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
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胚胎性肿瘤,再现了肝脏的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学由上皮或上皮和间充质构成。
临床:
①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大多数发生于6个月至5岁(中位年龄为18个月),男性好发(男女比为2∶1)。
②无症状或表现为腹部肿大、不适、肿块或疼痛,伴有厌食或体重减轻。
③90%的病例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
大体:
①单发或多发结节,外观呈结节状,切面呈棕褐色,与正常肝脏相似。
②治疗后,肿瘤常表现有出血、坏死、钙化和明显的假包膜。
组织学分型:
分为上皮型和上皮-间叶混合型,上皮性肝母细胞瘤包括胎儿型、胚胎型、SCUD型、胆管母细胞型和巨梁型,可单独发生或多种组合发生。
一、上皮型
1、胎儿型
肿瘤细胞为细胞小-中等大小,类似于胎儿肝细胞,细梁状或巢状结构排列。可见由红系前体细胞簇组成的髓外造血灶。
①分化良好胎儿型(WDF,低有丝分裂活性):胞质红染或空亮,低倍镜下呈现出特有的明(含糖原和脂质)暗(缺乏糖原和脂质)相间现象,细胞核小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有丝分裂少见(<2个/10 HPF),无坏死和细胞多形性,呈梁状排列时多为2~3层。(与巨小梁型肝母细胞瘤鉴别)
②细胞密集胎儿型(CF,有丝分裂活跃):核更大、多形性更明显和胞质糖原减少,细胞排列更拥挤。Glypican3呈弥漫、颗粒状胞质阳性 ,β-catenin核阳性细胞数增多。
③多形性上皮型:核不规则,核仁大而明显,染色质粗糙,特别是在化疗后。
2、胚胎型
①类似于妊娠6-8周时的胚胎肝脏。
②肿瘤细胞较小,胞质少、深色颗粒状,缺乏明显的糖原和脂滴,核质比高,染色质粗糙。
③呈腺样/腺泡状或实性巢状分布,形成假菊形团和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β-catenin核强阳性。
3、单纯小细胞未分化型(SCUD型)
①小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细胞粘附性差。(类似神经母细胞瘤或其他小蓝细胞肿瘤)
②可混合其他成分(上皮或间叶),且肿瘤细胞INI1核染色无缺失。伴有INI1缺失的诊断名称不再使用,将其归类到恶性横纹肌样瘤。
③细胞凋亡、坏死和核分裂象易见。
4、胆管母细胞型
表现为位于肝细胞成分内部或周围分布的小管。
5、巨梁型
胎儿或胚胎型的组织学形态,以小梁厚度大于5层细胞为特征。勿误诊为HCC。
二、上皮-间叶混合型
上皮性成分(胚胎/胎儿型)与间叶成分混合构成,间叶成分为成熟或未成熟的纤维组织、骨样组织以及透明软骨。
①无畸胎样特征
②具有畸胎样特征:内胚层、神经外胚层(产黑色素细胞、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或复杂的间叶组织,如横纹肌。
三、新增亚型
肝细胞肿瘤-非特指(HCN-NOS)
①中位年龄8岁(范围4~18岁),代表小部分儿童恶性肝细胞肿瘤,其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介于肝母细胞瘤和HCC之间。β-catenin呈膜/质/核多种阳性模式,核阳性比HCC更常见。
②该类肿瘤化疗前活检标本通常显示典型肝母细胞瘤特征,HCC样形态常见于化疗后,且其与肝母细胞瘤都存在CTNNB1突变,支持其是一类具有HCC样特征的侵袭性肝母细胞瘤。诊断标准仅适用于化疗前标本。
③肿瘤细胞从中等大小至具有透明或嗜酸性胞质的大细胞,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排列类似于胎儿/胚胎型肝母细胞瘤和/或具有HCC样特征的区域,即腺泡状和大梁模式。
免疫组化:
①β-catenin在上皮性胎儿型(WDF除外)和间质成分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频繁表达。
②胎儿成分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过表达。(WNT信号的下游靶标)
③Glypican3可表达于胎儿型和胚胎型肝母细胞瘤的上皮成分中,WDF中呈细颗粒状,在其他上皮成分为粗颗粒状。非肿瘤性肝细胞也可表达。
④HepPar-1在胎儿型成分表达,在较不成熟的上皮成分中趋向于阴性。
⑤SALL4阳性,TERT核阳性
⑥广谱细胞角蛋白在上皮成分呈不同程度的表达。
⑦CK7和CK19表达于胆管细胞。
分子病理:
大约80%的肝母细胞瘤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基因异常,这些异常包括CTNNB1第3外显子长缺失, 以及CTNNB1 、AXIN基因和APC突变,导致Wnt通路激活。
想看什么记得留言哦!
PS:大家文末点点“赞”、“在看”和“分享”。点击下方,欢迎关注。
声明:以上知识点及图片来源于病理相关书籍及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记录,侵权删。如有错漏,望指出【抱拳】。图片来源公众:今日金典病理、病理人学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