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及未来二十多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这一时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任务,也是战略契机。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更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格局。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面临更高要求
在新时代更好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我国从2035年到2050年分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在此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需要结合战略规划部署,特别是农业农村转型发展趋势,推进服务创新,实现金融与农业农村共同发展。其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金融热点,一号掌控,关注视频号不迷路!
👆🏻👆🏻👆🏻
一是服务基本经营制度,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是下阶段农村改革重点任务的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关键基础。这就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围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管控服务农业特色产业的风险和成本。
二是服务乡村数字化进程。乡村数字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涵盖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等诸多任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互联互通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历史契机,也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快融入时代潮流。
三是服务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除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对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促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包括通过创新技术和治理机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四是结合乡村发展环境,创新服务。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五大重点领域,与农村金融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促使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主体更加多元,竞争深化,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好适应变革环境,加快转型步伐,提升特色和优势。
适应更加市场化的竞争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市场机制配置要素资源的效率更趋提高,法治体系更趋完善,而市场竞争深化会导致金融机构发展出现分化。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提升市场竞争力是更好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升能力,促进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一是更好拓展服务,增加业务收入。这要求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借助数字化趋势嵌入更多服务场景。特别是随着更多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下沉服务,围绕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以农村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研发和营销机制。
二是更好控制业务风险。风控能力是金融机构的发展基础,中小金融机构抗市场风险能力相对弱于大型机构,需要有更强的风险防控能力。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契机,有利于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问题。但大型金融机构也借此下沉服务。因此,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投资方面需要持续跟进,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同时还需要发挥自身在农村的人员配置优势,形成业务风险管控的特色。
三是更好控制业务成本。从国际经化验规律看,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推动了电子化替代人工,互联网在线服务替代物理网点服务,这些有助于降低业务成本。此外,规模化发展也有助于分摊业务成本。这些规律对我国金融机构也适用。但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业务创新面临规模门槛,需要探索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核心问题是,面临大型金融机构、大型电商下沉服务的发展趋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形成自身的相对优势。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当前面临的挑战
受规模因素影响,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两方面的现实挑战,包括业务成本和信息化投资刚性门槛。从国际经验规律看,这是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普遍性挑战。
业务成本相对偏高
与大机构相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布设更多的物理网点,相应人员费用、房屋租金等综合成本较高。二是中小金融机构面向基层客户,其单笔业务规模相对偏小,由此相应收入不高,而成本则较难压缩,相应的成本收益相对偏低。三是小银行社会信誉总体弱于大银行,吸收存款成本相对偏高。这意味着小银行很难在利率定价方面与大银行进行竞争。如果小银行依靠比大银行更高的利率吸引存款,比大银行更低的利率竞争贷款客户,而自身运营成本又比大银行更高,显然很难长期维持。
相对而言,一方面,大银行单笔业务金额的平均规模更大,在同样成本投入下,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大银行在农村基层网点及人员配备的数量有限,网点所处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收益。此外,大银行网点总数和人员总量远远大于小银行,有的相差数百倍,在品牌营销、中后台建设等规模效应明显的领域能形成更强的优势。总体而言,大银行的规模优势有助于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这是中小银行需要面对的挑战。
数字化投资门槛偏高
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率,不跟进投资则很难适应这一趋势。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偏小,而数字化投资存在基础门槛,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应用研发,一方面信息化系统投资起点相对较高,动辄数千万元;另一方面软件维护升级需要持续投入,维持IT团队运行成本更高,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是较大压力。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机构规模越小,这方面压力越大,对商业可持续性形成挑战。从我国情况看,这方面挑战也同样存在。
即使依托上级的数字化平台,例如发起行或省联社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要达到理想应用效果,也需要结合当地主导产业融资需求特点,持续进行本地化改造完善,研发应用软件,意味着要建立相应IT团队。总之,面临规模不经济压力。当然,省联社或发起行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程度规模效应,减轻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投资压力。
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这方面的投资成本与经营规模相比,相对比例明显低于中小银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同时,更多投入意味着更强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形成数字化服务比较优势,有利于在不大量增加基层人员的情况下,向农村地区渗透金融服务。例如,通过多种渠道采集潜在客户的信用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信用评级并授信。这种策略在向农村优质客户渗透服务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适应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可考虑的对策
从国际经验规律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适应数字化发展背景下的市场竞争,需要扬长避短,完善组织治理机制,形成自身服务特色,从比价格转向比服务,从而形成市场定价优势,增强商业可持续能力。
发展专业化服务
各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需求有其自身特点。除了农村客户的分散、小额、急用、缺乏合格抵质押物等共性特点,还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关。服务好这些需求,不仅需要符合农村生产经营实际条件的风险管控机制,还需要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研发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而金融服务的从业人员也需要熟悉当地农业农村及重点产业的情况,并组建专家团队,对重点行业信贷客户的产品市场前景以及生产经营风险有深度分析。同时,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完善,使之更适应当地市场的要求,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的成本效率。
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更强的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为深度拓展农村市场提供支撑,从而避免依赖利率优惠等价格竞争。不向专业化服务转型,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金融机构进行同质化竞争非长久之计。从国际经验教训看,缺乏专业化优势的小银行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其市场份额容易被大银行逐步替代。
拓展增值服务
农村金融客户除了融资需求,在生产经营方面也需要提供帮助,如在生产技术、财务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需要咨询和帮助。服务好这些方面需求,也有助于从源头上更好管控客户的信用风险。例如,通过为客户提供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咨询,可以深度分析客户现金流风险点,从而更好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因而有助于更好拓展市场。这种做法能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双赢。为提供这些服务,需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合资源,拓宽服务范围。例如,引入技术专家,为客户提供咨询;为农村产业链的上下游客户牵线搭桥,促进销售;为客户提供财务规划咨询,形成信贷资金的月度使用计划;指导农村客户组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拓市场等等。
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可以为客户赋能,更好控制生产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实现金融机构与客户共同发展,而这些需要足够基层业务人员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中小金融机构人员配置向基层倾斜,具有这方面基础条件,可以培育发挥相应优势。能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意味着客户黏性增强,金融服务营销对利率等优惠的依赖进一步降低,与大型金融机构错位发展,形成比较优势。
促进协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相关方面共同发力的方向,不仅有金融领域的银行、保险、担保、租赁、期货等行业参与,更有地方政府等各方参与。围绕共同努力方向,相关方通过信息共享、经验复制、业务流程衔接,可以促进相互协同,从而在改善支农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包括金融机构之间基于功能互补的合作,也包括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合作。除了“保险+期货”能降低农户信用风险、促进信贷投放,地方政府与银行合作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改善支农效果。
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地方色彩,与基层政府具有共同的支农目标,在职能定位及能力上具有互补性,因而也存在较强的战略协同空间。由于各地基层治理模式总体类似,相关经验存在较大复制推广空间。
促进协同发展,关键在于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成本,通过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联合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成本效率。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战略协同可以明显提升经营的经济效益。
融入社区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只有扎根社区,才能找到立足之本。融入社区发展是扎根社区的重要保障。融入社区,参与社区事务,支持社区发展,从而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嵌入社区发展机制,社区管理人员及住户熟悉、信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可以形成中小金融机构与社区共同发展机制。尽管这种机制需要中小金融机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参与社区事务,但这种投入有利于促进业务开展,增强客户黏性,起到独特营销效果。同时,通过深度参与社区事务,可以获得关键“软信息”,为客户的信用评估提供必要支持,有利于更好控制信贷风险。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在基层配置更多人员,有条件在社区投入人力资源开拓业务,可以发挥相对于大机构的比较优势,从而赢得先机。结合相关增值服务,可以进一步巩固在社区的市场地位。
从国际经验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融入社区发展,是取得主动权的关键一步。这种融入社区、共同发展的机制,结合综合化增值服务,充分满足农村社区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有助于形成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从国内导向看,我国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也是要强化社区性,例如农村中小银行要发挥好社区银行作用。因此,融入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相对优势
总体而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对市场化竞争,需要扬长避短,顺应发展趋势和规律形成自身相对优势。尤其是针对自身在规模经济方面的不足,通过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来增加收入,通过改进风控来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抵消业务成本方面的天然劣势。
具体来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足在于规模,优势在灵活、贴近客户。大型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下沉服务,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的供给,是大势所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小金融机构贴近基层客户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形成新的相对优势,需要充分发挥基层业务人员作用,发挥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独特功能,在业务拓展、风险管控等方面完善经营机制,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从国际经验教训看,面对大型金融机构借助信息化技术下沉服务,那些注重培育专业化增值服务能力的中小金融机构提升了核心竞争优势,巩固了市场地位,促进了商业可持续。在我国,省联社等服务平台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全面支持,有助于更好实现这种转型。加上相关政策支持,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能够通过转型适应新形势要求。
(郑醒尘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妮为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经济学专业。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当代金融家·封面人物|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力推进一流银行系投资银行建设
当代金融家|五矿信托董事长刘国威:2024,谋定而动,积极探索信托高质量发展
当代金融家·专题 | 陈一江:革故鼎新 书写科技金融的保险大文章
当代金融家•专题|人行李彤:财政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的融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