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说1】你会高效思考吗?我帮你总结了思维的全貌。
教育
教育
2024-04-15 19:28
北京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具有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大多数时候,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去实现的。比如,雨过天晴后,大家抬头看天,会说:"瞧!天上有一道桥,是彩虹。"大家第一眼看到的只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一片物体,这属于感官认知,属于第一信号系统。随着大家的大脑进行了思维的过程,这个有颜色的物体形状很特别,在自己的大脑里快速搜索了很多概念后,发现这片一样,在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后,将这片像桥一样的物体与彩虹对等起来。这整个过程,就是思维。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又如,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人的感觉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以及内脏是计算机的硬件,大脑是 CPU ,人的感官接收到的所有外在信号以及感觉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内容,就是各类软件。人类对自身"软件"不断升级、加工的过程、信息内容的处理过程,就叫思维。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1)思维可以凭借知识经验,对没有直接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推导。比如:清晨起床,通过观察发现窗户湿了、屋顶湿了、马路也湿了,就可以判断昨天晚上曾经下过雨。这种判断就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2)思维凭借知识经验,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反映。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3)思维凭借知识经验,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式的无止境的扩展。比如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把挂灯当作太阳,圆桌当作地球,镜子当作月亮,用不断变换月亮、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来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关系。她用这种土办法研究天文学中的日月食理论,写出了《月食解》《地圆论》。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得出概括性的认识。比如樱桃、柠檬、橘子、草莓、苹果、百香果都能吃,是水果。我们还可以从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植物就是它们本质的共同属性和特征。概括性也表现在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两种类型。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属性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的空间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了解思维的概念,我们就知道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有思维,但思维能力的高低却不同,思维能力的差别正是人与人之间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平时我们经常会说:"让我思考一下。"那么思考与思维是什么关系呢?思想与这两者又是什么关系?思考是对某一主题的思考,比如:思考"思考、思维、思想的关系"。思维是认知客观现实的过程。思想是思考、思维的结果,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我国建设者所想的结果产出。从内容上来看:思考——想什么;思维——怎么想;思想——想出了什么。从时序关系来看:思考——起点;思维——过程;思想——终点。从因果关系来看:思考——种子;思维——培育;思想——果实。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淡化趋向于经验、习惯的固有思维,依赖于心理定式的偏见思维。人类天生就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后天需要培养的是具有思辨力的思维。例如,应变能力、感受力、洞察力、联想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培养勇于打破传统和习惯,对常规事务持怀疑态度,跳出原有框架,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思考方法要如何分类?一般是用"发散型思考"( divergent thinking )与"收敛型思考"( convergent thinking )作为分类的依据,它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 J . P .基尔德在研究人类的智能与创造力后所提出的一套理论。所谓的发散型思考是从一个课题、问题或关键词出发,构思事实或想法,做创意的设想与扩展的思考方法,属于演绎型的联想技巧。例如 NM 法、头脑风暴法等。为了扩大想法,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联想法则: C 模拟。例如:从弹珠想到撞球,从纸质书想到电子书。 c 大量想象:像机关枪发射般提出更多的想法与意见。 d 广度思考:思考范围要广,不要受目前的条件限制。e 结合联想: 将别的想法结合起来,看是否能发展出新事物与新想法。
至于收敛型思考则是"集中"与"归类"的概念,它可以作为独立的思考方法来使用,或是将前面的发散型思考产生的各种创意与方案,找出彼此的关联性,进行整理与分类,从中找出一种可以连贯的概念,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从发散型思考所想到的内容,将属性相同的信息集中归为一类,建立新分类。由于归纳型的收敛思考能从未知的领域中发现创新的手法或见解,能解决已知的问题,而演绎型的收敛思考只是依据现有的认知进行整理,一成不变,较难产生新的构想,加上大家都能了解归纳的原理,运用起来方便许多,因此,许多人采用归纳型的收敛思考技巧来解决问题或引发创意。为了找出问题点,将信息依据事物的流程走向加以整理,又可分为两类:1、因果关系法:思考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运作机制。2、时间序列法:根据事物的时间流程与顺序进行排列。所有的思考方法,都会经历先发散(辐射出去)再收敛(收缩回来,回头评估)的过程,没有先收敛再发散这一回事,也没有重要的问题,这两种思考技巧都很重要,只是思考的顺序与方向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