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始终坚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安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近年来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7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以下简称“安徽金融监管局”)持续增强政策引领,推动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服务科技创新已成为在皖银行保险机构的普遍共识。
构建“1+N+X”专属政策体系,扛起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大旗”。紧抓制度“牛鼻子”,出台“1”个指导性意见,统筹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聚焦产品服务模式、特色专营机构、专属授信评价、产融对接、风险补偿等重点任务出台“N”项制度;配套实施监测评价、通报调度、任务清单等“X”项机制。系统部署推动科技金融重点工作,明确科技信贷投放总量、特色机构、专属产品等具体目标和任务清单,特别是推动商业银行单独制定科技贷款年度信贷计划,充分保障科技金融资源供给。完善统计监测调度机制,构建全省及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创信贷、科技保险配套统计监测体系,对7个维度35项指标实现定期统计分析,织牢织密科技金融“政策网”。
小编“拍了拍”你,关注不迷路!
👆🏻👆🏻👆🏻
创新授信评价标准,评审条件由“刚性约束”变“软性要求”。科技型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成长、高不确定性、轻资产特点,以物的评价为基础的传统授信模式难以适用科技型企业。安徽金融监管局指导建立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评价体系,夯实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等高对接的基础。在评价维度上,更注重考量科技型创新技术、数据资源等核心轻资产价值,将创始人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作为信贷评审关键因素。在评价方法上,建立分层定性、分档赋分评价模式,将知识产权、人才称号等“科创软实力”和订单、销量、交易结算等“成长硬数据”有效转换为授信额度。在评价应用上,对不同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实行差异化评价指标。比如对初创期企业,更多考量创始人团队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快速成长期企业,将“资本市场认可度”纳入授信评审,满足“大额”融资需求。
坚守风险防控底线,切口试点撬动科技创新大胆实践。坚持信贷资金安全底线,进行“小切口”破局,试点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在试点地区上,结合不同地市科技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选择合肥、芜湖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区域开展;在试点机构上,支持资本实力和科技金融能力突出的国有大行选择擅长的领域参与,避免各类机构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盲目投入引发金融风险;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上,配套建立86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合理分担银行信贷风险。近年来,全省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0.5%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
监管政策向科技领域的倾斜,锚定了金融支持科技的发展决心和战略定位,有效激发了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信心和潜力,为全省金融业做好科技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源耦合,构建特色组织体系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要服务好科技企业,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服务理念,集中力量打造专营化的组织体系。安徽金融监管局在全国率先谋划出台科技金融机构建设的系统性方案,推动商业银行打造懂科创、懂产业、懂金融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建立多层次组织体系,全面提升系统性服务能力。推动商业银行强化科创金融业务发展的顶层规划和垂直管理,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金融服务。全省初步建成“科创金融中心+特色机构+专业团队”的多层次组织体系,其中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10家,科技支行、科技特色分(支)行等特色机构71家,专业团队72支。
严格把关建设质量,对特色机构实施动态管理。坚持“机构质量和机构数量统筹考虑,质量优先”,提出“科技贷款余额、增量、有贷户和中小有贷户的占比均不低于50%,科技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的“五个不低于”核心业务标准和15条量化评估指标。按年度开展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机构建设评估工作,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推动特色机构以不到1%的网点数量服务超过10%的科创企业,成为安徽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科技信贷规模的“增长极”。
完善内部制度,推动差异化专营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信贷计划、授信审批、绩效考核、风险容忍等方面给予特色机构差异化授权,重点加大对科技金融业务考核和提高科技贷款风险容忍,有效释放创新活力、专业能力和主动服务质效。如,徽商银行单独制定科技金融特色机构的考核方案,科技类业务、资产质量等考核权重占比达85%。辖内工商银行等对特色机构科技贷款不良容忍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3个百分点。
安徽金融监管局将继续带领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系统规划,推动特色机构组织体系在优化科技金融服务质效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直击痛点,全面打通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链条
从起步、初创、成长至高成长,逐个关节打通科技企业成长期金融服务触达难点堵点,形成贯通科技企业“起步—初创—成长—高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信贷服务体系和产品谱系,打造真正能够满足科技企业需求的金融链条。
直击起步期“贷不到”痛点,推出“初创起步期信用贷”。针对科技企业在初创起步期普遍存在成果转化不明确、营收不稳、财务档案薄,达不到授信门槛的问题,指导商业银行将客户定位进一步向年轻企业延伸。通过变革授信模型,将创始人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作为信贷评审的重要参数,突破传统风控模式制约,助力成立不到3年特别是1年以内的初创起步期科技企业获得信用贷款,目前已为2500户企业发放贷款超过98亿元,实际授信企业成立时间最短仅2个月。
直击初创期风险收益不匹配痛点,推广“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针对初创期科创企业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设计“贷款+股权投资”业务模式,由政府部门选择区域内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初创企业建立“白名单”,分批次、分行业向试点银行推荐,进行贷款与股权融资双轮资金供给,并通过国有创投基金科技企业投资溢价收益、基金管理费等综合收益回拨注入资金池,形成较为完善的“批量推荐”“贷投联动”“风险补偿”三项核心机制。目前已在合肥、芜湖等6市8区(县)复制推广,为1300户科技企业提供贷款216亿,带动股权投资338亿元,打通了科技信贷风险与收益闭环平衡可持续运行的有效路径。
直击成长期“贷不够”痛点,打造“成长接力贷”专属产品和服务模式。针对成长期科技企业面临扩大融资迫切需求与抵质押物不足的突出矛盾,指导商业银行推出“成长接力贷”,统筹“科创软实力”和“成长硬数据”,配套升级评估授信、弱化抵押担保等举措,开发单户授信额度500万〜3000万元的信贷产品,推动全省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覆盖率从30%提高至70%。
直击高成长企业“评不准”痛点,指导出台专项授信评价指导意见。针对传统授信模型难以精准评估科技企业高成长性、授信普遍偏低的问题,建立以“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成长性”“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本”四个维度为评价核心的授信评价模式,科学评估当下价值,合理评价未来增值。并借用“投行”思维,引入“资本市场认可度”加分项,进行合理增信。经模型校验,授信额度普遍高于传统授信评估结果,目前已开发符合高成长期特点的专属贷款产品104个,最高可贷1亿元。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途径之一,安徽金融监管局将继续紧紧围绕科技企业之需,不断完善金融工具,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金融动力。
多元联动,积极打造“股贷债保”科创金融服务生态
为有效满足科技企业成长中不断衍生的股、贷、债、保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安徽金融监管局推动内外部金融资源充分联动,多维度多渠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在科技赋能上的边际增长点。
深化股贷联动,参与“基金丛林”建设。积极引导全国性银行保险在皖分支机构发挥集团总部资金及金融全牌照优势,通过母子联动、设立基金、股权直投等方式参与安徽科创“基金丛林”建设。指导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动集团公司围绕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创基金等母基金群分阶段推进构建“5+5+N”的“基金群落”,打造“私募基金+股权直投”的直接融资体系。引导农业银行联动农银投资与合肥市政府共同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合肥穗禾科创股权投资资金”,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腾河电子、极智嘉等项目,并引入企业子公司落户合肥,“以贷引资”的同时达到“基金招商”的目的。目前,大型银行招引集团子公司在皖设立6支子基金规模超过330亿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领域;推动险资入皖投资规模超过2800亿元,同比提高20%以上。
深化银担合作,优化风险共担机制。安徽金融监管局将坚持寓监管于服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平衡好支持科技创新总体方向和科技创新风险变量因素影响。在以“规模总量控制”和“信贷模式单品控制”为前提锁定风险损失上限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监管三位一体协同支持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体系,推动设立2亿元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科技企业贷款本金损失给予最高35%的风险抵补。支持商业银行与省科技担保公司批量总对总担保合作,对纳税A级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见贷即保”,截至目前为8000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超过460亿元。
此外,安徽金融监管局深化银债互动,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积极投资和承销科技创新类债券,2023年以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徽商银行等机构承销或投资科大讯飞、兴泰控股、合肥产投等科创债券超过80亿元。顺应金融多业态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安徽金融监管局将继续推动要素耦合,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让创新活力更充分地涌动。
赋能产业,全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当前,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呈现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安徽金融监管局依托企业特点、产业特色、区域定位,加大金融资源引流,推动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围绕合肥改革试验区,提升科技要素聚集区服务水平。全力支持合肥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台《安徽银行业保险业全力支持合肥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行动方案》,系统谋划金融支持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举措,部署实施科创金融供给增量提质、科创金融特色机构升级、科创金融服务质效提升、科创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科创金融与智慧监管进阶、科创金融生态优化等“六大行动”,推动人才、企业、金融、资本、信息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合肥试验区汇聚,并积极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合肥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当前,合肥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200亿元,占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的45%。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聚焦国家重大研发需求、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以及具有牵引性作用的领军企业,支持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大科学装置及科大硅谷、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基地等科创载体,探索形成“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专业化公司”“使用者付费+政府对使用者补助”等突破性做法,配套开发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研发贷、研发险等特色产品,提供授信超100亿元。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安徽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放金额近60亿元,增速居全国上游。
驱动新兴产业,发挥科技金融集聚作用。围绕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形成“零部件—整车生产—后市场”全产业链金融布局,批量对接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超过1000亿元。围绕安徽新型显示、城市应急安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一链一行多企”批量化对接模式,优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场景150余款,相关贷款增长45%、规模超1600亿元。聚焦国家级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风险保障需求,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全国首家区域中心在安徽成立运行,指导保险机构整合行业承保能力,开展危险单位划分试点,共同制定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风险解决方案,累计承保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150家集成电路链属企业,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等全链条提供各类风险保障超过3000亿元。
“大数据+名单制”管理,实现产融精准对接。加强与科技、工信等产业部门的联动合作,及时互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六类科技企业“白名单”。积极运用大数据开展建模分析,精准识别金融服务“空白”的科技型企业,建立直插基层的企业名单常态化推送和走访对接机制,实现“线上推送—线下对接—跟踪落实”闭环式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率。目前已指导商业银行开展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对接活动800场次,走访对接企业超过29000户,向全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投放贷款合计超过4000亿元。
2024年,安徽省科技型企业贷款站上7000亿台阶,较2021年翻两番,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过8000亿元,年增长50%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结语
下一步,安徽金融监管局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的精神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工作走深走实,继续坚持科技金融供给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规范推进科技金融组织机构建设,系统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驱动安徽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副局长)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1号),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对金融机构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全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实践路径和主攻方向。但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性。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谋划、系统推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与服务实体的需要更好结合起来,勇于发现和抓住“蓝海”机遇,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为客户增值,助力客户成长。
由此,本次专题组稿重点关注,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应如何全面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职能优势,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五篇大文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当代金融家·封面人物|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力推进一流银行系投资银行建设
当代金融家|五矿信托董事长刘国威:2024,谋定而动,积极探索信托高质量发展
当代金融家·专题 | 陈一江:革故鼎新 书写科技金融的保险大文章
当代金融家•专题|人行李彤:财政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的融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