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引起银行业从业者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等各方面关注。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向金融业发出了服务实体经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的号召,日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性。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做好五篇大文章,需要全面谋划、系统推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与服务实体的需要更好结合起来,将银行机构的小目标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更好对齐和协同起来。银行业既要减少不合理的价格竞争,努力争取和维护较好的净息差收益,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蓝海”机遇,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为客户增值,助力客户成长。
迎难而上,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我国现行的银行业体系和银行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顺应和支持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峰已过,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持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将发挥关键作用。
首先,银行业要对照国家高水平科学和技术自立自强的总目标,从业务战略、风险偏好、组织架构、流程程序、能力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健全和完善与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服务方式和产品矩阵,积极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努力为不同生命阶段的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无缝衔接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
小编“拍了拍”你,关注不迷路!
👆🏻👆🏻👆🏻
其次,银行业要依法合规,积极探索,做好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客户需要,培育和支持新质生产力。一是积极研发中长期项目融资产品,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产业重大装备研发项目、企业重大工艺更新升级项目等提供穿越周期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开发支持企业研发的流动资金融资产品,为企业自主创新、原创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形成提供持续的融资支持。三是积极研发支持科创企业并购的融资产品,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合理的并购汇聚科创资源,减少重复研发,加快知识产权的形成和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四是积极探索融资产品定价创新,如贷款产品中的基准定价+浮动定价,贷款与外部投资的联动+认股权,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更好地投小、投早、投长期、投硬科技。
最后,要发挥好科技支行的作用,建立容错机制,完善激励考核,合理扩大科技支行的信贷审批授权,建立条线化、差异化的专业审批条线,更好更快响应和服务高新技术园区科创企业的融资和金融服务需要。要整合条线资源和集团资源,通过建立科创企业分行业分级目录、标准化的尽责调查内容、财务指标与科技创新等非财务指标并重的科创企业的评价标准等,探索开展债权产品与股权产品联动,支持基层支行、科技支行服务科创企业。
乘势而上,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既是当前国内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中长期内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需要,还是银行业持续调整资产结构、有序迈向资产零碳化的需要。银行业要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需要,在原有绿色金融长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广、做深、做实绿色金融。
首先,大力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在煤发电转型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三条基本技术路线,即煤电锅炉中煤掺绿氨(将来也可能直接掺绿氢)燃烧技术路线;煤电锅炉中煤掺生物质燃烧技术路线;高效煤电+碳捕捉和利用技术路线。银行业要密切跟踪煤电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方案,通过重大技术改造融资、上游的绿氢绿氨制造及存储和输送项目融资、生物质建设项目等方式支持煤电转型。二是在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方面,要通过项目融资、技改融资等方式大力支持电力主干网建设、配电网改造升级、微电网和虚拟电网建设,支持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灵活性改造,支持抽水储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电站建设。
其次,大力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是煤电行业之后最主要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行业。银行业要把减碳、降污、扩绿、增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跟踪了解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转型方案和转型技术路线,通过技改项目融资、设备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企业的能效改造提升、水效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提升、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通过并购融资支持高碳行业重组和产能置换。
最后,积极探索支持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银行业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的融资模式的设计,构建合适的融资主体和项目的收费方式,探索碳汇质押、回购、生态价值市场化转化等担保方式,提升项目的可贷性。在正确评估项目的经营现金流和融资主体的信用基础上和不增加地方隐形债务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
雪中送炭,继续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过去十余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在覆盖面、可得性、便利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继续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既是扩大内需、助力解决民生难题、建设共享共富社会的需要,也是银行业不断拓宽和巩固客户基础、拓展新的业务点的需要。
首先,银行业要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支持乡村振兴继续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各地气候、温差、土壤、淡水、物种差异巨大,务农人口比重仍然较高,这些自然、生态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可能走美欧的大农业路子,而只能走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路子。全国多样化的人口结构、多样化的食品加工方式、多样化的口味也决定了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路子是可行的。这就需要银行业特别是县域银行机构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条件,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户、新型农业合作社、农村社区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将一产、二产、三产有机结合起来。要支持农业、农村市场主体利用现代交通条件、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等发展乡村物流、乡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
其次,银行业要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工作。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思路。银行业要依法合规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支持人才、资金、不动产、动产、用益权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在不增加地方隐形债务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城乡融合的道路、能源、饮用水、垃圾等城乡共用基础设施建设。
再次,银行业要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加工制造业。受耕作条件和耕作习惯的限制,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一些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残留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银行业特别是县域银行机构要积极配合农业科研机构和市场第三方服务公司,支持农业和农村市场主体应用遥感遥控、配土施肥、精准用肥用药、精准防疫、精种精养、认证认定等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在发展绿色加工制造业方面,银行业要结合节能减排的需要,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节能改造、设备更新和工艺更新等,积极支持能效服务公司、水效服务公司、环保服务公司提供第三方技术和管理服务。
最后,银行业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等民生需要发掘普惠金融服务新需求。婚恋、就业、医疗、养老是亿万家庭关注的民生问题。银行机构不仅要作为金融机构,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有需要的家庭缓解这些民生难题,还要把自己当作社会机构,利用自身广泛的社会网络和海量的社会信息,积极探索助力缓解社会焦虑。这既是银行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可以为家庭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升公众对银行业的信任,提升银行业的声誉。
守正创新,积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的挑战,既是银行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银行业的重大发展机遇。银行业要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充分发挥银行业社会声誉好、网络广、数字化程度高、客户资源丰富、专业优势强的优势,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从战略上充分重视银行业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性,系统谋划银行业发展养老金融的方式和途径。在人口总量减少、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速降低、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银行业息差收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银行业应当紧紧抓住发展养老金融这一战略机遇,早作谋划、善作方案,及时布局、及早行动,把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对冲息差收窄的战略行动,持续提高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其次,结合银行机构实际情况发展养老金融。大型商业银行要利用好牌照全、网点多、数字化强的集团优势,协同推进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私人银行、基金、信托等业务和面向企业客户的第二支柱养老金融服务,包括账户管理、受托管理、资金管理等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要选择公司治理规范、声誉良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到位的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合作。银行业要积极开展养老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加强养老金融产品购买者适当性管理,将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最后,积极探索创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个人消费者群体的需要。要积极拓展养老金融产品灵活便利、成本低廉的质押贷款业务,在个人金融消费者需要时及时为其提供流动性便利。要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为金融消费者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合理投资收益。
数字赋能,奋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过去十余年来,数字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空间和边界,重塑了金融生态,重构了金融服务提供者与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关系,改变了金融服务的面貌,推动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必须全力迎接数字科技的挑战和机遇,利用数字科技赋能所有的金融活动,奋力谱写数字金融的新篇章,为金融服务实体、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新的贡献。
首先,银行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走好数字科技赋能金融的道路。尽管数字科技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算法、模型、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和其上的生态,仍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银行机构面对纷纭复杂的数字科技演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战略,不管是自主创新还是与第三方合作,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平衡风险与收益、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走出自己的数字金融道路。
其次,银行机构要做好数据治理的基本功。数字金融发展必须依托扎实有效和系统的数据治理。银行机构必须以金融业务为依托,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不断挖掘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细化数据的颗粒度,为金融业务的拓展提供有效支撑。要坚持系统谋划、协同联动、开放兼容、分步推进、小步快跑的原则,不断推进数据治理与管理流程和业务拓展的融合和迭代循环,以可控成本、可控时间取得与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数据治理成果。
最后,银行机构要以数字科技赋能金融活动,实现降本增效。一是以数字科技推动银行机构内部组织的扁平化。数字科技的巨大进步可以实现数据的平权化,原先不同层级、不同授权的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实际上可以享有平等的数据权利,数据可以在同一个平面低成本流动,而无须依赖原有的为节省数据处理的成本而建立的垂直化内部行政体制和相应的信息传递与加工渠道。银行机构要勇于变革,大胆改变原有的过度垂直化、分层化的内部组织结构,精减管理层次,从内部门组织的扁平化改造中实现降本增效。二是以数字科技推动流程的并联化。数字科技的进步可以使信息的流动无延时,且流动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就为流程的并联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银行机构要勇于探索,尽可能实现流程的并联化,大大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内部组织对外部需求响应的敏捷性。三是以数字科技推动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数字科技的进步使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流转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使得过去只能在分门别类基础上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可以无限细化,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以智能的方式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机构要勇于创新,积极推动金融产品的智能化设计、精准化营销、定制化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有效地降本增效。
(作者为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1号),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对金融机构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全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实践路径和主攻方向。但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性。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谋划、系统推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与服务实体的需要更好结合起来,勇于发现和抓住“蓝海”机遇,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为客户增值,助力客户成长。
由此,本次专题组稿重点关注,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应如何全面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职能优势,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五篇大文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当代金融家·封面人物|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力推进一流银行系投资银行建设
当代金融家|五矿信托董事长刘国威:2024,谋定而动,积极探索信托高质量发展
当代金融家·专题 | 陈一江:革故鼎新 书写科技金融的保险大文章
当代金融家•专题|人行李彤:财政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的融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