吗?能建立宽松,亲和,互动,留白的课堂吗?或者说,对以上有无积极意义呢?


我更愿意和别人说课,一起设计课,一起磨磨课,贡献经验和智慧。这样,也能起到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当然,能真正展示自己的设计是最好的。恰好是这一点,我对于讲台上展示最好的设计,思路和个人风格,我并没有那么自信,甚至有所畏惧。这是我讲公开课最大的压力,我从来不担心自己想到的设计能否带来经验和智慧,而在乎自己能不能很好的展现出来。所谓扬长避短,就是我的期待。


本次展示课,思考了很久,也酝酿了一段时间。题目早就定好,是《作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无奈在十一月中旬,因为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没有复习完,那么,这节复习课就不太好上。后来又拖到十二月中旬,身体又出了问题,连续减重,强度有点大,连续多天摄入主食偏少,导致维生素B缺乏,引发了较为严重的身体反应,好在自己是学生命科学的,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经过补充调理逐步恢复。最终在学期末倒数第二周完成此次展示课。


《作物育种》作为一轮复习内容,并不赶好上。简单处理,就是几种育种方式的过程,原理,优缺点比较,相关技术的实施细节。直接讲授,学后讲授都可以。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北京高考考育种并不这么考,而是基于实践,基于科研考查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这样讲授,要提升学生什么能力,构建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于是,问题还是指向了北京高考,知识上聚焦难点:雄性不育和连续回交。这是两个育种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当然,对于我的学生而言,基础知识体系构建是必须的,需要占比一半精力。


因此,课堂一半时间是通过概念图,辨认几种育种方式,列表比较几种方式的过程,原理等。再以高考真题做课堂评价诊断,以教学评一体化提高复习效率。期间,我补充了表观遗传可以利用为遗传育种的原理,算是这节课知识体系或能力拓展的一个亮点,创新点。


作物育种,研究最热的是基因工程育种,但限于对安全,伦理的考虑,实际生产中农作物并不是大面积推广实践,在一些经济作物,也主要是技术探索和一定范围内推广。如,转基因大豆,抗虫棉。粮食等农作物主要还是传统育种,其中核心又是杂交育种。对于幼小的两性花作物而言,杂种优势更为高效经济,能节省更多的土地,化肥,农药,其他成本,还能产出更多的粮食。但,这就避不开雄性不育品系的培育。对于我的学生而言,点到此就可以了,更多的雄性不育培养需要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只能遇题再补充分析。同样,作物育种实践离不开回交育种,这已经是北京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的问题了,之所以高频考查,就是因为这是育种生产实际问题。过去复习常讲育纯合体,但实际中,粮食作物更需要杂种优势。


课后反思发现,这是一节简单的课,比起我的传统课,补充了强调解析了几个知识点,对于知识体系做了教学评一体化处理。回想整节课,通过我的问题,设计,整体上还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课”,有思维的学习课,能脱离单纯的讲授课,单纯的聆听课,就已经逐步撇开陈旧的讲课方式了。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多数同学应该掌握了几种育种方式的基础知识体系,对于杂种优势,雄性不育,连续回交,远缘基因获得等难点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对于他们,这些是不够的,后续还需要其他任务补充练习,提高对育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掌握水平。


每一次公开课,课前都是亚历山大,课后又觉得是收获满满。对于未来的公开课,还是同样的心理,又要又不要。


还是期待新的挑战吧!

斑斑光影河水淙淙
记录消失的回忆,思考眼前的点滴,发光斑之微能,施滴水之细力。生活,教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