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周末,关于裁员方面,突发的两个事件是小红书和有赞。
小红书因为人效问题,将裁员30%,有赞也开始取消HRBP岗位。
说来也是,小红书的商业化问题和知乎类似,一直有种做不太好的感觉,而BP这个岗位,说真的,如果真的懂业务的人,谁会想去做HR呢?
01. 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
好像在很早之前看过一句话,类似今天是三年前决定的。
在工作中也是,很多人经历裁员的时候,虽然大部分是由于外部环境导致,但核心因素是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太低。
老板即使环境差,不赚钱,优先裁掉的一定是低价值的员工,即使高价值的人不得不裁掉,也会在将来某一天被再次使用。
就像金子,可能外面包裹了一层泥被扔掉,将来再被发现时,依旧是有价值的。
倘若都是一团泥,不管经历多长时间,仍旧不会被捡起来使用。
在职场上,不可替代性就是自己的底气,也是未来离开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02. 是否考虑过未来规划
相信很多职场经历裁员危机的人,是缺少了长远规划意识,认为只要做好当下就足够了。
而踏踏实实干活,业绩足够突出也可以,最怕的是踏踏实实干活不懂向上管理,老板又记不住你的人,最容易被淘汰。
从长远规划看,职场上的成绩始终只适用于平台,而脱离平台后的能力,才是需要提前储备的。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35岁被裁员,而家里还有媳妇孩子养养的例子,因为收入只靠他一个人,只有工资收入,这就非常被动。
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自己的技术只能通过平台分工合作去变现,没有独立承接项目获取收入的经历。
被裁员后,全家都失去的收入来源。
03. 是否具备相关人脉资源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说,大部分职场普通人,最后归宿其实是个体户。
职场往上走始终是一个金字塔,而且大部分人的职业能力、向上管理、团队管理、机遇等都不会是均等的。
好的机会、能力、运气始终在少部分人手里。
而最终的退路,除了成为个体户外,越往35岁走,个人求职越需要有人脉资源的积累。
这个道理,我大二在猎头公司实习的时候就听到过。
“总监或副总的岗位,不要找40岁或45以后的人。”
因为年龄太大了,猎头公司都不愿意推荐,何况是通过人才网去投简历,试问,有多少BOSS上的岗位,是写着接受15年、20年工作经验的?
大部分岗位,都是接受1-3年,3-5年的,或者最多5-10年的人。
真正可接受35岁,40岁以上的岗位,大部分都在猎头手里,或者通过内部推荐、熟人推荐的方式进行招聘。
因此,要么能力很强等着别人挖你,要么主动建立人脉关系,即使朋友合伙,也得让人看到你的价值。
-End-
每一个被裁的背后,都有主观与客观因素,以及历史积累问题。
被裁的原因,或许要从3年前开始复盘。
常驻广告