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呼吸科医生,作为专业医生当他自身遇到肺结节问题,到底是如何抉择的呢?
以下为王医生口述:
01
作为呼吸科医生
为什么我要跑800公里去问诊?
2023年9月
我是河南一个县医院呼吸科的普通医生。2023年9月一次普通CT显示出来一个疑似恶性的肺结节。"50岁,不抽烟不喝酒,作息规律还经常锻炼...也中奖了?"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让人不太能接受,但是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我又见过太多类似的病例。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不抽烟不喝酒,却患上了肺结节。每当病人问起原因,我总是感到一阵无力。因为说实话,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环境因素?基因?还是单纯的运气不好?我们只能猜测,却无法确定。我感受到了患者们常年面对的那种无助和困惑。这种未知,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比疾病本身更让人恐惧。这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关注了几年的杭州市肿瘤医院的胸外科医生叶建明主任,他的文章对我的临床工作的启发很大,然后我就给叶医生去了求医的信息。他仔细分析了我的影像后,给出了初步意见:“从影像上看,这个结节像是恶性的。不过,由于没有明显的实性成分,暂时随访观察问题不大,建议三个月后再来复查。如果到时候发现有进展,我们可以考虑楔形切除。"作为医生,我理解叶老师的谨慎;作为患者,我又希望能立即能做点什么缓解下焦虑。但我多年来的专业知识告诉我,叶医生的话是对的,在医学面前,耐心往往比直觉的冲动更重要。"好的,叶老师,我明白了。"我回复道,"那我随访一段再麻烦老师。"问诊结束以后,我深吸一口气,这三个月将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但我选择信任叶医生的判断。整理好心情,我又逐渐恢复了日常工作。但这次患病的经历却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有一天,我在公众号看到叶医生分享的一个病例,突然想起前几天接诊的一个情况差不多的病人。那是一个混合磨玻璃病变,胸膜有点牵拉,还有血管症。我强烈怀疑是肿瘤,但病人有咳嗽、咳黄痰的病史,这又是第一次CT发现。经过考虑,最后,我决定收他住院观察。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太了解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太多时候,我们无法给病人一个确切的诊断。病人们不得不四处奔波,每个医生都有不同的说法。这种不确定性,对病人和家属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煎熬。我们县医院虽然是国家级三级综合医院,有远程会诊的平台,但在肺结节诊疗方面还是缺乏特色和专长。突然,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如果能和叶老师建立一个肺结节的远程会诊平台,那该多好啊!这不仅能帮助像我这样的基层医生提高诊断水平,更是我们这里患者的福音。我每天都要诊断很多肺结节病例,现在作为一个肺结节患者,我更能体会到病人的无助和迫切需求。如果能和叶医生建立一个网络的会诊平台,会不会能给我们县医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遗憾的是询问了我们医院的信息科,目前但我们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告诉他只能跟省人民医院连线。12月这次复查,实性成分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分叶征比上次明显很多,叶主任让我过半年在来检查把扫描。这一次我不打算在我们医院做CT了,我打算直接去叶医生所在的杭州市肿瘤医院直接做把扫描。很快买了去杭州的车票,做进一步检查。到了医院,叶医生安排我进行了靶扫描。扫描结果出来了,叶医生仔细帮我分析了扫描结果,给出了他的诊断:左上肺有一个磨玻璃结节,有点状高密度,还有血管进入。根据这些特征,他认为微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较大。叶医生建议我尽快安排手术,争取通过定位后的楔形切除来处理这个结节。叶医生约我谈了手术方案,他说:"王医生,我和团队仔细讨论过你的情况了。“他拿出一张CT图像,指着上面的一个位置解释道:"我们计划在病灶与主动脉之间的胸膜下进行定位。这个位置很关键,能让我们在手术中更准确地判断病灶位置,从而更精准地切除病变,同时尽可能保留更多的正常组织。"叶医生继续说道:"手术会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方案和步骤进行。我们会先定位,然后进胸,找到病灶并精准切除。不管最后的病理是原位癌,或者微浸润性腺癌,抑或浸润性腺癌的贴壁型,都不再行进一步扩大切除,以维护保留更多肺功能。"手术过后,叶医生来病房看我:"病理报告出来了。结果是微浸润性腺癌,和我们术前的影像判断完全一致。不过你不用太担心,我们切除得很干净,预后应该不错。"手术第一天早上,医生就给我拔掉了胸管。下午拍了胸片,看到余肺膨胀良好,也没有明显积液,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些。医生告诉我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我躺在病床上,回想这短短几天的经历,恍如隔世。出院那天,我哥哥开车从老家赶来接我。收拾东西时,我看了眼住院费用单:总共26592.09元。与动辄十几万的肺段切除或机器人手术相比,这次手术不仅保留了更多的肺组织,还大大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对医疗工作的新认知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不禁感慨万千。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患者的心情,也让我对自己的医疗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回想起整个诊疗过程,从最初发现异常,到最后康复出院,整整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叶医生始终如一的耐心和关怀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力量。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发现自己看待病人的方式悄然改变了。对于患者,我变得更有耐心和同理心。当病人描述他们的担忧时,我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心情。这次经历就像给我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让我看到了医患关系中以前忽视的一些细节。问诊的时候,我开始更多地考虑病人的心理状态,不仅仅关注病情本身。在解释诊断和治疗方案时,因为我能体会到作为病人时有多么渴望了解自己的情况,所以我也会更加详细和通俗的语言和他们沟通。虽然这次生病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但它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医生。这段让我成长巨大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医者,不仅医病,更医心。各位朋友们,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病例的一些看法。首先呢,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病例无论是影像诊断还是手术本身,其实都不算特别难。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最佳的手术时机,这一点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些胸外科的同行可能会建议做更大范围的手术,比如切除肺的尖后段,或者是几个亚段的联合切除,甚至用机器人辅助切除整个肺段。这些建议都是合理的,也符合医疗规范。但是,我们团队的想法有点不一样。我们和影像介入科合作,在手术前进行精确定位。医脉通减重俱乐部欢迎你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进群方式: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报疾病名称,小助手拉您进相应社群;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欢迎扫码进群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楔形切除——也就是切除一小块肺组织——来治愈这个早期肺癌。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肺组织,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我一直强调一个理念:"能楔形切除就不切除肺段,能切除肺段就不切除肺叶。"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细致的术前规划,也需要各个科室之间的紧密合作。另外,关于术后的基因检测问题。这个病例是微浸润性腺癌,其实是不需要做基因检测的。但是我发现,在网上咨询或者医患群里,很多医院的胸外科同行不管肿瘤是什么类型,只要是恶性的,就会在手术当天让患者做基因检测。我不是说基因检测不好,检查得更全面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检测报告最后只是躺在抽屉里没有用处,那花这一两万块钱就有点可惜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固定模式来操作。我们的目标是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患者的身体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开支。这就是我们医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12):1092-1187.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23.12.004.
[2] https://radiologyassistant.nl/breast/mri/mri-of-the-breast
[3] 姚逸琦,陈英,马宁,等.乳腺叶状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1):74-76+89.
[4] 刘鹏,张微,李春志,等.MRI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的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4,22(04):418-423.
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图源:花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