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高血压控制良好,但也有一些人的血压问题更复杂,一没注意,甚至可能引发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严重时还会导致猝死。
最危险的高血压类型到底有哪些?怎么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上期已经讲了清晨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今天继续来看看夜间高血压、H型高血压等类型。(上期链接见文后)
夜间高血压,顾名思义,是晚上睡觉时的血压高。
具体来说,是医生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设备来测量一天中的血压变化(这是诊断夜间高血压的前提),如果晚上睡觉时,收缩压(就是血压的上限)≥120 mmHg,或舒张压(血压的下限)≥70 mmHg,就可以认为是夜间高血压。
不管白天的血压如何,晚上血压高都需要注意。
危险性
夜间高血压是指在夜间睡眠期间血压不降反升,或降幅不足。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应比白天低10%-20%,称为“杓型”血压。
如果夜间血压不降或升高,就叫“非杓型”或“反杓型”血压。这种情况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相关。
夜间血压高会损害身体的“靶器官”(主要影响的器官),造成动脉硬化、心脏肥大等问题。
研究表明,夜间高血压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的风险更高。夜间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问题,从而增加猝死的风险。相比白天血压,夜间血压预测这些不良结果的能力更强。
3种类型
1. 全天血压都高
白天和晚上血压都高,白天的收缩压≥135 mmHg,舒张压≥85 mmHg,同时晚上也高于120/70 mmHg,这就是全天血压都高。
2. 只有晚上血压高
白天血压正常(低于135/85 mmHg),但晚上血压>120/70 mmHg,这就是“单纯夜间高血压”。这种情况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
3. 药物控制不住的夜间高血压
正在吃降压药,白天血压正常,但晚上血压还是高于120/70 mmHg,这种情况叫“未控制的夜间高血压”。
哪些人高发?
目前还没有非常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但一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人群中,夜间高血压比较常见。
比如,国内一项研究显示,73%的慢性肾病患者有夜间高血压。
如何检测?
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检测夜间血压,睡觉时每30分钟测一次血压,至少要有7次有效的测量结果,才算合格检测。也有一些家用的电子血压计,可在家里测量夜间血压,适合长期监测。
如何治疗?
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夜间高血压的大规模研究,但医生会按照普通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来处理夜间高血压。一般来说,夜间血压目标值最好控制在120/70 mmHg以下。
处理方法包括:
1. 治疗原发疾病
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 生活方式改变:
少吃盐、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减肥、改善睡眠等。
3. 使用长效降压药
有些长效降压药可帮助控制夜间血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4. 睡前服药
有些人可能会考虑在睡前服药来控制夜间血压,但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是否有效。
医脉通心血管健康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进群方式: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报疾病名称,小助手拉您进相应社群;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欢迎扫码进群
脉压差是什么?
收缩压(高压)与舒张压(低压)之间的差值。
脉压差过大,提示了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等问题,老年人中常见。脉压差过大的高血压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如心脏病、脑卒中等。
危险性
脉压差大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能单独对某个结果或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
1. 动脉硬化
脉压差过大常与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增加心脏负担。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版提到,脉压差是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在老年人中,脉压差大(>60 mmHg)是动脉硬化的标志,提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2. 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脉压差过大,与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
3. 心脏负担加重
脉压差过大意味着心脏在每次收缩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等问题。
4. 老年人风险更高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脉压差往往较大,因此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威胁。
怎么治疗?
高血压防治指南等建议,对脉压差过大的患者,除了控制血压外,还要关注动脉硬化的防治,多管齐下,用综合措施降低心血管风险。
此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治疗目标不仅是降低收缩压,尽量减少脉压差也很重要,以防止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脉压差过大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管理要更严格,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饮食(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脉压差过大的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Kario, K., Pickering, T. G., Umeda, Y., Hoshide, S., Hoshide, Y., Morinari, M., ... & Shimada, K. (2003). 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 a prospective study. Circulation, 107(10), 1401-1406.
▍往期文章
◇ 这几种高血压最致命!医生:确实易猝死,防治却不复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