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助力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流向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优化资本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金融系统防范环境风险提供了新工具。通过绿色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经济增长路径。银行理财作为连接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重要纽带,通过ESG主题理财产品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和环保项目。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银行理财提升了透明度和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契合了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是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发布系统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经济体。在“双碳”目标下,央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体系框架。近几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推进。
自2016年以来,我国形成了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1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1.5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5478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 1.1万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为2194亿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64亿吨,累计成交额268.41亿元(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碳减排货币工具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2024年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国碳市场数据来源于官方)。未来我国绿色发展的融资需求巨大,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估算,2021—2050年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需求总额将达487万亿元,30年期间中国年均绿色投资需求或超16万亿元,绿色金融将有望替代房地产金融,成为社会投资需求的主要方向。
金融热点,一号掌控,关注视频号不迷路!
👆🏻👆🏻👆🏻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绿色领域;二是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实现有效衔接,转型标准与产品将不断完善,将有更多资金支持高碳行业转型升级;三是碳市场机制成熟运行,带动碳金融产品落地形式的不断丰富;四是政策推动金融与实体两端深化ESG理念,带动国内ESG投资规模的持续提升。
立足实体经济,银行理财逐步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银行理财是我国资管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将分散的社会财富转化为绿色资本的重要工具。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覆盖投资者群体1.22亿个。理财投资规模30.56万亿元,资产配置包括债券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权益类资产,其中从配置债券类别来看,理财产品持有信用债12.57万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41.13%【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理财直接投向实体经济的资产占比较高,未来理财投资将持续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银行理财在绿色金融领域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绿色债券规模超2700亿元,占国内绿色债券规模10%以上;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880亿元,同比增长18.54%,2020—2023年产品规模年均增速超44%。相比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ESG投资有较大的规模提升空间,如ESG主题理财产品占全口径理财产品规模0.5%,而ESG主题公募基金占全口径公募基金产品规模1.8%,反映出大部分理财投资者对于绿色、ESG投资概念的认可度有待提升。银行理财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尚需完善,国内30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2023年仅华夏理财披露了行业首份ESG投资报告,信银理财披露了行业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围绕体系框架,银行理财有序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三大功能”下,银行理财应结合产品特性、资产配置种类与绿色披露特点,立足于“五大支柱”未来重点政策方向,加快落实绿色金融发展要求。
国家将推动完善标准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基础
绿色金融标准国际上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项目分类和环境信息披露四大领域,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建立了六大类一级标准。对于银行理财而言,产品端需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绿色、ESG主题等理财产品的标准。以ESG主题理财产品为例,参照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若产品将ESG定义为主策略,需要设定并执行ESG策略覆盖的资产比例要求,应充分借鉴欧洲管理可持续金融产品的经验,提前规范ESG主题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资产端要增加绿色资产配置,随着绿色债券、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标准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一方面要在充分考虑流动性与风险收益基础上,加大绿色标准化资产的战略性配置,另一方面要发挥银行理财背靠银行资产挖掘的能力、资源的禀赋,积极创设绿色非标准化资产。
国家将推动强化碳核算以及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碳核算与环境信息披露是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节能降碳、系统性推动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结合国家提出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结合国情特点,按照急用先行、先易后难的顺序推进碳核算工作的要点,银行理财一是应尽快启动自身运营以及投资层面碳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下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二是应该丰富企业碳数据的获取渠道,提升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三是应该加强机构内部碳核算专业能力与人才培养,提升理财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国家将保持政策连续性推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地方先行先试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全局发展
我国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财政政策主要聚焦绿色低碳项目补贴、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向,金融政策主要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尚未发展到激励政策挂钩理财产品开展绿色投资的阶段。银行理财可在现有政策激励机制下,探索多方合作模式,通过非标债权、股权投资参与推动地方低碳转型。目前银行理财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对收益有较高诉求,理财资金开展项目投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首的国有资本、理财资金等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混合融资模式,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国家将推动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产品和市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绿色发展目标要重点推动全体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为适应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前期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银行理财一是应通过股权投资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克服理财开展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的期限匹配、风险匹配、文化匹配等困难。二是可探索绿色理财产品分类。借鉴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的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从服务领域(场景)和产品类别上细分绿色理财产品类型,有利于客户深入了解绿色理财产品。三是应加快养老理财产品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以长期投资、稳健增值为主要特征的居民养老理财需求日益迫切,借鉴发达国家养老资管发展历程,中国养老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空间巨大,是未来ESG理财产品的潜在增量。
国家将通过多边、双边等机制开拓与其他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治理
我国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治理具有明确战略意义:一是有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议程落实。二是通过提升国际话语权,我国可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和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通过绿色合作吸引国际绿色资本进入国内,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发展。四是促进绿色技术和经验共享,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转型。银行理财应在国内外绿色标准的制定完善、绿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提升理财行业的参与度,一是加强与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二是加强与国外领先资管机构的可持续投资交流,三是在国内外主流可持续峰会、活动中分享我国银行理财的绿色金融实践。
银行理财ESG投资多维实践,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理财ESG投资兼顾稳健、收益与普惠性
ESG投资较传统投资提升了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现代企业运营更加关注长期价值与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ESG投资能系统性地识别潜在风险,降低投资风险承担水平。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通过整合ESG投资,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风险管控的全面性,促进了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
ESG投资策略有效提升投资收益,通过改善企业声誉、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融资效率,增强可持续投资价值。ESG策略在全球广泛应用,全球ESG证券指数超5万个,国内ESG指数在市场波动时期表现良好。通过实施ESG策略,银行理财能够优化收益结构,增加投资供应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支持。
ESG投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多元利益融合。我国新发展理念与ESG理念高度契合,ESG投资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深度普及。银行理财具备显著的普惠属性:服务客户基数大、产品多样化。通过开展ESG投资,银行理财可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客户产品配置需求,并为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普惠性。
银行理财ESG投资历经两大发展阶段
导入成长期(2016—2019年):此阶段涵盖ESG投资理念的导入和初步推广。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部分机构开始关注ESG投资,2019年之前国内ESG投资规模较小,市场参与者也相对较少。2019年华夏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支ESG理财产品,标志着银行理财在ESG投资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时期ESG投资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与广泛的市场认同。
普及深化期(2020年至今):从2020年开始,ESG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受疫情、气候问题及“双碳”目标推动,ESG投资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显著增加。2021年,随着全球范围内ESG理念的广泛认同,银行理财及公募基金的ESG产品规模迅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80%。进入2022年后,全球ESG规则趋同,国内相关政策和实践也逐步完善,参与者逐步增多,银行理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ESG生态体系。国内ESG理念传播的普及深入,推动了银行理财ESG投资高质量发展。
华夏理财推动行业ESG投资实践发展
①创新绿色金融产品,ESG投资实践丰富。华夏理财作为国内首家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的银行系资管机构,发行了国内第一只ESG主题理财产品,发布了国内第一只ESG债券指数,参与制定了第一批国家ESG团体标准,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开立了理财行业首个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账户。目前华夏理财累计管理50只ESG主题理财产品,包括固收、混合、私募等各类产品,产品累计管理规模超300亿元。
为响应国家绿色政策号召,华夏理财2024年发行了公司首只100%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的ESG私募理财产品,募集金额超2.8亿元。聚焦转型金融,华夏理财今年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企业,创设了理财行业首笔挂钩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非标债权资产,融资规模7亿元,该笔业务是银行理财助力地方经济低碳转型的创新之举。
②率先落实绿色金融标准,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在绿色金融标准不断规范的背景下,华夏理财率先发布了理财行业首份ESG投资报告,制定了公司ESG资产和产品认定标准,重点围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概念,率先规范ESG理财产品运作规则。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华夏理财开展了投资与运营端的低碳转型工作,投资维度构建了投资企业碳排放数据库,采用权威方法学测算了2022年末公司90%以上持有资产的碳排放强度以及公司多个指数的碳排放强度表现。运营维度制定了华夏理财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华夏银行集团统筹下逐步实现运营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
③打造资管行业ESG峰会名片,增添行业可持续金融发展亮点。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和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自2019年起华夏理财主办的“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高峰论坛”已连续举办5届,其中自2020年起华夏理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每年在论坛上联合发布《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活动与报告均收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高峰论坛也成为国内可持续金融主流论坛之一。
银行理财绿色金融发展与ESG投资实践挑战
银行理财绿色金融发展方面
一是标准制定方面,银行理财缺乏绿色理财产品标准,未来可进一步规范绿色、ESG理财产品的定义及管理要求。二是信息披露方面,未来可逐步明确银行理财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三是政策激励方面,鉴于银行理财在投资收益、产品期限、产品结构等特点,可探索从绿色项目参与规则、税收补贴、流动性支持等方向给予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四是金融产品方面,建议加快开发转型金融等主题标准化资产,丰富银行理财公开市场投资品种。五是绿色合作方面,建议在国内外绿色标准的制定完善、绿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提升银行理财的参与度。
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方面
一是银行理财负债端久期偏短制约其开展ESG投资空间。建议可试点银行理财份额的二级市场转让机制,通过加强银行理财份额流通机制建设,增强银行理财的流动性,进一步促进银行理财负债端久期的拉长,银行理财负债端久期偏短对ESG投资端的约束将逐步消除。二是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缺乏政策支持。建议伴随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丰富创新和财税政策工具的不断提质扩面,银行理财ESG投资能够获得直接政策支持,迎来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作者为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当代金融家·封面人物|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力推进一流银行系投资银行建设
当代金融家|五矿信托董事长刘国威:2024,谋定而动,积极探索信托高质量发展
当代金融家·专题 | 陈一江:革故鼎新 书写科技金融的保险大文章
当代金融家•专题|人行李彤:财政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的融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