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学皮肤基底细胞癌(BCC)

2024-07-05 21:31   四川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

起源于基底层或毛囊外毛根鞘的多潜能细胞,呈岛状、巢状、缀带或条索状增生。具有多种分化方向,最常见鳞状分化。

临床:

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呈低度恶性的经过,生长缓慢,较少转移。

②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特别是颜面部浅色皮肤、多次晒伤、年龄较大人群易发生。

紫外线照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皮肤癌家族史、免疫抑制、电离辐射和化学致癌物以及一些遗传病(着色性干皮病、皮肤白化病)均会增加患病风险。

④Hedgehog(HH)蛋白家族的过度活化,抑癌基因TP53突变驱动疾病发生。

大体:

①皮肤表面凸起的、伴毛细血管扩张的淡红色或肤色光滑丘疹、斑块、结节,多可见到珍珠样隆起的边缘。(结节型BCC,面部)

②淡红色斑疹或斑片,边界清楚,常呈线状隆起。(浅表型BCC,躯干)

③扁平、轻度萎缩或境界不清的斑块,质地硬,淡红色或肤色,可有毛细血管扩张。(硬斑病样型/浸润型BCC)

④含有明显色素,为黑色丘疹、斑块或结节,表面可有糜烂、溃疡、结痂。(色素型BCC)

⑤光滑的、淡红色的结节或斑块。(纤维上皮瘤型BCC)

镜下:

嗜碱性基底样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相对一致,无细胞间桥,可见核分裂,常伴凋亡)构成的肿瘤团块,与表皮相连,呈大小不一岛状、片状或巢团状分布。

②巢团中央肿瘤细胞无序排列,周边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③可见数量不等的纤维黏液样基质

④肿瘤细胞团块与周围的纤维基质间常可见收缩间隙

⑤此外,肿瘤细胞巢可呈腺样或筛样,囊性变、含黑色素,间质淀粉样变或呈瘢痕样。

⑥可分为高危型低危型,各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重叠,分型以占50%以上的主要病理类型为准。

组织学分型:

①结节型

②浅表型

仅延伸至真皮浅层,厚度<1mm,呈多发小叶状、芽蕾状,肿瘤小叶通常被疏松黏液样基质包围。

③色素型

经典BCC背景,局灶/点状分布的黑色素(可位于肿瘤细胞内或间质巨噬细胞中)。

④微小结节型

头颈部,病变隆起或平坦,界限不清。肿瘤呈多发微小巢团(直径<0.15mm,离散分布,大小相对一致,占比>50%)。

⑤浸润型

大体常为瘢痕样,肿瘤呈条索或巢团,边缘呈锯齿状,不规则浸润性生长。

⑥硬化型/多形性

大体为界限不清的瘢痕样,肿瘤呈细条索状(1-5层细胞厚度),间质致密、胶原化。

⑦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

复发率高,具有BCC和SCC两种成分,及过渡区。

⑧基底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

基底样上皮成分和肉瘤样间质(多形性未分化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或横纹肌肉瘤等)混合分布

⑨基底细胞癌皮肤附属器分化

分化方向包括毛囊(向毛母细胞分化含影细胞,向毛囊漏斗部分化含漏斗小囊结构)、皮脂腺(多空泡皮脂细胞)和汗腺(大、小汗腺样结构)。

可见类似毛囊漏斗部结构

可见散在多空泡状皮脂腺细胞

⑩纤维上皮型基底细胞癌(Pinkus纤维上皮瘤)

最常见于躯干(腰骶部),2-3层基底样细胞条索从表皮多位点向下延伸,相互吻合成网,细胞网之间为纤维状基质。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BerEP4、BCL-2弥漫阳性, p63、CK5/6、CD10阳性,不表达CK20(Merkel细胞阳性)、EMA(腺样囊性癌阳性)、CEA(汗管瘤)鳞状成分表达EMA。

②KI67 增殖指数通常>5%。

鉴别诊断:

①毛母细胞瘤

②汗管瘤

③汗孔瘤

④微囊性附属器癌/硬化性汗腺导管癌,可向毛囊和汗腺双向分化。

⑤皮脂腺癌

⑥鳞状细胞癌

⑦Merkel细胞癌

想看什么记得留言哦!

PS:大家文末点点“赞”、“在看”和“分享”。点击下方,欢迎关注。

声明:以上知识点及图片来源于病理相关书籍及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记录,侵权删。如有错漏,望指出【抱拳】。图片来源公众号:衡道病理、武大病理人

病理小作坊
从解剖及组织学到疾病发生的生理病理过程,从基础到临床。日行一寸,必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