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 王刚 等:当前中小银行净息差收窄态势分析与应对

财富   2024-12-25 08:30   北京  

当前我国中小银行净息差收窄态势明显,面临盈利能力下降、资本约束加大、信贷投放受限等问题。未来,主管部门宜通过提供针对性支持、差异化监管、支持资本补充等方式精准支持;中小银行应立足特色化经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并积极借助数字化转型、人才保障等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盈利指标之一,我国中小银行(中小银行指城商行和农商行,不包括民营银行)净息差近年来持续收窄。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本文整理了近5年各类银行净息差变化(见图1)。从中小银行自身看,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自2019年以来持续下滑,形势严峻。5年间,城商行净息差从2.09%下降到1.43%,累计收窄66个基点;农商行净息差从2.81%下降到1.72%,累计降幅达109个基点。从商业银行整体看,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12%下降到1.45%,累计降幅达67个基点;股份行净息差从2.08%下降到1.63%,累计降幅达49个基点。中小银行净息差表现存在明显劣势,其中,城商行净息差值低于商业银行整体平均水平,位居各细分类别银行最低;农商行净息差虽略高于平均水平,但不良资产率高,净息差收窄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42个基点,面临更大压力。


为落实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指示要求,9月下旬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有力度的下调存款金率、政策利率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从成本端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将降低中小银行负债成本,但受存款利率黏性影响可能难以实现与贷款利率同比例下调。从收入端看,下调政策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将直接削减中小银行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构成下行压力。综合考量下,这些政策将对中小银行2024年四季度及2025年净息差产生一定负面冲击。


金融热点,一号掌控,关注视频号不迷路!

👆🏻👆🏻👆🏻


中小银行净息差收窄面临的挑战


中小银行净息差收窄原因


①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近年来,中小银行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通过降低利率、减费让利等方式让利实体经济。但对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减费让利需以中小银行充足资本和利润作为支撑,而地方中小银行收入结构相对单一,息差收入占据主导,导致净息差面临收窄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3%,较2023年同期下降21个基点。与此相对,2024年三季度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43%和1.72%,较2023年同期均下降17个基点。


②大型商业银行不断下沉。自2019年以来在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的政策引导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速布局小微企业贷款,不断下沉服务,充分体现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但也要看到,大型银行在资金成本、金融科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以量补差”扩大规模实现盈利,在小微贷款等领域从起初的“掐尖”到“挖根”,客观上挤占了中小银行的市场空间;中小银行存在规模和资源劣势,难以采用同种策略吸引客户,业务份额不断下降。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见图2),在近5年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显著上升,从2019年的27.29%增至2024年9月底的42.1%,增幅为14.81%;传统普惠小微贷款服务“主力军”农商行占比从37.92%降至27.29%,降幅达10.63%;城商行、股份行也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③中小银行受自身短板制约。第一,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由于政策利率变化未能有效传导至存款和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加剧中小银行净息差收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近5年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降0.9%,定期存款平均利率降幅仅为0.5%。第二,中小银行负债成本升高。从负债结构看,一方面,中小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显著低于大型银行;另一方面,基础客群较弱使得定期化存款趋势加强,呈现负债成本刚性。从内部治理角度看,由于存款定价策略缺乏科学性、风险管理不精细以及业务创新发展滞后等原因,难以有效管理负债成本。第三,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从数据上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2%和3.04%,显著高于商业银行整体平均水平。在较高不良贷款率背景下,中小银行需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限制资产增长以及增加融资成本,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净息差收窄。第四,中小银行风控成本高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客户群体以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为主,而近年来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愈加严峻,导致资产质量风险增大;与此同时,中小银行为提高贷款规模,通常采取相对宽松的贷款审批标准,拉升了客户群体的信用风险。


净息差收窄带给中小银行的挑战


①盈利水平下降。从营收结构看,中小银行业务结构单一,传统存贷业务的净利息收入占比较大,受息差收窄影响更为显著。面对盈利压力,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加大高风险信贷投放,以寻求短期盈利补充,债券市场超买情绪也导致收益率下降,投资回报率进一步承压。




②资本约束加剧。一方面,中小银行通过自身利润留存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方式较为困难,内生资本积累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银行不具备外源性资本补充能力,资本补充渠道受限。近年来这类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改善,但仍低于整体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5.62%,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仅为12.86%和13.26%。


优秀中小银行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典型做法


在净息差整体收窄趋势下,头部中小银行依托自身优势,立足当地特色化展业,息差表现稳健。一是找准自身业务特色。区别于“全能型银行”,这些银行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相契合的特色业务,实现差异化竞争。二是提高资产质量。三是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稳定中小银行净息差的国际经验


发挥区域性优势


成熟金融市场国家的中小银行主要通过明确功能定位、深耕区域市场、服务特定客群,充分发挥在细分市场的独特优势。日本地区银行依托当地社区,挖掘区域内长尾用户,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强化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探索“信用下沉”经营模式。德国合作银行遵循“区域经营原则”,以地缘和人缘优势为基础,进行差异化展业。美国中小银行通过个性化客群定位,全方位下沉渠道,最大化利用软信息优势,保持规模灵活性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


一是从法律层面支持银行业结构调整。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放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司法审查等监管限制,推动银行业结构调整。2020年,日本修订《反垄断法》,将合并、收购等行为排除在该法适用范围之外,为地区银行合并重组提供政策支持。二是以市场化力量推动银行间合并重组。日本地区银行在低利率和人口减少的双重压力下,主动通过合并重组和业务重整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减少监管部门介入。在美国,中小银行主要通过并购、债务承接等方式应对风险事件,迅速整合资源、清除不良资产。经验表明,合并重组能够降低中小银行破产风险、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单位业务成本,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与此同时,能够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净息差企稳。


灵活调整资产配置,多元化收入结构


一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负债端成本压力。美国中小银行通过提升活期和储蓄存款占比,减少对高成本定期存款依赖。日本中小银行持有更多交易型家庭存款,减少因资金沉淀带来的利息成本压力。二是降低资产不良率,提高资产质量。次贷危机后,美国中小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率整体呈下行趋势,逐步改善资产质量。德国合作银行的风险偏好较低,不良贷款率在欧洲各国中处于低位,资产质量稳定性强。三是打造多元营收结构,拓展收入来源。美国中小银行非息收入来源包括信托业务、传统手续费和自营业务等,形成多元化收入结构。日本中小银行积极发展非息收入业务。其中,债券和证券销售收入是非息收入的主要来源,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逐渐上升。


稳定中小银行净息差的政策建议


优化监管思路、完善监管体系


①提供针对性支持。以针对性政策供给支持实现中小银行特色化经营。一是完善政策框架,强化顶层设计。结合中小银行多样化需求和地区差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与地方特色发展相结合,打通路径“堵点”“痛点”。二是因地制宜推广示范性中小银行经验。总结地方城商行区域特色化经营经验,支持和引导中小银行“立足一域谋全局”,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快在特定业务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②避免大型商业银行过度下沉。应引导大型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与中小银行协同发展,做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和县以下区域业务等领域,鼓励合作开展业务,推动差异化共生共长,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防止恶性低价竞争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维系银行业分层竞争格局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可适时进行窗口指导,实现政策激励精准落地,避免不同维度政策叠加所带来的风险扩展。


③落实差异化监管。一是制定差异化监管考核体系,合理运用监管指标支持中小银行发展。在符合最低监管指标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可根据中小银行功能定位和市场特征,设定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差异化考核标准,以支持其在特定领域深耕与创新,鼓励本土化和特色化发展,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二是深化差异化监管安排,增加精准性和灵活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应按照其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对银行监管进行差异化安排。建议监管部门在风险监管、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落实细化监管安排,探索提供定制化监管环境,以实质公平取代形式平等。


④支持资本补充。银行资本关乎经营活动的基础,承担着保障正常经营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功能。从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看,应推动中小银行优化内部治理,提升资本积累能力,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一是全面强化风险管理。整治违法违规行为,优化风控模型,提升资本质量,增强资本留存能力。二是优化资本积累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加强信贷产品开发,构建多元化资产体系,并适度降低税负。三是加强资本规划。引导中小银行平衡发展阶段、盈利水平和资本需求,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稳定目标,维持合理资本充足率。从外源性资本补充看,应综合考量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稳健性,降低资本补充门槛,畅通多样化资本补充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支持符合条件中小银行通过上市融资和简化流程发行多种资本工具;二是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探索专项债券和长期金融债等创新方式,适当降低发行门槛,引入储架发行机制等。


⑤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应从“行政主导”转向“行政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和同业作用。一些中小银行功能定位弱化、业务同质化问题突出,应允许其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良性退出。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必要政策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入股或并购弱资质地方中小银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


推动中小银行专业化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①开展特色化经营。“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对中小银行提出的明确发展方向。中小银行应突破传统“全能型银行”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缘”“人缘”和“亲缘”优势,深耕细分市场,提升差异化竞争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大型城商行依托强大的区域市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聚焦新经济产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中型城商行应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提升服务精准度,加速传统金融向增值服务转型。头部农商行应利用本地客户黏性,扎根“三农”和地方经济,精细化管理客户资源,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小型农商行应发挥在本地市场敏捷性,坚持“向下、向小、向信用”,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塑造业务壁垒,形成特色产品矩阵和专业化服务。


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端,中小银行应深耕本地市场,挖掘优质客户资源,增大对优质小微企业等客户的金融支持,适当提高零售资产占比,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收益率和贷款收益水平。在负债端,一是优化存款结构,增加低成本活期存款占比,控制整体负债成本;二是以资本约束为核心,推动业务增长模式转型,实施精细化负债风险管理;三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快产品创新,增强资金来源稳定性。


③锁定成本收入比,落实降本增效。一是优化成本结构,多维提升盈利能力。主动管理负债资产,优化存贷比例,以降低资金成本;利用区域网点优势,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网点,以降低整体运营成本;运用系统化思维、数字化思维来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和流程,以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拓宽收入来源。开拓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领域,逐步减少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同时中小银行应遵循适度原则,平衡非息业务和利息业务发展。


④做深做实主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回归本源”和“做优主业”。中小银行应贯彻“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定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专注主业,进一步下沉金融服务,主动让利,吸引客户进入;以普惠金融为核心,借助数字金融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探索“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


⑤寻求外部专业赋能。推动金融科技合作与平台建设,加速数字化转型。中小银行应加大技术投入,制定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战略,实现业务流程数智化,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客户体验。对于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有限的中小银行,可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技术解决方案,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以增强客户黏性,降低业务管理成本。      


(王刚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宏观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梁信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潘敬轩为广发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任职单位意见)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力推进一流银行系投资银行建设

海南农商行李晓刚:坚持“六向”推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武汉金控总经理丁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地方金控力量

孔庆龙:以“金融活水”滴灌乡村“文旅之花”

北银金科:为打造“数字京行”奋力前行

国海证券何春梅: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陕国投信托董事长姚卫东:找准高质量转型发力点,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来源:《当代金融家》杂志2024年第12期
如有字体或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加V: 172420282
原创声明:本号所刊登署名文章,如非特别说明,皆为原创或作者授权发表。
转载务请注明出处:转自微信公众号 “当金(bankershr)”,不允许更改内容




当金
汇聚中外金融界精英,权威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深度解读重要金融政策,实时分享一线操作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