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7点直播预告:国自然里面哪些“不好”但并非“不对”的坑或者注意事项
本期我们继续梳理疾病研究中另一病理特点——血管新生。
主题:血管生成、DCs品系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
ZBTB46协同调控血管生成和免疫反应以抑制肿瘤。
研究主要关注在ZBTB46在肿瘤微环境中调控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从而抑制肿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发现Zbtb46在内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s中被肿瘤来源的因子下调,从而导致血管生成增加,并将DC程序重编程为免疫抑制性谱系。当Zbtb46过表达时可使肿瘤血管正常化,并通过抑制CEBPβ使骨髓前体细胞向免疫刺激性髓系谱系倾斜,导致免疫热的微环境,Zbtb46 mRNA与抗PD1免疫疗法发挥协同抗癌作用。
主题:横纹肌肉瘤、血管拟态、去泛素化酶、泛素连接酶
蛋白去泛素化酶USP7和泛素连接酶TRIM21通过平衡SNAI2稳态调节横纹肌肉瘤RMS的血管拟态和恶性进展。
研究主要关注蛋白泛素化-去泛素化修饰酶调控SNAI2在横纹肌肉瘤血管拟态(VM)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USP7抑制SNAI2降解从而在横纹肌肉瘤促进血管拟态(VM),而TRIM21则通过泛素化SNAI2并促进其降解。去泛素化酶USP7和泛素连接酶TRIM21以拮抗而非竞争模式控制SNAI2蛋白稳定性,决定横纹肌肉瘤血管拟态(VM)形成和进展。
主题:癌细胞-血管细胞交互、周细胞、肿瘤血管生成
Gli1介导的肿瘤细胞来源bFGF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周细胞覆盖。
研究主要关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肺癌细胞-血管细胞交互中的作用,研究发现Gli1通过促进bFGF转录活性和蛋白稳定性促进血管生成,而用GANT-61抑制Gli1明显抑制了血管生成。
主题:巨噬细胞亚群、免疫调控、肿瘤血管生成
富含铁的巨噬细胞亚群通过Bach1-Ednrb信号轴促进肿瘤生长。
研究主要发现了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群巨噬细胞亚群(iTAMs),其特征是细胞内铁含量高,血红素和铁代谢基因丰富,进而发现内皮素受体B(Ednrb)是iTAMs的特异性标记物, Bach1是iTAMs的转录因子,iTAMs可通过Ednrb介导免疫抑制和血管生成。
主题:内皮细胞代谢酶、蛋白泛素化、血管生成、免疫调控
内皮细胞DGKG促进肝细胞肝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
研究主要关注内皮细胞的二酰甘油激酶γ(DGKG)在肝癌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研究发现HIF-1α通过直接结合到其启动子区域来激活DGKG的转录;上调的DGKG通过招募USP16促进ZEB2的去泛素化,增加TGF-β1的分泌,从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和Tregs分化,而靶向内皮DGKG增强了PD-1和VEGFR-2双重阻断的效率。
主题: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环状RNA、蛋白泛素化降解、血管拟态、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CircCMTM3阻碍STAT5A降解并促进其磷酸化,诱导血管拟态形成。
研究主要关注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s)来源的外泌体circCMTM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血管拟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circCMTM3被胶质瘤细胞(DGCs)内吞,并破坏E3泛素连接酶CNOT4介导的STAT5A和STAT5B的泛素化降解;此外通过circCMTM3的分子支架功能,STAT5A被激活并触发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包括促血管生成因子CHI3L2和RNA结合蛋白SRSF1。随后,circCMTM3/STAT5A/SRSF1正反馈循环持续增强GBM中VM的形成并加速肿瘤进展。
主题:创伤性脑损伤、软骨新生血管化、β2-肾上腺素
β2-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过软骨新生血管化促进骨折愈合。
创伤性脑损伤(TBI)导致骨骼变化,包括未骨折骨骼的骨质流失,并且矛盾地加速了骨折的愈合;然而,其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主要关注β2-肾上腺素信号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骨质流失以及骨折的愈合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未骨折的12周龄小鼠骨骼中,ADRB2是TBI诱导的骨形成减少和骨吸收增加所必需的;成年30周龄小鼠的骨骼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更高,去甲肾上腺素通过ADRB2刺激骨膜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αCGRP)的表达,促进骨折软骨中成骨型血管的形成。用普萘洛尔阻断ADRB2会损害小鼠的骨折愈合,而ADRB2激动剂福莫特罗通过调节软骨新生血管化促进骨折愈合。
主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帕金森病、脉络膜新生血管化、多巴胺受体
DRD2激活抑制帕金森病患者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仍然是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接受l-DOPA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已被证明部分免受nAMD的影响,但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l-DOPA治疗诱导的多巴胺介导的多巴胺受体D2(DRD2)信号增加,独立于MPTP相关的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主题:SPI1+CD68+巨噬细胞、胃癌转移、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疗
SPI1+CD68+巨噬细胞作为胃癌转移的生物标志物: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治疗策略。
研究主要通过单细胞测序等发现并探索SPI1+CD68+巨噬细胞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PI1+CD68+ TAMs的高浸润与胃癌总体生存率低相关,具体机制为SPI1结合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启动子并促进血管生成,并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
主题:肺腺癌抗血管生成、代谢重编程、周细胞、血管正常化
CCL28招募周细胞通过RA/RXRA/ANGPT1促进肺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血管正常化。
研究关注肺腺癌中抗血管生成治疗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在经过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表现出缺血和缺氧状态,导致缺氧肺腺肿瘤细胞中CCL28被缺氧敏感的转录因子CEBPB上调,增加的CCL28可以通过招募和代谢重编程肿瘤微环境中的周细胞来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从机制上讲,CCL28通过RXRα在周细胞中改变视黄酸(RA)代谢并增加ANGPT1表达,从而增强内皮细胞的稳定性。
主题:EB病毒、血管拟态、CCL5和CSF-1、巨噬细胞
EB病毒相关上皮肿瘤细胞通过与免疫微环境互作,促进血管拟态形成。
研究关注EBV感染的上皮肿瘤细胞促进血管拟态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BV感染的上皮肿瘤细胞的AKT/mTOR/HIF-1α途径抑制CCL5和CSF-1的分泌,使单核细胞招募及其分化为促进VM形成的M2c巨噬细胞。而联合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和HIF-1α抑制剂显著减少了CD31阳性微血管、VM和M2c样巨噬细胞。
主题:tfRNA、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TRF-Glu-CTC加剧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展。
研究主要关注tfRNA tRF-Glu-CTC加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缺氧条件下,血管生成素诱导tRF-Glu-CTC产生,后者反过来触发内皮细胞成管和迁移,并通过抑制血管抑制素1(VASH1)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
主题: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TLR2、代谢酶、免疫调节、新生血管
激活TLR2可通过AKR1C1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和血管稳定作用。
研究主要关注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MSCs)中TLR2的免疫调节和血管稳定作用机制,研究发现MSCs中TLR2的激活促进了它们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免疫调节和血管稳定功能,AKR1C1(编码醛酮还原酶基因)被TLR2诱导并保护MSCs免受铁死亡,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并抑制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化。
主题:内皮细胞、周细胞、视网膜血管生成、血-视网膜屏障
FOXC1调节视网膜血管生成中的内皮CD98(LAT1/4F2hc)表达及血-视网膜屏障形成。
研究主要关注FOXC1在视网膜血管生成和血-视网膜屏障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研究发现FOXC1调控内皮CD98(LAT1/4F2hc)表达,从而调节必需氨基酸的运输和mTOR的激活,从而调控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生长,最终促进视网膜再血管化和血-视网膜屏障形成。
主题:脱落乳牙干细胞(SHED)、凋亡囊泡、内皮细胞代谢、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凋亡囊泡通过PD1/PDL1轴调节内皮代谢并改善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研究主要关注人脱落乳牙干细胞(SHED)中提取的凋亡囊泡(SHED-apoVs)改善内皮细胞代谢和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HED-apoVs被内皮细胞摄取并调节糖酵解,导致异常新生血管和血管重塑的减少,具体机制为SHED-apoVs携带的PD1与缺氧内皮细胞上的PDL1相互作用以调节血管生成激活。
主题:内皮细胞、糖酵解、缺氧诱导因子1A
在缺氧条件下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调节内皮糖酵解。
研究关注SCF及其受体cKIT在缺氧驱动的血管生成中调节内皮糖酵解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CF和cKIT信号通过Akt和ERK1/2依赖的方式增强了编码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糖酵解酶的基因表达,从而增加了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的翻译。
主题:谷氨酸能神经元、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血-视网膜屏障
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通过Norrin/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调节血管生成和血-视网膜屏障成熟。
研究主要关注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调节视网膜血管生成和BRB成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谷氨酸释放通过促进Norrin表达和内皮Norrin/β-连环蛋白信号,促进深层血管丛血管生成和细胞间隙血-视网膜屏障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