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文献多了后就会总结出一些发文章的套路,比如我们最近讲过的一篇文献(浙大医学院14.3分研究关注了三个科研热点,思路清晰,推荐国自然申请学习!),其中我们总结了一套模式:“工具分子”+“功能分子”+“表型热点”。
今天我们就展开说一下:
1. 工具分子
工具分子最好是比较新的分子热点,比如上次文献里面说的PCIF1就是m6Am甲基转移酶,当然这里我们还可以平行拓展,比如mRNA的其它修饰酶,比如Ac4C的修饰酶NAT10等、m7G的修饰酶METTL1等,m7G的修饰酶NSUN2等;当然也不局限于RNA修饰,蛋白修饰酶也可以,比如蛋白棕榈酰化修饰酶ZDHHC7等、蛋白SUMO化修饰酶SENP1等;也可以向上游拓展,比如组蛋白的乳酸化、泛素化修饰,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找到对应的酶,这样的话逻辑链条就多了一个环节:组蛋白的乳酸化/泛素化修饰酶等——mRNA/蛋白修饰酶。
2. 功能分子
功能分子就是上一步的下游mRNA或者蛋白,同样的道理,这些mRNA或者蛋白一方面被第一步的mRNA/蛋白修饰酶(以及更上一步的组蛋白的乳酸化/泛素化修饰酶等)所影响,另一方面要介导参与下游的表型热点,因此这个功能分子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通过上下两步来共同确定,比如GPX4之于铁死亡、IRE1α之于内质网应激、PDL1之于肿瘤免疫逃逸等。
3. 表型热点
这个地方大家最为熟悉了,比如线粒体自噬、内质网应激等,而这些热点都可以根据最新的主刊等文献报道确定。因此当我们把这个要素确定下来后,就可以有模式的去筛选符合这样条件的思路了:
1)我们可以从疾病的表达谱数据(如RNA-Seq)数据着手,先筛选出可能的1工具分子和3表型热点;
2)验证1工具分子和3表型热点在疾病中的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确认1工具分子对3表型热点的影响与1和3分别对疾病的影响相匹配;
3)根据1工具分子下游进行组学研究,比如假如1影响的是RNA修饰,那就把1进行沉默、过表达然后进行对应的组学检测,并加上RIP-Seq,这样就可以初步筛选到下游的靶基因;然后探索下游靶基因2与3表型热点的关系,有了下游靶基因后进一步验证下游靶基因A对3表型热点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相关机制可以结合A的特性进行分析,以确定最终影响表型热点的功能分子2(当然筛选出来的A也可能就是2)。
4)这样把1、2和3都确定下来后,就可以完善整个研究内容了,从临床、细胞、动物和机制上进行完善,最后形成一个“工具分子”+“功能分子”+“表型热点”的框架。
我发现符合这种研究模式的10+文章(或者中科院一区)非常多,而且这种模式也非常适合国自然申请,比如我们解读过的一些10+的文献:
围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这项12.2分研究,细胞+分子“老热点”如何做出新意?
北京大学魏蕊、洪天配团队IF 37+的研究,“临床问题”+“科研热点”做的太好了!推荐学习!
国自然思路模板|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14.7分研究,“细胞表型”+“分子机制”双热点!
当然我们说这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研究范式”总结,并不代表研究之前就一定可以这么确定能做出来了,而且最重要的选哪个分子、哪个热点以及科研里面最重要的科研风险——不确定性是没法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国自然申请书没法完全做出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