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思维导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分析理解型

教育   教育   2024-04-25 18:18   北京  

经典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No.1

经典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No.2

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谁会害怕?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却露出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的时候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No.3

思维导图


绘图:沈海亚(2期导图工坊优秀学员)

No.4

导图解析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中心图中三人,前一人一手握竹杖,一手提布鞋,赤着脚开怀大笑;后两人衣袖遮头,狂奔不已,满脸苦愁,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词人性情洒脱、超脱从容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是一幅赏析导图,分别从“简介”“内容”“主旨”“特点”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简介。主干上画有一个鲜亮的“话筒”,实为绘制者对词人虽遭“乌台诗案”牵连贬于黄州,却表现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的赞誉。

第二部分:内容。主干以“卷轴”配图,有洋洋洒洒,详尽叙述之意。分别从文章结构“小序”“上阙”“下阙”三方面剖析。“小序”里介绍了此作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缘由。上阙和下阙又从“景”和“情”两方面赏析。上阕主要写冒雨慢步,抒写徐行的心情。“穿林打叶”的雨骤风狂和“吟啸徐行”的悠然惬意,传达出词人那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下阙主要写酒醒天晴,心境旷达,超然洒脱。一个“吹(风吹图)”字,一个“迎”字,更是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第三部分:主旨。主干配有“圣旨”的简笔画,既有记忆之便,又有文章提纲挈领之意。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第四部分:特点。主干上用“基因链”配图,凸显文章写作手法的巧妙。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词人巧妙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的。似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词人内心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竹杖芒鞋”和“一蓑烟雨”,客观上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我更爱这竹杖芒鞋,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人又是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

END


往期回顾

01

《关雎》和《蒹葭》理解性图示背诵

02

怀古诗《赤壁》的3种画法

03

思维导图巧背文言名篇《爱莲说》


5月2—5日北京成人讲师课程


点击上图 了解课程详情



是的,我要报名


期待你的

收藏

在看

点赞



思维导图刘艳
亚洲首位思维导图世锦赛世界总冠军;两届导图世锦赛国家队总教练;CCTV央视财经频道推荐作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度最佳作者”称号;2022年中国教育行业品牌人物奖得主;刘艳思维导图工坊®主理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