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北京的天气特征是高温干烘,对天气的感受描述,怎么听起来像要被消毒灭菌呢?天热,人心也热,我们迎来了这学期同课异构活动的收官之作。或许是前两次的热情和兴奋还在,也或许是对两位高材生的期待,本次活动不仅有青年班团队全员参加,还迎来三四位老教师来现场听课交流。
这两年研修活动组织的每一次下校研究课活动,都能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每一次都有教学领导和教研组长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研修活动做扎实,做好。让研修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主办学校与外校老师以及和研修中心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
理工附通州校区很美,进门后,整洁大气的校园,没有高楼的压迫感,没有密布联排的教学楼。错落有致的低矮楼层立面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语,与红色的建筑,与校园的气氛,与时代的脉搏,相得益彰。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肃穆,庄严的感受。远方的绿化植被和操场延伸着校园的空间。骄阳下绿色成荫,没有看出有丝毫高温懈怠的姿态。
本次研修活动设定在青年班内进行,是本学期第三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了前两次活动中的精彩展示,这次活动给两位老师带来一定的压力。按照教学进度,两位老师共同确定了授课主题为《光合作用》,其中,人大附中通州校区韩老师,主讲内容为《光合作用的演化》,理工附通的王老师,主讲内容为《由R酶探寻粮食增产》。最开始的设计与试讲,两位老师的初稿都带着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从教研的角度,两节课不仅要体现各自的教学特色,还要放在较高的纬度,以展现教学设计中对课标理念的领悟,对教学内容的加工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因此,我分别与两位老师进行了多次交流与沟通,从让他人有感悟,有收获,有启发的角度,从研究课,展示课,同课异构活动的角度,最终确定了两节课的主线脉络。前者,以光合作用的演化为情境,为主题。后者,从工程实践的角度,以实践应用为主题。两节课情境以老师自己选择初始情境为主,以逻辑性的问题组织活动,在活动中生成问题或认知冲突,不断推进课堂走向系统生成,逐步推向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推进中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这两节课诞生过程中,恰好也是两位老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提升或蜕变的过程。韩老师借校借班上课,在今天的展示中,抛却了试讲时的小紧张和碎语,展现的是气势,从容,大方,流畅,甚至是酣畅淋漓。王老师作为东道主,压力自然也不小,院所硕博的头衔,有时候就像紧箍咒戴在你头上,因此,在试讲中,从脉络,焦点,设计,思维进阶,再到互动落实都有待优化。然而,今天的课堂,整节课展示中之前遇到的一切不顺畅都不存在了,从情境,问题,到聚焦,从一个冲突走向另一个冲突,从低处夯实基础,在高处发展能力,最终都聚焦于具有“两面性”的R酶,指向光合作用效率,指向粮食增产的高考热点问题。
这两节课,显现了两位老师对课堂把控的日趋成熟,充分展示了老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两节课都采用了新情境,但在高起点的情境下,落点都聚焦于高考一轮复习中,设计与实施都基于理工附通的学情。所谓,高而不晕,低不冗余,深入浅出,热情激扬,深情互动,充分活动。
理工附通高二的学生表现很好,对于高考一轮复习的难度和容量能消化接受,在整个课堂中,对于两位老师不断抛出的问题思考,能利用学案信息和教师的引导给出答案。对于两位老师整节课输出的系统性概念和相关能力训练是乐于学习的。令人影响深刻的是每个班里都有几个学生表现特别突出,能在第一时间明白老师的问题,也能很大方的在录课环境中流畅表达。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看来,理工附通学校对于学生的常规养成,思维训练,学习习惯培养是到位的。在各高中校明卷暗卷的情况下,那个学校都没有闲着。从我们走进校园,留在课堂,再到餐厅就餐,每一处的感受,都无不显示这所学校有其鲜明的办学理念,治学特色,尤其是在前前后后的沟通中学校展现出的执行力和实践力。
花絮1 同学们与上课的北大本硕韩老师热情互动,对来听课的北大硕博程老师给予热烈欢迎和惊呼。看来无论在哪里,都不缺乏对高材生的喜欢和崇拜。
花絮2 食堂就餐,遇到好多年不见的同事,肖老师,甚是亲切。虽然在老马的朋友圈时常见到她,但在学校见到肖老师,也会想起大家曾经在永中共事的工作时光。
花絮3 理工附通和永中一样,地处通州农村地区,永中在城南,理工附通在城北。地处农村的好处就是离田地是如此之近。最近我每天开车上班,会专门从金黄色麦田的那段路来回穿梭,每一程都是享受,每一程都是期待和感叹。而理工附通的研修行程,我们收获了教研组长王老师给大家的一点心意,附近花田里最新鲜的大西瓜。
每一段工作经历都给人很多感悟,有工作的喜悦,有大家一起交流聊天的快乐,有评课时对他人观点的赞叹与学习,有对这个学校的沉浸感受,还有随机生成的工作花絮。下一段经历,期待有更多的感悟,只要心在,精彩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