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及胃壁或肠壁慢性破坏性病变为主,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①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好发于胃窦小弯侧,中老年人多见。
②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最多见,好发于球部,青壮年多见。
③两个部位均有溃疡,称复合性溃疡。
临床:
①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或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GU疼痛多在餐后1 h内出现,1-2 h后逐渐缓解。
DU疼痛常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发生,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可发生夜间疼痛。
②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合并消化道出血:贫血、呕血或黑便。
合并穿孔: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
病因:
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HCO3-中和胃酸)、黏膜屏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黏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
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螺旋状菌体
鞭毛,运动,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避免胃酸的杀菌作用),不侵入胃腺和固有层(难以被机体免疫清除)。
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抵御胃酸,有利于 Hp 定居繁殖)。
诱发局部免疫和炎症反应,削弱局部黏膜防御功能。
增加胃泌素释放(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强侵袭因素)。
②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产生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中的关键酶,环氧合酶(COX-1和COX-2)。
糖皮质激素
③吸烟
④胃液的消化作用
⑤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可通过上调糖皮质激素相关信号通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
⑥遗传因素
有家族多发病史
大体:
①GU位于胃小弯近幽门侧(胃窦部多见),DU多发生于球部(前壁或后壁多见)。
②圆形或椭圆形,GU多在2cm以内,DU多在1cm以内。
③边缘整齐,刀切状。
④周围黏膜皱襞呈放射状。
⑤溃疡底部平坦,洁净。
⑥GU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DU较浅且易愈合。
镜下:表面至深部分四层
①炎性渗出物层,由炎性渗出物(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和渗出的纤维素)构成。
②坏死组织层,由坏死细胞、组织碎片及纤维蛋白样物质构成。
③肉芽组织层,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④瘢痕层,小动脉常发生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引起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缺血而妨碍修复使溃疡不易愈合。
想看什么记得留言哦!
PS:大家文末点点“赞”、“在看”和“分享”。点击下方,欢迎关注。
声明:以上知识点及图片来源于病理相关书籍及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记录,侵权删。如有错漏,望指出【抱拳】。图片来源公众号:学医的狒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